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古茶山巡礼:探访镇沅砍盆箐古茶山

发布时间:2024-12-07 点击:206
近日,普洱市古茶山巡礼报道组一行,克服重重艰险,深入镇沅县勐大镇文况村砍盆箐古茶山探访,了解砍盆箐古树茶如何改善群众的生活,当地群众又是如何依靠茶叶脱贫致富?
山路危险
由于正值雨季,寻觅古茶山路上,大雨下个不停,泥石流灾害频发,此时传来噩讯,前方勐大镇旁的按板镇宣河村委会六道河小组因暴雨引发山洪泥石流灾害致1人失联,进不进山让记者很是犹豫。稍作片刻休息后,看雨小点,记者继续进山寻茶。从勐大镇六况村委会出发,只有16公里的山路。此时,天下起了大雨,路边山沟里洪水滚滚,靠路边坡一面细碎泥石不时滑落。同行的资深茶人、普洱市浙江商会副会长周金生,双眼紧盯路面,小心翼翼地驾着车。
“虽然我在云南生活10多年,暴雨天气开车在颠簸的山路,还是第一次。如果带其他朋友来,会被吓着。”周金生说。
在如此险境开车寻访古茶山,让同行的普洱古邦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兴很兴奋,不时拿出手机“咔嚓、咔嚓”来个自拍后发到朋友圈。一路上,雨下个不停,透过茂密的思茅松,对面山一片雾蒙蒙。到一个弯度较大陡坡路段,周金生停下车,伸出头看路下洪水滔滔的河谷,看准路面后,才将车驶上坡顶。六况村委会党总支书记陈宗良开着自己的车,在前面做向导,看到后面车子停下,急忙下车走到后车前指挥。
到了砍盆箐山间,雨下得更大,大家将车驶到村小组长李要福家休息。
发现茶树
陈宗良介绍,古时候,村里的老人将山上的树木砍伐下来,掏空做成木盆使用,此地被称为“砍盆箐”。为了走出大山到外面闯荡,古人将山里的树木砍伐下来做成木船,顺溪漂流出去,也有人称为“砍船箐”。
在普洱茶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时代,藏在深山的砍盆箐古茶,在广东、昆明、普洱一些茶人中颇具一定的名气。
陈宗良说,以前文况村一个男子到景谷县,带回一些茶籽回来栽种,从那时起,村子周边的山上长出一棵棵茶树。直到1976年,云南省有关部门派技术员到砍盆箐采摘一些茶叶,带回昆明检验,发现茶品质不错、特别是古树茶值得收藏保护。
改善生活
据介绍,砍盆箐村坐落在半山腰,共9户40余人。透过朦胧雾气,记者找寻到生长在深山的一棵棵古茶树,高约5米,苍穹的枝干上,斜生出许多弯曲的穹枝,枝条上长满翠绿的叶,在雨水的滋润下,嫩绿的芽已长出。
陈宗良告诉记者,整个砍盆箐村小组,有800余亩茶山,古树茶有100余亩,目前村民保护古茶树的意识加强,由38个村民组成砍船箐生态茶叶专业合作社,各户采摘的春茶、雨水茶和秋茶,交到合作社制作,由合作社按照市场价格收购。
据悉,2016年古树春茶卖到3000元到5000元每公斤,生态茶卖到200元到600元每公斤。因为砍盆箐古茶品质优良价格一路攀升,使农户生活得到改善。
新闻链接:砍盆箐古茶山位于普洱市镇沅县勐大镇文况村委会,海拔1910米,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常年平均气温15.8-18.1℃,土壤为赤红壤和红壤。山上有上千棵古茶树,树幅较大的有三百余棵。相传,这些古茶树是先人到此避乱求存时栽种,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茶山种植历史悠久,保存完好,不施化肥、农药、无污染,茶树品种为有性大叶群体种,古茶品质优良,汤色金黄透亮,香高味醇,当地茶农以手工制作晒青茶为主,是加工普洱茶的优质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