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357克”为什么能承古传今?

发布时间:2025-02-27 点击:16
357g,对喜好喝普洱茶的你,这个数字一定不陌生。市面上的紧压普洱茶各种各样的形状,有大饼的、小饼的、沱形的、南瓜形的、砖形的等等。大家在提到“一饼普洱茶”的时候,默认的重量就是357g。357这个数字已经深入人心,却很少有人知道,为什么普洱茶要做成357g呢,这其中有什么故事吗?
从历史来说,普洱茶饼,也称七子饼,每饼重357g,其历史渊源要从很早以前说起:古代涉边交易,政府为了减少度量衡方面的纠纷,制定了强制性的标准化措施,目的是便于统计,便于征税也便于交易。
古代圆茶,即所谓七子饼,每圆重7两,七圆为一筒。当时16两为一斤,7两折合成当时的0.4375斤:一筒=7圆×0.4375斤/圆≈3.06斤;一引=32筒×3.06斤/筒≈100斤。
建国后,七子饼的重量定为357克,与现在一样,以500g为一斤:一筒=7片×357克/片≈2.5公斤;一篮=12筒×2.499公斤/筒≈30公斤。这样一来,每筒和每篮的重量更接近整数,原本零碎的数字在加和之后就成为一个整数,便于普洱茶生产厂家的销售和管理。
所以,普洱茶饼的357克重量就是这样定下来的。
从易经的角度来看
笔者还获悉另一种从易经的角度的解释,首先357都是阳数,为太阳律的运行规律,而阴为月,阴数之和30,这也是每个月30天的暗藏玄机,月就是这么来的。
看到这里,茶虫们一定明白了这357g的含义,但是心中又多了一个疑问,这个和357g离不开的七子饼又是怎么回事呢?
为什么普洱圆茶称“七子饼”?
七子饼茶从亮相至今经过二百多年的传承和凝练,留下很高的声誉,已成为普洱茶的历史品牌,在中国沿海地区和东南亚各国的消费者中有很深的信任感和文化情结。不过你知道吗,为何普洱圆茶称“七子饼”呢?
也有诸多不同的见解与答案。七片一筒或称一提,一片七市两,单片357克的质量。”俗称“七子饼”,这是茶界广泛认知接受的常识。其七子饼的名字的含义为“吉祥团圆”的意思,已获得民间审美的通过。
但说到“七子饼”的由来,确实难考证真实的年代始起,到野史中寻答案竟然可以追塑到周武王时期。此野史不但路子野,且还山寨得很。
有点靠谱的说法应该始于明清:
普洱府早在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而得名,在官方文书中第一次使用“普洱”这个地名。普洱成为了当时生产、加工、集散茶叶的重要集镇。所产的蒸青、炒青、晒青团茶和散茶赢得了饼茶许多客商的亲睐。
到万历年间,朝廷在普洱设官府管理茶叶贸易,封疆大吏们把普洱茶区的茶叶运到北京,献到宫里,普洱茶开始得名而风靡天下。谢肇制著《滇略》中就有“世蔗所用,皆普茶也”之说。
风雨沧桑“普洱府”
到了清朝,普洱茶成为“贡茶”。“圆如三秋皓月,香于九畹之兰。”这是乾隆皇帝对七子饼的圣喻。普洱紧压茶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时间下诞生的。在老的度量衡一斤有十六两,当时为了运输方便。把普洱茶“蒸而团之,紧压成型。”因七两重一片,七片装一。七子饼从而得名,现折合度量衡每片357克。七子饼茶形似圆月,是云南传统出口品种,畅销港、澳和东南亚一带。过去民族,儿女亲事,非送七子饼不可,相传至今,旅居东南亚一带的侨胞,现在也很盛行。
为啥七子饼只装七张饼,而不装八张或六张呢?一种说法是七子饼茶原先是打唐代开始由边境贸易而得来的。简称茶马市,交易的时候是七张饼捆扎好外加一张饼一共八张过数的。另外那张分离的饼做啥用咧?是用来上税。还有另一种说法:一饼茶为357克,一筒七饼;357克*7饼茶=2499克,约2.5公斤。一件12筒约30公斤。一匹马驮2件约60公斤,刚好可以负重前行,先人早已算好了,旧时马帮就是这样运茶的。
以上就是对七子饼茶文化的介绍,希望对大家了解七子饼茶文化有所帮助。
可见,普洱茶饼中的重量357g和七子饼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你下次不妨也考考喝茶的朋友,看看他是否也知道这个数字的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