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的茶缘、茶情与悟茶之道
发布时间:2024-12-27 点击:19
刘治平在河北石家庄茶文化节表演无依托悬空倒书。
12月20日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不爱茶者甚少,挥墨之余,水煮茶香蕴于纸间。借爱茶之机遇,记者有幸访得中国著名书画家刘治平,一席言谈中,深深感受并领略了这位被赞誉为“天下第一‘双笔’”的艺术巨匠的茶缘、茶情与悟茶之道。
挥墨行世 缔结茶缘
刘治平,别名一平,字乐翁,号天龙,室名天龙斋,籍贯河北。既是中国著名的书画家,也是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聘任的“中国健康扶贫工程文化大使”。刘治平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学习书法与绘画,在艺术上追求多元化的技艺塑造,将哲学、文学、美学、武术等元素融汇于书画之中,独树一帜,尤其以双臂悬空倒书见长。不少人惊叹于他独特的书法,更有人评价道:“以奇崛制胜,双手能同时正、倒写出不同内容的字。结合武术功底,可达到臂悬空、手悬空、笔悬空、边书边行、不洒不漏的无依托悬空双笔倒书。”日前,他的书法绘画作品被国家博物馆和不少国内外人士所珍藏。
熟悉刘治平的人都晓得,他拥有一颗平易近人、谦逊恭谨之心,平和的外貌中更是沁透着如茶般醇厚包容的气质。记者提及于此的时候,刘治平笑称自己与茶可谓是结缘已久,在1994年就经过一位茶人朋友而爱好上了茶。刘治平有着自己独到的喝茶看法,他以为品茶到了一定层次,更应注重的是品茶的意境与心境,而不是把重心停留在茶叶档次的高与低。在六大茶类中,刘治平较为喜爱普洱茶,不但由于普洱茶易于寄存,更由于普洱茶具有深沉的神韵。借此基调,他每年都会去云南走访民间和普洱茶企,采撷丰富的茶文化元素,汲取厚重的茶文化底蕴,激起创作灵感,让茶类的艺术创作内容持续丰满。他计划把茶的健康好处总结总结成一本茶诗,用诗词做茶文化传播的铺垫,经过书法和绘画表现出“茶”的意境,引导更多的人来了解、欣赏并品鉴茶。
品茶中感悟人生之道
文学巨匠苏东坡曾言道:“上好之茶与妙品之墨皆有醉人之香,此乃共有之德。”这在身兼文人与茶客的刘治平看来,茶文化厚载之德不但表现在艺术方式的表现上,也表现在茶文化精神的领悟与传承。刘治平笑言自己把茶文化与艺术心得贯穿于品茶中,尤其表现于一个“品”字,他说:“‘品’有三‘口’,我们喝一杯茶可以化为三口,喝一口茶可以分为三步,从舌尖到腮再到咽喉细细品尝,由此三乘三得九,佛家又曰‘九九归一’。这就将茶道礼节高贵化,让我们在喝茶的过程中细细品尝,在沉思之下感受生活,持续地检点本身的不足之处。”
畅谈间,刘治平与记者聊到,品茶不但可以修身养性,还可以从茶中悟道。他坦言自己偏爱10到20年间的普洱,由于它阅历了一定时间的沉淀与转化,口感不会过于轻涩也不会过于醇厚。好似人在年轻时阅历磨炼走向成熟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丰富了生命的厚度。当问及品茶喜好时,刘治平笑答:“以茶会友,以茶待友,以茶交友,以茶为友” 。他以为,艺术来源于生活。在品茶的过程中可以结识友人并向其学习,吸纳创作灵感,提升自我境界,促进茶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相辅与相成。
此外,刘治平对“茶禅一味”也深有领会。他以“禅中悟大道,茶缘品尝高”来诠释“禅茶”之道。颇有佛缘的他以为,禅机,偏好于佛,将其纳入意象。我们常说,拜佛如拜己,在刘治平的明白里,“佛”并非高高在上、不染尘世,而是代表着一个人经过困难曲折立地成佛的醒悟。“茶缘品尝高”则是一杯茶连接了人与人、人与茶之间的缘分,就好像他因茶与佛结缘。他还与净慧巨匠以茶为由头共同做禅茶,希望能借此提升云南禅茶质量,弘扬中国茶禅文化,尽一己绵薄之力。
墨香中承载关切之情
作为中国健康扶贫工程文化大使,刘治平响应茶界文化活动的同时也乐衷于公益事业。他把文化艺术融入社会与百姓之中,屡次应邀为大型活动进行现场悬空双笔倒书,并走出国门为中外友人展现中华艺术。用他的话来说,人活在世上不单单是为了自己,还要学会效劳他人。让“孝行天下,大爱无疆”的精神来丰厚人生的价值,这也是他的一种信仰追求。谈及于此,他对记者吐露了一些担忧,他说:“如今很多茶人、茶企都缺乏信仰,信仰关系到生活竞争的质量,有信仰才有志向,有志向才有久远的发展途径,才不会局限于眼前的利益索求。”
当记者询问他作为一位茶人对中国茶产业发展示状的看法时,他笑着推托,说自己虽然喝茶已有20余载,还不能说得上是懂茶的人。但与茶结缘后,参与了不少茶界的文化活动,较为关切茶产业的发展,对此有一些感受与建议。刘治平告诉记者,他以为茶业发展应从体制上抓起,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的践行举措离不开茶,做好茶园生态平衡维护关于茶产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政府应进一步加强茶园规范化管理,制定统一标准,引导茶农落实运营政策。他建议成立茶叶合作社来组织管理茶农和茶园,防止茶农盲目性运营,同时以贷款方式调动茶农的积极性,加大生产投入,提升茶叶产出质量,确保茶农经济效益。
在文化方面,刘治平对眼前的茶文化传播感到可惜。他以为我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典故孕育其中,是加以宣传推行的良好契机。虽然茶叶的包装做得豪华精美,却没有将文化内涵赋予此中。刘治平不由得感慨道,没有文化底蕴做依托的茶业只会是空壳一副,而眼前茶企大多注重于效益的营收,缺乏文化的传承与指点,若想打破发展瓶颈,就必需将文化纳入其中。他以为,茶企完全可以结合传统文化艺术包装产品,譬如在不同的茶叶小包装表面印上书法的“仁、义、礼、孝”,既立足中华民族传统的儒家文化,又贴近百姓生活,具有简化后的引导意义。他还建议,茶企无妨在高端茶叶礼盒里放一份简装茶诗册,经过文化气氛的衬托提升茶叶档次,同时也是对茶文化的发挥推行。
采访接近序幕的时候,刘治平苦口婆心地对记者说道,作为一位爱茶的文人墨客,他由衷地希望茶文化被更好地传承下去,让千年积淀的茶文化始于一朝而行于一世。
记者手记:
与刘治平老师的一番对话中,我带着轻松和愉悦的心境,思索着诚挚而富含哲理的讲述。当耳边回响起他即兴而发的妙句“因茶而聚,实乃天地人之间真诚大爱的和睦相处。草因上苍赐予生灵百药之首的天然珍补,木以东方紫气孕育万象不休使凡间不孤,人居大自然的造化幸福无愁则大道不阻”,我并不觉得那是文艺的矫情,反而更明白了这种爱茶之情中流显露的精神上的宽怀远阔。交谈中,刘治平老师屡次谦卑恭和地坦言道“活到老,学到老,茶中悟大道”,希望在持续传递文化、丰富自我的同时领悟真正的“大道”,我置信“大道”从不会远离用心的信仰者。交谈之中,我还深深地感遭到,茶文化与书画艺术的气息融合,不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众多文人与茶人对文化的信仰与诉求。无论是茶文化,还是更多的传统文化,终须我们像刘治平老师这样用爱心、热心以及恒心来传承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