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产业互联网如何让广灵苦荞产业锦上添花

发布时间:2025-01-30 点击:28
荞麦主要有苦荞、甜荞、金荞、齿翅野荞四种,我们平时所说的荞麦为甜荞,苦荞唯中国独有,在山西塞北高寒山区——广灵境内种植颇多,堪称“苦荞之乡”。 2017年获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广灵苦荞”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广灵具有千余年的种植历史,种植保护面积达4000多公顷,年生产总量13000多吨。据《本草纲目》记载:苦荞性味苦、平、寒。有益劲 ,续精神、利耳目降气宽肠胃的作用。据科学家分析苦荞麦含有黄酮类物质,具有降低毛细血管脆性,改善微循环作用,在临床上主要用于糖尿病、高血压的辅助治疗。在日本荞麦食品列为保健食品,视荞麦更为“长生不老”食物。
随着大健康产业的提出,农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膳食结构发生了变化,对农产品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优质爽口;二是品种多;三是安全保健;四是富含营养。苦荞的产业化发展正符合现代农产品的发展趋势,在追求绿色健康的当今时代,也是健康饮食市场的最佳选择,因此苦荞的生产无疑有着极大的发展优势和市场前景。
广灵苦荞的发展优势:
1、适宜的地理条件
广灵县域平均海拔1650米,地势半山半川,西高东低,境内具有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种地貌类型,黄土分布广泛。全县最高海拔2375米,最低海拔930米左右。自然土壤为冲积土,土壤肥沃,有机含量高。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日照时数2854小时,接受太阳总辐射热量141.06千卡/平方厘米。年气温平均7℃左右,年均降雨量408.8毫米,年均霜期较短,土地封冻一般始于10月中下旬,直至翌年3月中旬解冻,属于苦荞生产最适宜区。
2、悠久的生产历史及资源优势
广灵县种植苦荞历史悠久,独特的气候特征和土壤结构为广灵县苦荞麦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同时广大荞农在千余年的苦荞生产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培育出一系列珍贵品种。2015年在广灵的各个乡镇已种植苦荞麦3000公顷,已形成一定规模 ,2017年增加到4000多公顷,建设苦荞良种繁育区330hm2,良种种植示范基地670hm2,建立苦荞新的栽培技术模式,使苦荞产量由原来的3000kg/hm2升到3500kg/hm2 。
3、产业化发展的政策环境
苦荞深加工是一项新兴产业 ,苦荞的开发利用符合人类健康及防治病向高层方向发展的需求。同时符合中央、省、市、县关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精神。大同市早已把苦荞深加工作为全市一个重点项目。广灵县人民政府自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以来,把建设区域特点农产品基地作为本县农业经济发展的切入点,为苦荞产业化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苦荞产业化的综合开发已被县委县政府定为“强县富民”的重点工程。
目前全县有,如:荞宝公司、宏胜酒业、清源醋业等苦荞加工企业。
其中,山西广灵荞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研、种植、加工、贸易于一体的杂粮综合利用及系列产品深加工企业。公司成立于2008年,占地面积74362平方米,经营范围是批发、零售散装食品、预包装食品;其它粮食加工品、含茶制品和代用茶;苦荞加工技术推广服务、针纺织品等。主要产品包括苦荞茶、苦荞米和苦荞壳为填料的床上用品三大系列40多个品种。被评为山西省著名商标,公司2015年度实现年产值5621万元,销售收入5414万元,利润402万元。让广灵广大荞农有了从副产业向主产业发展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增加了当地农民的就业机会,带动了地方财政收入。
中国苦荞产业网
虽然广灵苦荞产业走向市场化已成定局,但想要把苦荞产业做大做强,能够让广灵苦荞地标性品牌产业打响全国、走向世界,仅仅依靠地理条件和相关政策显然是不够的。产业互联网正当其时,在互联网+产业的浪潮中,中国苦荞产业网应运而生。
网库集团与广灵县政府达成合作共识,高度重视并加快互联网在苦荞产业的应用,促进互联网与苦荞产业的融合,从而推动整体产业的再提升。网库集团董事长王海波强调,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任何一个传统产业的发展都面临着互联网的机遇,对于“中国苦荞产业基地”的定位提出了三点发展意见:
第一、将产业基地建设成苦荞产业大数据中心;
第二、建设成为新技术的应用中心,从生产、研发等多个环节进行创新应用;
第三、打造成基于生态服务的生态中心,真正为建档在户的贫困群众做出贡献,实现精准扶贫。
对于未来项目发展,广灵县委书记李润军表示,广灵县作为国家级的深度贫困县,中国苦荞产业基地的建设为当地百姓寻找一个致富的门路,也让当地企业更好的发展,祝愿项目起好步、开好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