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福:“不买茶的人喝茶,买茶的人不喝茶”乃当下怪现状
发布时间:2025-02-03 点击:35
福州鼓楼区的闹市一隅,住着102岁的老人张天福。他被誉为中国近现代茶史的泰斗,也是《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中所列当代十大茶叶专家中的唯一健在者。
唐代陆羽《茶经》中所述“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张天福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尽管岁已过百,老人耳聪目明、精神矍铄,每日三餐都以粗茶淡饭度之。
“茶就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现在每天要喝一百多盅茶,即使出门也要自备茶叶。我身体好,最主要原因就是喝茶。你看我这里这么多茶,天天都有人送,喝不过来,各种各样的都喝。”张天福说,几十年来,他的生活习惯从来都是黎明即起,清茶一杯,喝到寝前。他家有几百种茶样,上世纪80年代的茶王茶样至今还保存着。
张天福扇面上挥毫写下“人生如茶”,这遒劲的四个大字,似乎凝结了老人的一生。
百年活茶经
生于1910年的张天福,虽生在名医世家,他却在民国时期立下志愿“立己立人,强国强种”。20岁时不顾家人反对,投身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学茶,此后近半个世纪为新中国的茶叶事业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
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台揉茶机“9·18揉茶机”,发明者正是张天福。那是1931年前后,张天福多次从报纸、杂志上看到中国茶农扎着长辫子、裸着上身,赤足在地上揉茶的照片,深受刺激。他发明的单桶式圆桶揉茶机,不仅省力,而且揉捻的茶叶条形较紧结,由此也结束了中国茶农千百年来用脚揉茶的历史。为纪念“9·18事变”,张天福将揉茶机命名为“9·18揉茶机”,希望国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如今福建乌龙茶中的铁观音已经闻名中外,但许多人都不知道,这些年铁观音快速发展的原因离不开当年张天福的一项科研攻关:人工控制乌龙茶制作的关键工艺——做青的最佳条件,这改写了几百年来“看天做茶”的历史。同时,他也率先引进日本萎调机、揉捻机、干燥机等全套制造红茶的机械设备,使制茶业由人工制茶过渡到机械制茶。
以清茶待客,是张老的传统。只见桌上一字摆好乌龙茶、红茶与绿茶,每种茶的标准评审杯具各10套,每套杯具都有编号。张老先把矿泉水加热,待水沸腾,即敏捷地拎起水壶,依次往盖瓯里5克装的茶叶注水。第一次浸泡的时间为两分钟,之后依次掀起盖杯,在盖内闻茶叶的香气,称之热闻;接着便出汤,在杯内闻叶面香气,谓之温闻;再将它翻在杯盖里闻香,叫做冷闻。接着尝滋味,看汤色,再冲泡两分钟。如有必要可冲第三遍,最后将泡过的茶叶倒在冷水的叶底盘里,看叶底。
这样繁琐的品茶程序,他每每都要对客人仔细演示讲解,并对各种茶叶都深有研究。此次拜访张老的同行中,有来自台湾的制茶师傅阿和师,特地带来台湾手工烘焙的“华农老茶”给老人品鉴。张天福先是拿起闻了闻,说了句“很香”,当他得知最后制成时需要用280摄氏度的高温持续烘焙三小时。他感叹道,“即使在祖国大陆也很难找到这样的烘焙手法”。
由于张天福在茶界德高望重,时常有各种茶叶品鉴会邀请老人参加。在张老记忆中,就两次评茶的经历让他印象深刻。
“那是刚解放不久,崇安县(现武夷山市)有个老茶师,但成分是富农。当时武夷山茶农产的茶叶都需他来定价,有次他定价太低,当地人不满意,去告状。我那时刚好去武夷山出差,政府请我重评,如果评的结果和老茶师不一样的话,对方的生命可能就会受到威胁,还好我们评出来的结果是一致的。”他回忆说。
还有一次是1989年,参加安溪“茶王赛”评审,张天福发现两种参赛号的茶叶雷同,色、香、味、形均无二致。他断言这是同一批茶叶,果然,这是参赛者为了增加多一次获奖机会而做了手脚。秘密揭开,举座皆惊,众人不得不叹服张老评审技艺的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