中国古今茶书典籍
发布时间:2025-03-15 点击:14
我国从唐代陆羽公元780年第一本《茶经》问世,到1992年5月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出版,再到2008年5月于观亭主编的《中国茶经》出版,经历近1300年。各朝各代出版了不少茶业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从科学到经济,从哲学到文学,无所不包,作者队伍从皇帝、贵族、官员到平民,各阶层皆有茶业著作。这说明茶业在我国涉及面之广,影响之大。在介绍历史茶书经典以前,先简单谈一下与茶有关的三本古书。因为它是茶之源,也是茶文化之源,茶书之源。一本是《神农本草》,书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本草》传说是神农炎帝所写,据考证可能是战国时期的作品,作者不详,可能是集体创作。第二本是《尔雅》,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本词书。书中记载了“荼,苦菜,苦荼,槚,”等茶叶的名称。也是最早记载茶的书。《尔雅》作者传说是周公旦。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就是据《神农本草》和《尔雅》这两本书说的。据考证《尔雅》不是周代著作,也不是周公旦所作,是西汉后期的作品,作者不详。第三本是《广雅》,此书是三国时期张揖所著,书中写到:“荆巴间,采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若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碎置于瓷器中,以汤浇复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这是我国最早饼茶和煮饮方法的记载。一、古今茶书经典概况1、隋唐五代茶书隋唐五代,这一时期出版茶书13种,现存的只有4种,辑佚5种,已佚4种。以陆羽的《茶经》最著名。它开创了茶书先河,并且水平极高。它全面的总结了唐代中期和及、以前有关茶叶的知识与实践,生动的描写了茶叶的生产、加工、品饮、茶事等,深化和提高了饮茶文化和内涵,被称为古代茶事的百科全书。除《茶经》以外,还有裴汶《茶述》、张又新的《煎茶水记》、苏廙的《十六汤品》、温庭筠的《采茶录》、王敷的《茶酒论》、毛文锡的《茶谱》、陆羽的《顾渚山记》和《水品》。2、宋元两代茶书宋元两代。这一时期共出版了31种茶书,现存的只有15种。辑佚的10种,已佚的6种。总览现存的和辑佚的25种,其特点是地域性和专业类的书籍多。除《大观茶论》和《补茶经》外,23种属这两类。如《北苑茶录》是专讲建安茶的,《茶具图赞》是专讲茶具的。这个时期的茶书以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最著名,是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300多个皇帝中惟一的一个写茶书的皇帝。宋代斗茶成风,《大观茶论》中详细记载了程序复杂、要求严格、技巧细腻的斗茶。除了《大观茶论》外,宋元两代现存的和辑佚的茶书还有:陶谷的《茗荈录》,丁谓的《北苑茶录》、周绛的《补茶经》、叶清臣的《述煮茶泉品》、刘异的《北苑拾遗》、蔡襄的《茶录》、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黄儒的《品茶要录》、沈括的《本朝茶法》、唐庚的《斗茶记》、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桑莊的《茹芝续茶谱》、赵汝砺的《北苑别录》、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魏了翁的《邛州先茶论》、杨维桢的《煮茶梦记》、欧阳修的《大明水记》、曾慥的《茶录》、范逵的《龙焙美成茶录》、谢宗的《论茶》、罗大经的《建茶论》、曾伉的《茶苑总录》、沈括的《茶论》、佚名的《北苑杂述》。3、明代茶书明代是我国历史上出书最多的年代。在250年间出书68种,现存的46种,辑佚的8种,已佚的14种。明代是“创新茶叶采制”,“开千古饮茶之风”的改革和发展时代,呼唤茶人写出适合时代需要的茶书。如张源的《茶录》、许次纾的《茶疏》、朱权的《茶谱》以及田艺衡的《煮泉小品》等。都是作者长期实践研究的论述和总结之作。明代茶书的特点是:搜集前人资料,编辑成书的多,如孙大缓、吴旦辑、张又新的《煎茶水记》、欧阳修的《大明水记》及《浮槎山水记》而成的《茶经水辨》等。更有喻政辑前人茶书26中,合成颇具规模的《茶书全集》。明代现存的书目是朱权的《茶谱》、顾元庆和钱椿年的《茶谱》、吴旦的《水辨》和辑佚的《茶经外集》、田艺衡的《煮泉小品》、徐献忠的《水品》、陆树声的《茶案记》、孙大绶的《茶谱外集》和《茶经外集》、屠隆的《茶箋》、张谦德的《茶经》、许次纾的《茶疏》、陈继儒的《茶话》和《茶董补》、屠本畯的《茗笈》、夏树芳的《茶董》、高原濬的《茶乘》、龙膺的《梦史》、徐勃的《蔡瑞明茶癖别记》、《茗谭》和《茶考》、熊明遇的《罗岕茶记》、冯时可的《茶录》、罗廪的《茶解》、喻政的《茶集》和《茶书》、黄龙德的《茶说》、程百二的《品茶要录补》、万邦宁的《茗史》、闻龙的《茶笺》、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和《洞山芥茶系》、程用宾的《茶录》、冯可宾的《芥茶笺》、顾起元的《茶略》、朱祐槟的《茶谱》、真清的《水辨》和《茶经外集》、徐谓的《煎茶七类》、高谦的《茶箋》、陈师的《茶考》、张源的《茶录》、胡文焕的《茶集》、蔡復一的《茶事詠》、李日华的《竹嫩茶衡》和《运泉约》、曹学佺的《茶谱》、华淑、张玮的《品茶八要》、邓志谟的《茶酒争奇》、周庆叔的《岕茶别论》、朱日藩、盛时泰的《茶薮》、邢士襄的《茶说》、吴从先的《茗说》、王毗的《六茶纪》。4、清代茶书清代茶叶的采制、品饮多沿袭前代的方法,无多创举,因此茶书也少。原创性的茶书更少,大都是摘抄汇编性的。共出茶书26种,现存23种,辑佚3种。清代茶书虽少,但也有其特点,一是有古代唯一写龙井茶采制的《龙井访茶记》,二是有专写茶叶出口“着色掺杂”和进口茶机的唯一的著作《整饬皖茶文牍》,三是有古代最长的茶书《续茶经》,全书十万字,是我国古代茶书之最。清代茶书有:陆廷灿的《续茶经》、陈鉴的《虎丘茶经注補》、刘源长的《茶史》、冒襄的《岕茶彚钞》、余怀的《茶史補》、程作舟的《茶社便览》、叶隽的《煎茶诀》、顾衡的《湘皋茶说》、吴骞的《阳羡名陶录》和《阳羡名陶续录》、翁同和的《阳羡名陶录摘抄》、朱濂的《茶谱》、陈元補的《枕山楼茶略》、胡秉枢的《茶务佥载》、佚名的《茶史》、程雨亭的《整饬皖茶文牍》、震均的《茶说》、康特璋、王实父的《红茶制法说略》、郑世璜的《印锡种茶制茶考察报告》、程淯的《龙井访茶记》、卜万祺的《松寮茗政》、王梓的《茶说》、王复礼的《茶说》、“六合县志”中的《茗笈》、高葆真、曹曾涵的《种茶良法》。还有一本《茶苑》是明末黄履道编著而清代人抄录而有补充。5、近代茶书我国近代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12年到1949年。这37年间,由于战乱,民不聊生,茶园凋零,茶文化陷入低潮。因此茶书也很少,仅出版了10种书。其中一本还是翻译美国人威兼•乌克斯的《茶叶全书》。值得一提的是有3本是当代茶圣吴觉农写的。就连《茶叶全书》的翻译也是吴觉农主持的。其他9种书目是:吴觉农的《茶树栽培法》、赵烈的《中国茶业问题》、程天绥的《种茶法》、胡浩川的《中国茶叶复兴计划》、王云主编的《丛书集成初编•茶录》、朱美予的《中国茶业》、吴觉农、范和筠的《中国茶业问题》、胡山源的《古今茶事》、戴龙孙的《茶》。第二阶段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到现在。这一阶段是茶文化恢复和发展阶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茶文化空前繁荣,成为我国茶学发展的最好时期,这60年间出版茶书上千种(包括港台)。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涉及到教育、食品、饮料、医药、文化、伦理、哲学等多个方面。这一阶段所出版的茶书具有代表性和较高水平的主要有,吴觉农主编的《茶经述评》,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和《中国茶叶大词典》,中华茶人联谊会主编的《中华茶叶五千年》、王振恒和王广志主编的《中国名茶志》、阮浩耕主编的《中国古代茶叶全书》,郑培凯、朱自振主编的《中国历代茶书汇编》、陈彬藩主编的《中国茶文化经典》,于观亭主编的《中国茶文化丛书》和《中国茶经》等。二、介绍各代具有代表性的著名茶书经典《神农本草》这本书虽说不是茶叶专著,但它是记载我国饮茶起源的第一本书,它是我国第一本药书。书上记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解之”。茶叶历史追溯到5000多年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在介绍茶叶专著以前先做一简介。《神农本草》的作者和时间不详,有的说是神农时期的著作,有的说是皇帝时期的著作,也有的说是春秋时期的著作,根据可研究的材料,很有可能是战国时期的著作,作者无从查起。很可能是集体创作。神农是公元前2700多年前的一个部落首领,后称炎帝,传说神农氏的母亲,有一天去华阳(今陕西华山)游玩时,因感应了神龙之气,在姜水(即岐水)河畔生下了他。生下时牛头人身。第三天就会说话,第五天就会行走,第七天齿全。成人后身高八尺七寸。因在姜水长大,就以姜为姓。神农成为部落首领后,就率众沿渭水、黄河向东发展,在版泉(今河北涿鹿东南)与皇帝发生冲突,大战,被皇帝战败,便到了中原,先建都陈(伏羲建都的地方),后徙鲁(今山东曲阜)。《白虎德论》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氏,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为神农也”。这大约是中国原始畜牧业向原始农业转变的初级阶段。那时的五谷与杂草生长在一起,草药和树木百花生长在一起,哪些是可食的,哪些是有毒的,谁也分不清楚,神农就一样一样的尝试,一样一样的试种,最后选出了黍、菽、麦、稷、稻五谷。神农以草木滋味,察其寒、温、辛、平、热之性,辩其君、臣、佐、使之义。创立了中华医学。传说在神农在尝百草时中了一种叫滚山珠的毒草的毒,昏倒在一棵树下,醒来咀嚼了这棵树的叶子,而解毒,这棵树就是茶树,当时称荼。对于神农氏,191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辞源》中是这样总结的:“神农氏,古帝名,始教民为耒耜。以兴农业,故称神农。以大德王,故称炎帝。起于烈山,故称烈山氏。都陈,后迁曲阜。始作《方书》以疗民疾。立市廛以建财,在位140年而崩,传世520年。”
下边谈一下有代表性的茶叶专著1、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唐代)《茶经》是公元780年成书,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第一部茶叶专著。本书从各个方面全面总结了唐代中期以前的茶叶生产、加工、品饮等各方面经验和实践。全书共分上、中、下三卷共10章约7000字。上卷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共三章。中卷四之器,只有一章,篇幅较大。下卷分茶之煮、茶之饮、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茶之图,共6章。①《茶经》一之源,阐述了茶叶的产地和茶树的生长特性和茶叶的功能,以及茶树的栽培方法,鲜叶品质的鉴别方法和“茶”字的字源。
②《茶经》二之具,共讲了18种采制工具,有籯、灶、釜、甑、箄、杵、臼、规、承、襜、篦利、棨、朴、焙、贯、棚、育、穿。
③《茶经》三之造,讲了茶的采摘,唐代茶饼的制造方法,制茶工艺和茶类的发展,茶叶的品质审评。
唐代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农历)之间。唐代茶饼的制造是:“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七大工序,这就是唐代典型的蒸青茶饼(绿茶)的制造工艺。流程: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晒干)-穿孔-焙烘-成穿-封茶。
④《茶经》四之器,详列了28种煮茶和饮茶的用具,可分为8大类:生火用具有风炉、灰承、筥、碳挝和火荚5种;煮茶用具有鍑、交床和竹荚3种;烤茶、碾茶和量茶用具有夹、纸囊、碾、拂抹、罗合和则6种;盛水、滤水和取水用具有水方、漉水囊、瓢和熟盂4种;盛盐和取盐工具用鹾簋和揭2种;饮茶用具有碗、札2种;盛器和摆设用具有畚、具列、都篮3种;清洁用具有涤方、滓方和巾3种。
⑤《茶经》五之煮,论述了茶汤的调制,从烤茶、碾茶、火候、燃料选择,煮茶用水都作了详细论述。
烤茶要掌握火候,烤出理想的香气,碾茶要碎而不扁、不粉,要如细末。用火:“茶须缓火炙,活火煎”,活火是炭火有焰者。煮汤要沸,一沸为鱼眼,微微有声,放点盐于锅中调味。二沸边有涌泉,累累连珠。三沸是腾波鼓浪,水汽全消,谓之老汤。简称之:“鱼眼”、“连珠”、“鼓浪”。煮茶在二沸时出水一瓢,等沸时再把这瓢水倒入锅内,开锅即饮。
《茶经》五之煮中还详细讲了煮茶用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江水取上游去人远者,井水取汲多者。
⑥《茶经》六之饮,讲了饮茶风尚的传播,特别写佛教僧侣的传播等,写了唐代的饮茶习惯。
六之饮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滂时浸俗,盛于国朝(唐代)。”“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当时唐代的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等,都要经过研开,烤炙,捣碎方法加以处理,放入瓦罐里,以便煎煮茶汤。
六之饮中还提出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
⑦《茶经》七之事,这一章主要是记录了与茶有关的人和事以及有关的故事传说和著作。如人物提到了神农、周公、陸纳、王肃等。著作提到了《尔雅》、《广雅》、《晋书》、《搜神记》等,收集了不少与茶叶有关的资料。据《茶经评述》中统计史料48条。在这一章中还记载了历代茶政的改革。
⑧《茶经》八之出,主要是论证了唐代的茶叶产地,列出了8个道、43个州郡、44个县产茶。分成:西南茶区、淮南茶区、岭南茶区、浙西茶区、浙东茶区、剑南茶区、黔中茶区、江南茶区八大茶区。有记载说年产茶10万吨。
在叙述八大茶区的同时,还指出了各地区茶叶品质的好坏。如山南茶,以峡州上。淮南茶,以光州上。浙西茶,以湖州上。剑南茶,以彭州上。浙东茶,以越州上等。
⑨《茶经》九之略,是写茶具和茶器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省略,如在“野寺山园”现采、现制茶就可以省去焙茶的附属工具“磬”和“朴”,穿茶工具“穿”,封茶工具“育”,如煮茶器虽然在《四之器》中列了28种,如在山野饮茶只须7种就可以了。
⑩《茶经》十之图,是说为了记忆和熟悉《茶经》,可以将前九章用文字或图画,写绘在绢上,挂在墙上《茶经》的内容就一目了然了。
《茶经》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涉及到生物学、栽培学、制茶学、分类学、生态学、药理学等等。还记载了唐朝中期以前的神话传说、故事、人物、史籍、诗赋、传记等,是一本茶叶的百科全书。
当今世界上有三本著名的茶叶专著,第一本就是《茶经》,第二本是日本荣西禅师1191年成书的《吃茶养生记》,主要是写茶叶的药用价值,对宣传茶叶,特别是在日本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荣西被日本人称作茶祖。但《吃茶养生记》却晚于陆羽的《茶经》411年。第三本是美国人威廉•乌克斯1935年出版的《茶叶全书》,此书作者用了10年时间考察了全球的茶叶生产、加工、贸易、历史、茶叶的成份、保健功能等,写成了160多万字的茶叶巨著——《茶叶全书》,但晚于陆羽的《茶经》1155年。《茶经》写成虽然已有1229年,但在中国和世界仍有很大影响。
《茶经》的作者陆羽(公元733-804年),唐代文学家、茶学专家。字鸿渐,一名疾,字季庛,号竟陵子,自号桑萱翁。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县)人。陆羽原为弃儿,生下两岁多,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为竟陵龙盖寺智积禅师收养,以《易》自(筮),占得《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遂定姓陆,取名羽。智积收养陆羽时,由于刚2岁多,不好再寺中收养,就暂送他的好友李儒公家养着,李公家有一女名叫季兰,所以把陆羽叫季庛,二人一起生活。陆羽终生未娶,李季兰是他唯一的女友,季兰后来出家成了女道人,也终生未嫁,所以后人编纂了不少他们二人美好的恋爱故事。
陆羽长到四、五岁以后,又回到龙盖寺,当了小和尚,但是他不愿意念经拜佛,住持罚他放牛,但他自幼好学,后来跑到一个戏班子去学戏。编写了笑话集《谑谈》。天宝五年(746年)为竟陵太守李齐物赏识,推荐到火门山邹夫子门下学习。天宝十一年(752年)与竟陵司马崔国辅相识,经常在一块品茶,鉴水,谈诗论文。天宝十三年(754年)出游巴山峡川考察茶事。乾元元年(758年)到昇州(今江苏南京)寄居栖霞寺钻研茶事。上元元年(760年)到苕溪(今浙江湖州)深入茶户了解茶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隐居山间,编写《茶经》。到780年《茶经》写成。推动了唐代茶文化和茶产业的发展。被人称为茶圣。
陆羽多才多艺,著作颇丰,除《茶经》外还有《顾渚山记》、《武林山记》、《六羡歌》等。
陆羽于公元804年病逝于青塘别业,终年72岁,葬于湖州杼山。
2、天子著茶书——《大观茶论》(宋代)
《大观茶论》是宋代皇帝宋徽宗赵佶编著,成书于1107年。全书约2900字。全书分序、产地、天时、采摘、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瓶、勺、水、点、味、香、色、藏焙、品茗、外焙21节。
(1)序言。作者在序言中谈吃饭穿衣是为饱腹御寒人人都知道的事,但饮茶,一般人却不知是为“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简洁,韵高致静”的道理。
作者说本朝建贡茶基地建溪,造龙团凤饼,名冠天下,文人雅士为“熏陶德化,咸以高雅”争相品茗斗茶,所以近年来茶采摘越来越精,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烹点越来越妙,却不知道种茶,做茶的辛苦,斗茶之难,所以我对茶作了研究,写成这本《茶论》。序言是作者谈他为什么写《茶论》的。
(2)产地。说茶树种植的地方不能太阳,也不能太阴,要“阴阳相济,则茶之滋长得其宜。”
(3)天时。是说惊蛰开始采茶时,越轻寒茶叶慢慢长大,茶工从容细致的做茶,其茶色、味两全,越这时很热,茶叶生长很快,茶工做茶就不能细致的去做,“蒸而未及压,压而未及研,研而未及制,茶黄留渍,其色味所失一半”。这一节是谈做茶的时候,天时是很重要的。
(4)采茶。是说采茶要在黎明太阳出来以前采,日出后就不能再采了。茶要用指采,不能揉采,手上有了汗,茶就不鲜了,所以茶工要带清水,采后的茶芽要放在水里。凡是芽如雀舌、谷粒的是斗茶用的。一芽一叶为好茶,一芽二叶的次之,其他就是下茶了,做茶时鱼叶、黑蒂都要去掉,否则会影响茶的色泽和味道。
(5)蒸压。说蒸压很有学问,生则色清味烈,熟则色红而味闷。压久则味涩,不足则味淡。所以蒸压要恰到好处。
(6)制造。说在制茶时工具要清洁,要趁热研膏,焙火要好,当天采下的茶当天做完,不能过夜。
(7)鉴辨。这一节是说如何鉴别宋代茶饼的好坏,茶有多种多样,像人的面孔一样各有不同,要看他的颜色,形状,研末后看其黑白,也要看饼的硬度,现在有外山茶,以次充好,所以要很好的鉴辨。
(8)白茶。宋代很崇拜白茶,这种茶很难得,只有在山崖树林之间偶尔有之,叶莹薄,很难制造,若做好了,如玉在璞,品质极好。据说今天的安吉白茶就是宋代徽宗所谈的那种白茶,之所以品质好是氨基酸含量高。
(9)罗碾。这节是谈宋代点茶时用的罗和碾,碾以银为上,铁次之,槽不能太深而陡,轮不能太薄而锐,罗要轻而平,不能太细。
(10)盏。说茶盏以青黑瓷的好,特别是兔毫盏,盏不能太深,要微宽,盏要厚,保温则好。宋代崇尚茶汤要白,所以盏以黑釉为上,最好是兔毫盏。
(11)筅。这一节是说打茶的筅要用老竹做,这样身重,打起茶来容易出沫。
(12)瓶。是说盛水的瓶最好是金银制成,瓶口的制作很讲究,倒汤要不散、不沥,这样茶面才不破。
(13)勺。是说盛茶汤的勺,大小要适当,为一盏茶量最好,大者余,小者取其不足,繁琐,茶必凉矣。
(14)水。这一节是说点茶用水要以“清轻甘洁”为美。轻甘之水是自然之水,古人说中泠水,惠山泉水为上,但路途遥远,不易常得。可取当地清洁的山泉水。其次是经常有人汲的井水。江河的水由于有鱼、鳖之腥,泥土之味,虽轻甘也不能用。煮水要成蟹眼、鱼目、连珠为度,老时加少许新水(冷水)投之,小开即用。这里写的用水和候汤同陆羽《茶经》基本相同,但用水比陆羽要嫩。
(15)点。点茶是宋代饮茶要点,所以这一节重点详细叙述点茶的方法。说点茶首先把茶调成膏,再注水击打。点茶有七种方法,手法各不相同,但都量茶受汤,调入融胶,打出沫饽。“茗有饽,饮之宜人”。这一节详细记录了宋代具有代表性的茶艺。反映了作者是宋代的点茶高手,宋代茶艺师的代表。
(16)味。这一节说茶要以味为上,甘香重滑,为味全,只有北苑、壑源出的茶,味甘香兼之。如果采摘芽旗不当,蒸压力度、时间不准,是做不出好茶的。只有好的茶叶,好的加工才能做出绝品。
(17)香。这一节是说茶叶的真香是其他香气不能比的,但是香气是在加工中形成的,蒸及熟而压,及干而研,研细而入模制造,这样做出来的茶入盏后则香气四溢。
(18)色。这一节是说宋代的茶,以纯白为最好,青白为次,黄白又次之。是否能制成纯白的好茶,决定于天时,人力。采茶时暴热芽猛长,加工不及时,制出的茶虽白而黄,蒸压微生则青白,过熟则灰白,茶汁出不尽则青暗,焙火太烈则昏赤。
(19)藏焙。这一节是说茶的烘焙和储藏。烘焙要用熟火,火温要恰当,探手炉中,虽热而不逼人手者为良,用手触茶虽热而不焦茶,这样烘焙的茶最好。焙好的茶用久漆竹器封存。阴雨潮湿天不能开,年底再焙一次,如新茶一样。
(20)品茗。这一节是写了当时宋代的名茶。都以产地不同而品质不同,虽加工工艺不同,但茶的好坏大多是产地决定的。
(21)外焙。这一节是说宋代茶已经出现了以次充好和假茶的问题。以次充好是拿外山(北苑山外所产茶)茶充当北苑山内的正焙茶,还有的用柿叶和桴榄的芽做成的假茶。所以作者提醒大家要很好辨别,并教大家辨别的方法。
《茶论》是宋徽宗赵佶于大观年间写成的茶书,所以后人称《大观茶论》。它全面的论述了宋代茶叶生产、加工、饮品等各方面的情况。特别详细的记录了宋代的点茶茶艺。是了解宋代茶叶的一本权威书籍。
作者赵佶,是北宋第八代皇帝(1100-1135年),宋神宗的第十一子,庙号徽宗。他先后任用蔡京、童贯变乱新法祸国殃民,他终日生活豪奢,不问政事,治国无能,御敌无策。至使金兵大举进犯,最后他与他的儿子(钦宗赵恒)一起被俘,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造成北宋灭亡,使宋朝南迁临安,立赵构高宗建南宋。
赵佶不是一个好皇帝,但他是一位一流的文化才子,琴棋书画无一不通。25岁作《桃鸠图》,成为遗世国宝。在南岳衡山有他亲笔御题巨大石刻《寿岳》,他的书法独具一格,是中国书法“瘦金体”的创始人。他28岁时写成《大观茶论》,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300多个皇帝唯一写茶书的天子。
赵佶不仅嗜茶,还擅长斗茶和分茶,是一个茶艺高手,茶叶专家。曾多次为臣下点茶。他提倡普及饮茶,和谐社会。在《茶论》中提出了饮茶可以“致清导和”的茶道理念。他对我国的茶业发展,茶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赵佶虽仅活了35岁,但在茶与文化方面都颇有建树。
3、三十年隐居茶山,汲泉煮茗著书——《茶录》(明代)
《茶录》是作者隐居深山博览群书,汲泉煮茗,研究茶叶30年写成的。是实践的总结,而不是泛泛的抄录。全书约1500字,成书于万历年间(约1595年前后)。
此书除顾大典写的引言外共分采茶、造茶等23节。
(1)采茶。这一节是说采茶要及时,太早味不全,迟了神韵就差了。作者认为谷雨前五日为最好。后五日次之,再后五日又次之。茶芽紫色的好。夜里无云带露者采好,日晒者次,阴雨不宜采。茶生在山谷者好,竹下次之,烂石中又次,最差的是黄沙中。基本是陆羽《茶经》中的观点。
(2)造茶。是写明代茶叶的加工方法,鲜叶采下后腰把老叶、枝梗、碎屑去掉。再用2尺大的广口锅炒,投叶量1.5斤,高温快速急炒,待熟后出锅撒于筛上轻揉数遍,再入锅复炒,火温逐渐下降,炒干为度。特别指出在炒茶的过程中,技术玄妙,只能实践,难以言表。火候好色香全美,否则神味俱废。这是典型的炒青绿茶工艺,明代已非常完美成熟。其工艺:拣青-杀青-揉捻-炒干。今天仍沿用这一工艺。
(3)辨茶。这一节是说一泡好茶在于造之精,藏得法,泡的技艺好。但是茶的好坏是决定于炒茶的技术,烈火清香,锅温低而无韵,火猛则焦,锅温低(杀青)则不绿,时间长则熟,短则生,熟则色黄,生则色黑,炒的好有回甘,炒不好则涩,有爆点没有关系,最好是无焦点。
辨茶,是从茶的好坏判断加工环节当中的问题,只有有丰富经验的技师才能做到,单纯评茶的人是做不到的。
(4)藏茶。这一节是明代茶叶的储藏。说把做好的茶先放在经常盛茶的盘子中,放三日回潮,再用微火焙至极干,待冷贮坛子中,轻轻压实,用槡皮纸封口,上边用烘过的磗(冷却后)压紧,放在专门盛茶的箱子里,不要临风近火。这是一种传统的科学的储藏茶的方法,至今民间仍作为名茶储藏法。
(5)火候。这一节是说泡茶烧水的火候,说泡茶首先要把水烧好,火要文武相济,恰到好处,过文(火小)则水柔,水柔则茶降,过武(火大)则茶为水制,皆不能泡好茶。这是用火的大小,文武论证煮水的好坏,比唐代的“三沸”又进了一步。
(6)辨汤。这一节是写如何辨别把泡茶用的水烧好。说煮水有大三辨,十五小辨。大三辨是:辨形、辨声、辨气。形辨是煮水时看虾眼、蟹眼、鱼眼、连珠、腾波鼓浪。声辨是听声:初声、转声、振声、骤声、无声。气辨是看煮水时发出的气,气浮一缕,二缕、三缕、四缕,乱缕不分,氤氲乱绕,气直冲贯,三大辨中又分出这15小辨,可见作者对煮水观察的非常细致。
(7)汤用老嫩。这一节是说明代和唐宋由于散茶和团茶的区别,饮用方法不同,用汤的老嫩也不同,唐宋由于是团茶,饮用时要碾、罗,所用汤要嫩,明代是全叶冲泡用汤要老,所以汤须五沸,茶要有三种投法。这完全是作者在实践中的总结。
(8)泡法。这一节是说用壶泡茶的方法。水烧好后,先荡壶盏,再放茶,茶量要适中,等茶水冲和,可分盏而饮,分盏不宜早,盏饮不宜迟。
(9)投茶。这一节对投茶提出了三种方法。说:“投茶有序,毋失其宜,先茶后汤曰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曰中投。先汤后茶曰上投。春秋中投,夏上投,冬下投。”对四季提出了不同的投茶法。今天又演变成在同一时间,不同的茶,也有不同的投茶法。
(10)饮茶。这一节是说饮茶的人少为贵,人多喧闹,雅趣就没有了。“独啜曰神,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
(11)香。是说明代的茶叶香型很多,有真香、兰香、清香、纯香。雨前的茶才有真香,表里如一的是纯香,不生不熟的是清香,火候到位的是兰香。其他都是不正常的香气,如浮香、漏香等。
(12)色。是说茶汤以青翠为好,冲水时泛起来的涛以白为佳(毫多)。雪涛为上,翠涛为中,黄涛为下。能泡出一杯玉茗冰涛,才是绝顶的技艺。
(13)味。这一节只有十个字“味以甘润为上,苦涩为下。”
(14)点染失真。这一节是说茶要有真香,真味,真色。不能染有杂味、杂香、杂色。如水有咸味,茶中有其他作料,碗中有果味等,这些都会失去茶的纯正。作者主张茶要清饮,才能品出真谛。
(15)茶变不可用。这一节是说变了质的茶叶千万不能饮用,饮伤胃成疾。
(16)品泉。“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昌窥其体。”好茶要有好水泡才相得益彰。显其神韵。“山顶泉清而轻,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冽,土中泉淡而白,”又说山顶的流于黄石泉最好。泻出青石的不能用。这一节是对泉水的品评。
(17)井水不宜茶。这一节是说井水泡茶不好,《茶经》上把井水列为最差。作者认为不近江,又无山泉,可多积一些梅雨泡茶,味甘和,它是长养万物之水。说雪水虽清,但性感重阴,寒人脾胃,不宜多用。
(18)贮水。这一节是说贮水要将瓮置于阴庭处,使它吸收星露之气。这样可以英灵不散,神气常存。贮水的瓮不能暴晒,也不能木石盖压,也不能用纸封口,这会内闭其气,外耗其神。饮茶贵在茶鲜水灵,如茶失其鲜,水失其灵,同喝沟渠里的水有什么不同。
(19)茶具。作者说唐代陆羽说煮茶用银瓢好。太奢侈。用瓷器又容易坏,我认为平常百姓家用锡瓢最好,无损色香味。不易坏,也不奢华。但千万不能用铜铁器。
(20)茶盏。作者说雪白为上,蓝白者次之,也不损茶色。和唐宋的用盏明显不同。
(21)拭盏布。这一节要求擦拭茶盏的布用细麻布,其他的易秽,不能用。
(22)分茶盒。是说贮在坛中的茶要取出一盒,作为平时饮茶用,用尽再取。这个分茶盒要锡做成。
(23)茶道。这是此书的最后一节,讲茶道,作者高度全面概括了茶道定义:“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这是继唐代皎然、封演第三个提出“茶道”的人,也是提的最全面的。
《茶录》除了写明代茶叶的采制方法外,重点是写了明代的泡茶法。详细的总结了当时泡茶茶艺,特别是炒青绿茶的冲泡技艺。
《茶录》的作者张源,是一个很有学识的平民百姓,字伯渊,又名樵海山人,江苏吴县人,长期隐居山间,汲水煮茗博览群书,自娱自乐,潜心研究茶叶30年,写成了高度概括、简明扼要、很有实践意义的《茶录》。当时福建提学副使顾大典(隆庆年进士),对张源《茶录》做了引言,评价很高,说张源“无间寒暑,历三十年,疲精殚思,不究茶之指归不已,故所著《茶录》得茶中三味”,“即王濛、卢仝复起,不能易也”。说就是唐代的茶叶专家王濛、卢仝也不能相比。作者张源由于是平民,又长期隐居山林,生死年代不详。
4、长篇巨著——《续茶经》(清代)
《续茶经》分上、中、下三卷。目次依照陆羽的《茶经》。还附录了茶法一卷,成书约在雍正十三年(1734年)前后。全书内容虽多,只是辑录多种古籍中的有关茶业方面的资料,没有自己的写作,然征引丰富,分类摘录,较为系统,便于读者集观,并保存了一些已经佚失的古代茶事资料。
(1)茶之源。这一章作者收集了上百部古籍,把书中有关茶之源的记载进行整理编辑。如上至汉代王褒的《僮约》到唐代陆羽的《茶经》、宋代徽宗的《大观茶论》、蔡襄的《进茶录表》、明代许次纾的《茶疏》、冯时可的《茶谱》等95种有关茶叶的书籍中摘录了大量茶之源的文字。
(2)茶之具。这一章收集了22种有关茶诗、茶书中茶具的记载,如唐代陆龟蒙的《茶具十咏》,如宋代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等。
(3)茶之造。这一章收集了45种有关茶书,从中摘录了有关茶之造的记载,如《唐书》、《北苑茶录》、《西溪丛语》、《品茶要录》、《学林新篇》、《苕溪诗话》等。
(4)茶之器。这一章收集了37种有关茶的书和诗,把记载的茶器部分进行了编辑。如蔡襄的《茶录、茶器》、谢宗可的《咏物诗•茶筅》、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秦少游集•茶臼》诗等。
(5)茶之煮。这一章收集了66种有关茶书中的茶之器的记载,把我国历代的煮茶方法收集起来,从而清楚的了解我国饮茶的演变,如张源的《水记》、陆羽的《六羡歌》、叶清臣的《述煮茶泉品》、罗大经的《鹤林玉露》、徐谓的《煮茶七类》、田艺衡的《煮泉小品》、张大复的《梅花笔谈》、闻龙的《文泉记》等。
(6)茶之饮。这一章收集了57种有关茶诗、茶书中的饮茶好处,饮茶的禁忌等进行了辑录。如顾元庆的《茶谱》、王复礼的《说茶》、李时珍的《本草》等。
(7)茶之事。这一章从117部古书中引录了大量有关茶的人和事,说明了茶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如引录了《海录碎事》中王濛好饮茶,以及:“水厄”的典故。如引录了《潜确类书》中蔡君谟识水的故事。如引录了《西湖志余》中“茶博士”的来历等诸多的人和事。
(8)茶之出。这一章收集了133种书中论述我国产茶的地方和品种。几乎包括了我国今天所有的产茶地和品种。如录入了唐代的八大茶区,各州志中记载的产茶地和茶叶品种等。
(9)茶之略。这一章简略的列出了97种茶书和茶诗目录,并摘录了一些茶诗佳句。如陆羽的《茶经》、张源的《茶录》、顾元庆的《茶谱》、裴文的《茶述》、吕仲吉的《茶记》、闻龙的《茶笺》、前人的《茶论》、许次纾的《茶疏》、罗廪的《茶解》、胡文唤的《茶集》、夏茂卿的《茶董》、赵长的《茶史》等。列出了25首茶诗目录,如顾源的《茶赋》、苏轼的《叶嘉传》、黄庭坚的《煮茶赋》等。同时摘录了53首茶诗佳句。如杜牧的《茶山诗》:“山实东南香,茶称瑞芳魁。”苏辙的《咏茶花诗》:“细嚼花须味亦长,新芽一粟叶间藏。”戴复古的《谢史石窗送酒并茶诗》:“遗来二物应时须,客子行厨用有余。午困正需茶料理,春愁全仗酒消除。”等等。
(10)茶之图。这一章列出了历代的18幅茶叶名画和沈安老人的茶具十二图。如名画有:唐代张萱的《烹茶仕女图》、五代陆滉的《烹茶图》、宋代刘松年的《卢仝煮茶图》、元代钱舜举的《陶学士雪夜煮茶图》、明代文徵明的《烹茶图》等。十二茶具图,只列出了沈安老人的《茶具十二图赞》中的名称及解释,并未画出茶具图。
(11)附录。这是《续茶经》的附录,而不是正文,但比较详细的从11种古籍中摘录了历代的茶法,如贡茶、榷茶、茶税等。这对后人了解茶叶政策的演变,制定新政很有参考价值。
《续茶经》是我国古代茶书内容最丰富,篇幅最长的一本综合性茶叶古典著作。《四库全书总目录提要》有这样的评价:“自唐以后约数百载,产茶之地,制茶之法,业已历代不同。既烹煮器具亦古今多异,故陆羽所述,其书虽古而其法多不可行于今。廷灿一订补辑,颇切实用,而征引繁富。”所以这本书很值得茶人一读。
《续茶经》的作者陆廷灿,字幔亭,江苏嘉定人(今上海嘉定)。陆廷灿少时从学王士祯、宋荦,深得作诗之趣。成年后曾任松县教谕,后任崇安知县(今武夷山市),官声颇佳,但后因病退隐定居,以“寿椿堂”颜其藏书,并刊印书籍。由于长期在茶区为官,长于茶事。对于采茶、蒸茶、试汤、候火,颇得其道。据其自述:“值制满公,郑重进献,究悉源流,每一茶事下询查阅诸书,于武夷之外,每多见闻,因思集为《续茶经》之举”。
陆廷灿除了编著《续茶经》外,还有著作《艺菊法》、《南村随笔》等。
5、四部各有其特点的茶书
(1)《茶经评述》是当代茶圣吴觉农主编,1987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2002年2月再版,作了修订。是当今对陆羽《茶经》最有权威、最全面的解释和评论。全书分十章20节,约30万字。每章分两节,第一节为原文和译文,第二节为评述。评述部分是重点,以《茶经》的原文为根据进行评述,从古评到现在。如对《茶经•一之源》的评述分:
①茶的祖国。是写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世界所有的茶叶都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入。
②茶树的形态特征。是写茶树、叶、花、果实、根的形状和茶树的品种。
③“茶”字的字源。是写“茶”字的来历。说唐代以前“茶”字都以“荼”代“茶”,并且还有其他的字代“茶”字用。如槚、蔎、茗、荈等。是陆羽写《茶经》时统一为“茶”,从此再不用“荼”字了。
④茶树生育的生态条件。是写茶树在什么样的土壤、温度、气候等条件下才可以生长。
⑤茶树栽培方法。是写怎样种茶和如何进行管理,如种子直播、(茶苗)移栽,无性繁殖等。
⑥鲜叶品质的鉴定方法。是写如何识别鲜叶的好坏,并特别指出了陆羽《茶经》讲的“紫者上”,说紫芽好是那时由于加工方法不同,对品质要求不同而得出的结论,而今天的散茶制法,冲泡饮用,紫芽是不好的,特别不适合红、绿茶制造。
⑦茶的效用。是写茶由于含多种保健成份,古代当作药用,当今是一种健康饮料,仍能保健防病。
以上只举茶之源,作一例进行介绍。其他章节形式一样,具体内容可看原著。
陆羽《茶经》近年来翻译、评述的书很多,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有解释不够准确的。我认为大家要以当代茶圣吴觉农主编的《茶经述评》为主。
现对主编吴觉农先生作一简介:
吴觉农先生(1897…1989)是我国著名的农学家、茶叶专家,是我国现代茶叶事业复兴和发展的奠基人。早年,他和中国农学界前辈创建中华农学会(现中国农学会前身),团结了广人农学界学者教授及科技人员,为振兴我国茶叶经济,维护华茶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改善茶农的生活状况方面他也建立了不可磨灭的业绩。与此同时,他又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在“五四”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民族救亡和社会进步事业,做出了不懈努力和有益贡献。
新中国成立前,他首创茶叶口岸和产地检验检疫制度,在各产茶省成立茶叶试验场和改良场。抗日战争期间,他开拓茶叶对苏联易货贸易,支援了抗战经济。他重视茶叶专业人才的培育,包括在重庆复旦大学建立第一个高等学校茶叶系。为系统研究茶叶产销、科研情况,他在武夷山创立第一所国家级茶叶研究机构。
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在中央农业部的领导岗位上,会同贸易部门制订和部署了全国茶叶产销体系,并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对外贸易公司——中国茶业公司。他生前著译甚丰,有关茶叶的主要著作有《中国茶业复兴计划》、《中国茶业问题》、晚年主编《中国地方志茶叶历史资料选辑》、《茶经述评》。尤其后者对我国茶叶历史和现状作了全面正确的评述。由于他对我国茶叶事业所作的贡献,被誉为“当代茶圣”。在他为振兴茶业的实践和理论探索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茶学思想,对当前茶经济、茶文化的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值得后人发掘、研究和弘扬。
(2)《中国茶经》。该书是现代茶书中具有代表性的,在综合类茶书中水平较高,它集中了全国50多位茶叶专家用了三年时间编写完成。1992年5月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主编陈宗懋,是当代茶界唯一的一位院士。出书时还不是院士。
全书分茶史篇,茶性篇、茶类篇、饮茶篇、茶文化篇以及附录七大部分,共160多万字。该书系统的介绍了茶的起源和传播,茶叶的性质和功能,茶叶的品质和花色,茶的贮藏和品饮,茶的礼仪与茶文化的关系。全书重点突出,繁简分明,是一部科学性、文化性兼备的经典著作。全书不论是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了当时(上世纪90年以前)的高水平,是唐代陆羽《茶经》问世1200多年以后具有现代水平的新《茶经》。
该书多次再版,曾得国家图书三等奖。
(3)《中国名茶志》,该书是新闻出版署“九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1200工程”。全书集中了全国上百名茶叶专家,分省市,用志书的形式记载中国名茶,以及各产茶省市的茶叶生产、加工、贸易情况,并且从茶业的发展延络和文化的角度论述,使读者有一种全面而清新的感觉。
该书写了19个省区的茶业发展现状及介绍了1000多种名茶。全书180多万字。2000年12月农业出版社出版。主编王镇恒、王广志。
该书的特点是,虽然叫《名茶志》,但它不只写了名茶而是写了全国产茶省区的茶发展历史和现状及名茶。这样就便于读者查阅各省区的茶业情况和名茶的出处及特点。是一本很好的工具书。
(4)一套《中国茶文化丛书》。这套丛书是将中国茶文化的内容分成十大部分,每一部分写成一本独立的茶书,既有独立性,又组成了一个整体。每册约16万字,由茶叶专家或茶文化学者编著,全套丛书由于观亭主编。
这套丛书的各册作者和名称如下:
《茶文化漫谈》作者于观亭。《饮茶与健康》作者骆少君,《名山出名茶》作者徐承成,《名泉、名水泡好茶》作者詹罗九,《中国茶膳》作者于观亭、陆尧等,《饮茶习俗》作者姚国坤,《茶艺与茶楼》作者刘勤晋,《茶诗与茶画》作者朱自振,《茶具与名壶》作者时顺华,《红楼与茶岂》作者周文彬(后三本目前尚未出版)。该丛书从2003年开始在大陆和台湾同时用简体与繁体字出版,影响较大。丛书中的《饮茶与健康》、《中国茶膳》等多次再版。《茶文化漫谈》2005年在台湾得到行政院国民健康局“好书”奖。
该书由著名经济学家,原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于光远和原商业部常务副部长、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姜习写序,于光远在序中说:“茶文化是华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副会长、高级工程师于观亭主编,全国著名茶叶专家、教授、茶文化学者参与编写的这套茶文化丛书,从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饮茶与健康,名山出名茶,名泉名水泡好茶,各民族的饮茶习俗,茶具与名壶,文人的茶诗画印,到中国茶膳的形成与发展等各方面,阐述了丰富多彩,内容广泛的中国茶文化,既有科学性,又有趣味性。是一套茶文化的科普丛书,是一套健康向上的好书。
姜习在序中说:“现在出版的《中国茶文化丛书》,成为同类图书中的佼佼者之一。这套丛书阐述了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内容广博,文字生动,融科学性与可读性为一体,使实用性与消闲性相结合,为普及、传播和发展茶文化作了有益的工作”。
总之,这套丛书不论在大陆还是在台湾都得到了上层人士的肯定和读者的好评。
另外为迎接奥运,2008年5月由于观亭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一部新的《中国茶经》。图文并茂,是最新最全的一本茶文化全书。当代茶圣之子吴甲选在序中说:“此书是在中国茶文化研究空前繁荣、茶产业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出版的一部新“茶经”。此书吸纳了改革丌放三十年来的茶文化研究成果,内容丰厚、可读性、欣赏性、实用性强,是一部很好的普及茶文化的百科全书,也是茶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的一本工具书。”
《中国茶经》全书28万余字,彩图1000余幅,可以说是文图并茂,每章别出心裁地以陆羽的《茶经》为开篇,分为《茶源篇》、《茶类篇》、《茶具篇》、《茶艺篇》、《茶饮篇》和《荼风篇》八章,高度概括了中国茶文化的各个方面和几千年的发展史。
“这本新的《中国茶经》题材新颖、文笔流畅、内容全面,充分反映了中国当前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新面貌。所有这些,告诉人们此书不仅具有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文化魅力,也必将是茶文化著作中的又一精品。”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吴甲选如此说。
当代出版上千种茶书,虽良莠不齐,但其中有不少好书,不在一一介绍,希望茶文化爱好者博览群书,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增加茶文化知识。
于观亭,山东潍坊昌乐人,大学文化,高级工程师。伴夏茶网顾问。曾在中华全国供销总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国内贸易部等部委工作,先后出任过茶叶加工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茶叶加工处副处长、处长、商业部农副产品管理办公室副主任、中国茶叶产销企业集团董事长、中国农副土特产开发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商业部技术进步奖评委会农副产品加工组组长、全国茶叶加工检验高级职称评委会评委、全国商业机械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兼茶叶机械分会主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长期在高层从事茶叶科研、茶叶加工、茶叶贸易、茶业管理等工作,跑遍了全国各大茶区,走访了世界主要产茶国和消费国,对于国内外的茶叶产销情况十分了解。他集茶叶加工工艺和茶叶机械于一身,对茶叶加工领域的科技创新有独到见解,在茶叶加工工艺改革和茶叶标准化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先后就茶叶加工、茶叶科研、茶叶贸易、茶叶管理等方面发表了上百篇论文、上百首茶诗和书法题词。多次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台、中国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电视台播讲中国茶文化。还先后出版了个人专著《茶叶加工技术手册》、《中华茶人手册》、《茶文化漫谈》、《中国茶膳》、《认识中国茶文化的第一本书》(台湾出版,台湾命名,该书2004年得台湾行政院国民健康局“健康好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