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茶事——茶具惟携茶具赏幽绝
发布时间:2025-01-25 点击:34
茶具,用于帮忙饮茶的用具。有了它,茶在进入我们的胃肠之前,才有了诗意的停靠,才有了量定的情谊。
液化的茶,一直是会挥发的,而固化的茶具,却可以长久地保管于世,折射出风云的变幻,时代的变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茶具,才是茶文化最原始的载体。一个地方的茶文化能否昌盛,从很大一个方面来说,是看这座城市能否系统地向世人展现茶文化延续的历史画卷。而宜宾,仅靠茶具,就能做到。
茶具与历史
“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据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而据考古发现,宜宾早在秦汉时期,已能烧制黑釉土陶茶盏。由此可见,茶具的起名与宜宾茶具的历史,差不多同时。
有史料记载,古时宜宾有“唐代分碗,宋代分汤”的点茶习尚,点茶是唐、宋时的一种煮茶方法。其详细操作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构成粥面,点出茶汤。记载中,着重点出“唐代分碗”一句,可见唐代宜宾人饮茶时,对茶具的重视。
明清往后,茶具不仅为适用,而且成为非常典雅的工艺品,茶具上的文化气息已愈来愈浓厚,制造茶具的次要资料,陶制茶具和瓷制茶具则进一步发展,在我市考古开掘的过程中,川产青花陶瓷盖碗茶具就曾大量出现。
而在民国时期的宜宾茶馆,“三件一壶”是必备不可或缺的,舞动的长嘴茶壶和平端的盖碗茶具即是最草根、最平民、最现实的茶艺表演。“三件”指的就是闭茶的盖、盛茶的碗和托碗的船。因“三件”易碎,故常见补碗师在茶馆里留连。茶器与生态
这年宜宾早茶节的主题为“早春早茶生态宜宾”。其实,与茶古来有约的宜宾人早就领会到了茶味中那种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意境。在取材上,坐拥世界最大竹林——蜀南竹海的宜宾人,自然将喜爱的目光投入这片翠绿的竹林,竹制茶具成为宜宾茶具的一大特征。
竹制茶具,来源广,制造方便,对茶无污染,对人体又无害,因而,从古到今至今,不断遭到茶人的欢迎。但是,竹制茶具还有一个缺陷,就是即使经过防水处置,长时间运用后依然会产生渗水的现象,所以,后来宜宾人又创造了竹编茶具,竹编茶具由内胎和外套组成,内胎多为陶瓷类饮茶用具,外套用精选竹子,经劈、启、揉、匀等多道工序,制成粗细如发的柔软竹丝,经烤色、染色,再按茶具内胎外形、大小编织嵌合,使之成为整体如一的茶具。这种茶具,不但色彩和谐,美观大方,而且能维护内胎,减少损坏,同时不易烫手,且富含艺术欣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