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武夷品岩茶题诗《试茗》
发布时间:2025-01-13 点击:70
袁枚(17161798年),字子才,晚号随园老人,清代著名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本为乾隆年间进士,但因满文考试成绩不佳,未能入翰林散馆而出为县令。相继在漂水、江浦、江宁等地任知县。33岁时辞官归隐,在南京小仓山修筑随园,自号仓山居士。
袁枚性情豪放,喜欢游览名山大川,归隐后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每年都要到江南各地游览。特别是他喜欢饮茶,每到一地都要品尝当地名茶。在他70岁时来到武夹山游览。他以布衣身份,轻车简从,随意游览,遇晚则借居在民家,顺便访茶、品茶。早就耳闻武夷岩茶是一枝独秀,可是他游览了几天,品尝到的武夷岩茶却让人感到浓了肉苦涩,如饮汤药一般,心中不免有些失望:“怎么偌大的武夹山没有好茶可饮呢?,他有些不甘心,就决定拜访名寺道长,访求名茶。
在永乐禅寺他拜访了一位鹤发童颜、白髯垂胸的道长。在道童端来一套茶具献茶时,袁枚见这套茶具小巧玲珑,暗自忖道:用这般酒盅般的茶亚招待客人,真是太吝音了。哪里像茶圣陆羽说的那样用大碗饮茶呢i老道长似乎看透了他的心事,随口说道:“饮用岩茶要用这种小茶亚,斟满茶后,先举茶亚闻其香气,再小口慢慢品味。,袁枚遵照道长的嘱告以而为之,一连饮用了五六茶亚之后,就开始觉得口香缭绕,浑身气血舒畅,似乎是几天来登山的疲劳都消失得无影无踪。袁枚不由得问道长:“这是岩茶吗?怎么与我这几天饮用的岩茶不是一样的口味?,老道长慢条斯理地告诉他说:“这几天你饮的岩茶都是招待一般客人的大硫茶,而精品的武夷岩茶要用这种小茶哑饮用,才能感受到岩茶独到的茶香和醇味。”几句话说得袁枚顿开茅塞,对道长说:“我平生唯一嗜好就是饮茶。几乎访迫了天下名茶,相比之下,武夷岩茶较之龙井茶、阳羡茶和姿绿茶,有着水晶与圭玉的差异。真是名不虚
传,今日我才得到真谛。”事后,他写了一首题为《试茗》长诗:
闽人种茶当种田,郑车而载盈万千。
我来竟入茶世界,意颇押视心悠然。
道人作色夸茶好,瓷壶袖出弹九小。
一杯嚷尽一杯添,笑煞饮人如饮鸟。
云此茶种石缝生,金蕾珠糜殊其名。
雨淋日炙俱不到,几茎仙草含虚清。
采之有时倍有诀,烹烹有方饮有节。
譬如曲糜本寻常,他人之酒不可没。
我震其名愈加意,细咽欲寻味外味。
杯中已竭香未消,舌上徐尝甘果至。
叹息人间至味存,但教鲁莽便失真。
卢全七碗笼头吃,不是茶中解事人。
诗中的“闽人种茶当种田,和“我来竟入茶世界,两句,写出了武夷山栽种茶树的普遍性。“一杯嚷尽一杯添,笑煞饮人如饮鸟,,写出了他起初对饮功夫茶的陌生感。饮过几杯之后,他才真正地体会到“我震其名愈加意,细咽欲寻味外味,的饮茶最高境界。
袁枚从自己的饮茶体验中,还总结出一些饮茶的经验。他每到外地品茶都习惯于与他的家乡钱塘的龙井相比,而且都给予符合实际的评价。譬如,他品尝到太湖的阳羡茶,得出的结论是“茶深碧色,形如雀舌,又如巨米,味较龙井略浓,;品尝到洞庭君山茶后,得出的结论是“色味与龙井相同,叶微宽而绿过之,等等。他体验到烹煎山一壶好茶,要具备三个条件,就是茶好、水好、火候好。烹煎茶的水以贮藏的天然泉水、雪水为佳,“水新则味辣,陈则味甘,。至于烹茶的火候,他认为“烹时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滚便泡,滚久则水味变矣,停滚再泡则叶浮矣。一泡便饮,用盖掩之则味又变矣。,袁枚还积累了收藏茶叶的方法“收法须用小纸包,每包四两放石灰坛中,过十日则换古灰,上用纸盖扎住,否则气出而色味全变矣。,这些经验之谈已成为饮茶、烹茶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