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三月茶
发布时间:2025-02-04 点击:19
三月三,雨绵绵;清明水,泪汪汪。
这说的是清明时节村人们上山祭祖扫墓的情景。
而在三月三的前后上山采茶也是故乡的习俗。在村里,几乎每一户农家的屋前房后都种有茶树,清明采茶是一件浪漫的乡村农活。由于三月初三母亲要让全家人都喝上她煮的茶水,她总是在三月初二就打发我们兄弟上山采茶叶了。
每年三月初二,母亲早早把院子打扫干净,做好她最拿手的白米粥。白米粥清香扑鼻,充满新春的山乡气息,这是三月三有名的采茶粥。
清明时节,母亲让我们兄弟上山采茶有一定的道理,清明所采的茶青芽要嫩。当我们的小手触摸到那些细嫩的叶芽,心也会随之飘浮起来。那些细嫩的叶芽发现我们的小手抚摸到它们的肌肤,好像也醒了,悄悄地张开睡着的眼,张开那细嫩的茸毛。那白色的茸毛成片地把茶的叶片包拢着,我们的小手如小蜻蜓的薄羽轻舞着,这轻微的动作就像蜻蜓点水一般。由于细心,一天所采的茶青也就一小笸箩。
母亲将我们采回的茶青晾在夜露当中,让夜露滋润着那些还保留着绿意的茶青。经过三天三夜的晾放,那些茶青便慢慢地收起了它们伸展着的叶片,就像是玩倦了的孩童一般,在阳光里轻轻地磕上了眼睑,任阳光细细地轻抚,带进了梦的空间。
清明茶的泡饮那更要讲究了,从茶具的选择到茶水的提取都要保留着自然纯朴的气息。母亲泡制清明茶,说确切一些不是泡茶而是煮茶,她几乎省去了泡的工序。
母亲对于煮茶的水倒还更为慎重。要是清明前后有下雨的天气,母亲便用新的瓷碗盛“无根之水”,但是母亲大多是用家乡的清泉水。母亲煮清明茶是在铁锅里煮的,先在铁锅里把清水煮开,这样先煮上三遍,过后才把“无根之水”或是山泉水置入清煮,等水煮沸了,才把上好的茶叶按比例放入锅内一起煮。那不揉不炒的茶叶依旧保持着新鲜感,它们在沸水中慢慢地展开薄羽般的身子,有如一群少女在清泉之中清洗她们的胴体。清清的山泉水升腾着阵阵的雨雾,清明茶的清新和甘甜弥漫在小小的庭院里。等清泉水煮沸后,母亲便把茶水打上来了。我们细细地品味着茶的甘甜,就着往年留下来的几味野果子,喝起了一年的开春茶。这种享受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只可惜每年只有一次。
清明过后茶叶再长出来时,母亲便自己上山一大把一大把地采摘茶青了,而这种茶青制成的茶叶又是另外的味道了。前几年对茶的接触中才知道母亲煮的清明茶是一种白茶。由于白茶制作时不炒不揉,仅靠晾放烘干,白茶的干茶的表面依然留着密密的白色毛茸,它的外形完整,形态自如,自成骨朵,毫香清鲜。且白茶味清性凉,具有退热降火、健胃提神之功效。从这一点看,母亲每一次在饮清明茶时所说的那些话很有道理。母亲总要求我们在清明时节要饮用她煮的清明茶。她说喝了她的清明茶,一年之内不会发“痧”。就是说饮了她的清明茶一年内就不会生病了。
这几年,母亲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了,但她还有煮清明茶的习惯,快到清明节时,母亲总记着打来电话,叫我们兄弟回家饮她煮的清明茶。有时我们脱不开身回家,随便在市井上买些茶叶来自己煮,却无法再品出母亲煮的清明茶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