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最美的景 最好的茶

发布时间:2025-03-06 点击:7
夏日,是贵州茶山最为热闹的季节。
  从梵净山到雷公山、从佛顶山到云雾山,从湄潭的万亩茶海到沿河的古茶树群,清晨的鸟叫、午后的蝉鸣、夜晚的蛙声,组合成茶园最美的协奏曲。
  茶中有林、林中有茶。茶林和挂在山腰的梯田,组合成最美的景。
  作为茶叶最初的故乡,贵州是茶叶最为理想的生长之地,这里是中国唯一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无污染的全境高原茶区。
  而贵州气候冷凉,茶叶的生长期相对长,造就了贵州茶内含物质丰富、高香馥郁、鲜爽醇厚、汤色绿亮等特点。水浸出物含量和氨基酸含量都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2007年的百万亩茶园起步,今天的贵州拥有近700万亩茶园,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最为优秀的绿茶产区。
  2015年,贵州茶园面积689.2万亩,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一位;投产茶园423.2万亩,全年茶叶产量22.4万吨,总产值214.8亿元,综合产值404.9亿元。400多万茶农通过种茶、制茶走上致富路。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停止向大自然的过度索取,通过生态恢复、水土涵养,贵州一座座绿水青山,真真正正成为金山银山。
  通过茶园建设上的生物多样性、农残上的严防死守,淹没在贵州绵绵群山中的近700万亩茶园成就最美的景,产出最好的茶。
  有生态,就有未来。
  贵州茶产业发展的路径上,这一理念从未改变。
图为:凤冈县田坝茶海仙境
  一条新路串联最美茶园
  沿贵瓮高速公路一路前行,穿过开阳万亩茶场,走过瓮安黄金芽茶基地。往北,进入黔北茶海;向东,挺近梵净山茶区。
  2015年底,贵州历史性地实现高速公路县县通。遍布全省各地近700万亩茶山从未像今天一样紧密相连。一条条高速公路似项链将一处处最美茶园串联起来,茶园成为贵州图景中最美的绿。
  这个春天,红枫湖畔红枫山韵茶场的老板张卫民忙得脚不沾地。每个周末,望不见首尾的自驾车队到平坝赏过樱花后,总要拐个弯,进入张卫民的茶场,体验一把采茶、制茶的乐趣。平均每天接待几十人,周末上百人,红枫山韵茶场,不但有专业人士教市民采茶、炒茶,还辟出品茶室,传播贵州茶文化,红枫湖边的茶还没拉出去,就在家门口卖了大半。
  在凤冈的茶海之心,一年到头的茶事活动令人目不暇接。春茶开采仪式、祭茶大典、瑜伽大会、还有接下来的中秋品茗、茶王大赛……高潮一浪接着一浪,游客一波接着一波。茶海之心仙人岭迎仙台宾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光是祭茶大典,每天都要准备200桌以上的饭菜,36个房间,间间爆满。迎仙台的工作人员每年从春茶开采,忙到中秋赏月之后,才能喘口气。
  拥有近60万亩生态茶园的湄潭,绿色是它的主色调。光有绿色会不会太单调?湄潭县金花村大青沟组的村民将自家房屋外墙漆成彩色,红橙黄绿青蓝紫,七彩部落闪亮登场,让徜徉茶海的游客有了不一样的体验。
  春天采茶买茶,夏季茶山消暑,秋日登高品茗,隆冬雪景如画。星罗棋布的茶园,一年四季呈现不同的美。
  到百花湖景区,迎着清凉的风,品味一杯清香的有机白茶;在奔腾的黄果树瀑布前,来一杯香醇的瀑布毛峰,感受不一样的屯堡文化;去石阡,泡温泉,煮罐罐茶,有滋有味赛神仙;走史迪威公路,体验二十四道拐,世界最早茶化石发现地晴隆的红茶别有一番滋味……
  茶,拆开便是“人在草木间”,贵州的茶园,往往位于生态环境最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
  让茶区成景区,把茶区建成养身之地。贵州省政府出台的《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明确提出“促进茶旅一体化”的行动目标。贵州正通过积极探索茶旅融合发展之路,一批“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生态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应运而生,以茶园、茶文化、茶乡风俗相结合的茶叶产业链初步形成。
  一座茶山带富一个村庄
  夏日的雷公山,早晚凉爽。
  位于雷公山北麓1385米处半山腰的脚尧村,从2013年开始,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成为雷山县小康第一村。
  谁能想到,这里曾经被认为不适宜人居,不适宜生产,需要举寨搬迁的地方。高海拔的脚尧,常年云吞雾锁、山寒水冷,勤劳的村民祖祖辈辈守着耕地,种玉米、种水稻,每亩只能产粮150公斤,42户村民家家吃不饱饭。
  谁曾想,这些种不好庄家的耕地,却是茶叶生长的理想场所。从最初的几十亩茶园发展到如今的3000多亩茶园,脚尧村通过发展茶产业走上一条致富路。
  一年中有200多天笼罩在云雾中,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脚尧茶因其味道清香、回甜味好、含硒量高而闻名,当地便有了“娶女下西江,品茶上脚尧”之说。
  “脚尧茶”先后获得了“贵州省著名商标”、“国家驰名商标”,脚尧人的茶产业之路越走越广,成立了合作社,在县城开了公司,还在北京、深圳、贵阳等地建立销售网点,把“脚尧茶”推向全国各地。
  如今的脚尧,茶园面积达3000亩,户均来自茶叶的年纯收入近6万元,人口不到200人的小小村落,开办了4家茶叶加工厂。
  走进湄潭县湄江镇核桃坝村,一片片茶园像绿色的地毯散落在丘陵之间,茶园、茶庄、树林、柏油路、茶园栈道、黔北民居交相辉映,置身其中,茶香茶韵扑面而来,宛若世外桃源。
  核桃坝村860余户3600多人,茶园面积8000多亩,人均占有茶园2.6亩,人均纯收入在12000元以上。在有着“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美誉的桃坝村,三分之一的家庭开上了小汽车,六成以上村民住上小洋楼,身家百万的茶农有100多户。”
  因茶致富,因茶而兴。在湄潭,像核桃坝村一样的茶叶专业村很多,龙凤村、金花村、马义村、随阳山村、清江村……不胜枚举。
  细数湄潭茶产业家底,茶园面积已达60万亩,投产茶园40余万亩,茶叶总产量达4万吨、产值30亿元、茶业综合收入50亿元。湄潭因茶而富,湄潭的新农村因茶而美。
  打出“走,到湄潭当农民去!”巨幅宣传海报,这是茶叶带给湄潭的底气。
  如今,茶产业已经成为贵州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发展产业。全省689.2万亩茶园,排名全国第一位;茶园面积30万亩以上县5个、20万亩至30万亩县6个、10万亩至20万亩县18个;万亩乡镇220个、万亩村53个;全省茶农135万户,茶叶专业合作社1179个,15亩以上的茶叶家庭农场52712户。全省400多万茶农,每位茶农平均一年的茶叶增收超过3000元。
  一套标准成就贵州生产
  2015年3月15日,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和贵州省农委联合发布的《贵州茶叶品牌产品标准和技术规程》正式实施,我省10大茶叶品牌27项标准和加工技术规程升级为省级标准。
  细读《贵州茶叶品牌产品标准和技术规程》,主要内容包括:
  新《标准》突出了贵州绿茶的产品特色。其中,评定茶叶品质的关键指标水浸出物高于国标6至7个百分点,达到40%以上;水分、总灰分、碎末茶、粗纤维等理化指标均高于国标。
  新《标准》不仅规范了产地范围,还调整了鲜叶等级要求,对农残零容忍,确保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细化了茶叶加工工艺流程和技术要求,严格规范加工场所条件,并制定了统一保质期;确定首批505家企业为新《标准》贯宣企业。截至2015年底贯标企业达602家。
  新《标准》对10个品牌27项茶叶地方标准的制(修)订,特别是水浸出物等理化指标的高标准,必将对贵州茶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涉及的茶叶品牌包括省重点品牌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遵义红和区域公共品牌梵净山茶、凤冈锌硒茶、石阡苔茶、瀑布毛峰、雷山银球茶和正安白茶。
  贵州茶园面积近700万亩,名列全国第一,已成为中国最大、最生态、最安全的茶原料基地。贵州茶产业发展路径从中国茶叶的贵州原料、贵州制造、贵州创造,到贵州品牌,标准化生产至关重要。
  首先,新《标准》突破了芽茶就是好茶的传统概念,强调了一芽一叶、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一芽二叶以上的分级的简化,用新标准来推动一芽一叶、二叶等原料的大规模生产。
  其次,所有品牌的一级、二级(包括珍品、特级)的水浸出物含量均定在40%以上,这是中国绿茶的新标杆。在中国没有一个茶区敢把水浸出物的标准定在40%以上,这主要得益于贵州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
  此外,新《标准》更加强调质量安全,农药上禁止使用水溶性农药,催芽素和草甘膦。严格监测重金属,水分含量。
  如果说,2015年是贵州茶产业新《标准》的宣传、贯彻之年,2016年则是新《标准》的执行年。
  从新《标准》实施之日开始,从都匀毛尖到绿宝石,从凤冈锌硒茶到梵净山茶,涉及贯标的10大品牌茶叶严格根据《标准》制作茶样,特级的都匀毛尖是什么标准,一级的绿宝石有什么特质,卖茶者心中有谱,买茶者有据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