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柑起“白霜”,是坏了吗?
发布时间:2024-12-03 点击:45
小青柑经过火爆后,真正喜欢小青柑的茶友越来越冷静,而且把那些假的小青柑逐步逼出市场,还小青柑一个干净的市场。
目前优质加工的小青柑,只要是半晒半烘干的,一般表面出现类似“白霜”的白色物质。这样的小青柑还能不能喝?这些“白霜”到底是啥?
今天的这篇文章,数据来自实验室,将为大家答疑解惑。
针对“白霜”现象,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有“果霜说”、“发霉说”、“柑油说”、“盐说”等说法,但此类说法大都根据经验或类似现象的简单推论与判断,缺乏科学依据。
“白霜”究竟是什么物质
为探究小青柑表面挂“白霜”之谜,给消费者一个科学的解释,大益七号院对此进行了深入系统的专题研究。现已研究证实:“白霜”主要是柠檬烯,属单萜类化合物,无色油状液体,有类似柠檬的香味。具有良好的镇咳、祛痰、抑菌作用。
想知道是怎么把这个“白霜之谜”侦破的么?以下实验过程,有图有真相,各位仔细看哦:
多项验证“白霜”是否为微生物?
首先配制细菌、丝状真菌易生长的pda培养基制成平板;然后在超净台内打开小青柑密封包装,通过无菌操作将小青柑表面“白霜”用灭菌后的竹签刮下并均匀涂至pda平板上;接着将pda平板放置于37℃培养箱培养,3天后观察平板表面菌落生长情况,并无明显菌落产生。
将覆有“白霜”的柑皮表层切开,露出柑皮“油室”,置于解剖镜下观察,发现“白霜”实质上是一些白色或淡黄色粉末,极有可能属于柑皮表层油室的溢出物,而非微生物。
使用解剖刀将柑皮表层“白霜”刮下,将粉末置于载玻片上,载玻片放置在倒置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在40倍范围内找到“白霜”颗粒,逐步放大物镜倍数,分别在放大100倍、200倍和400倍条件下观察“白霜”形态呈晶体状。
小青柑表面的“白霜”通过微生物纯培养、解剖镜和显微镜镜检等实验研究证实:“白霜”非微生物,而是柑橘挥发油结晶物。
白霜”的性质实验“白霜”挥发性验证将密封包装中表面覆盖有“白霜”的小青柑取出,将其放置于100℃烘箱12小时后,其表面“白霜”基本消失,验证了“白霜”的挥发性;
同时,将具有“白霜”的小青柑裸露在正常室温放置,随着放置时间延长,“白霜”减少,直至消失。
该实验证明:“白霜”具有易挥发性“白霜”溶解性实验由于“白霜”溶解性实验需要将小青柑置于液体中浸泡,为避免浸泡过程中小青柑内部茶叶色素溶出影响视觉判断,同时为使“白霜”能整体浸入液体,本实验使用同样覆有“白霜”的个青皮进行实验对其进行化学结构分析,并结合nist11化合物数据库,对“白霜”结构进行检索。
首先,使用无水乙醇溶解柑皮表面的“白霜”制成待测溶液。再通过实验室技术从新鲜柑果中提取出挥发油,溶于无水乙醇中,作为分析过程中的对照。
将两个样品进行前处理后,使用勐海茶厂cnas实验室的gc-ms进行分析检测。
gc-ms系统
获得如下质谱参数:
a)进样方式:自动进样,
b)色谱柱:hp-5ms石英毛细管柱,
c)色谱柱温度:60℃保持2rnin,然后以3℃/min程序升温至220℃,保持20min,
d)载气:氦气,纯度≥99.999%,流速1ml/min,
e)进样口温度:250℃,
f)进样量:1μl,
g)进样模式:分流比50:1,溶剂延迟2min,
h)电子轰击源:70ev,
i)离子源温度:230℃,
j)gc-ms接口温度:280℃
通过仪器分析,发现“白霜”样品在谱图上只有1种主要物质,而与挥发油谱图进行比较发现,同一时间挥发油中也出现1种含量很高的物质。
使用安捷伦化学工作站,结合nist11数据库,对上面两张图中9分钟左右的峰进行分析,发现两者同为一种物质“d-柠檬烯”。
该实验证明:“白霜”的主要成分为d-柠檬烯。
柠檬烯验证实验依据柠檬烯的理化性质,对“白霜”是柠檬烯进行性质验证实验。
根据柠檬烯与浓硫酸-香草醛溶液互溶时,出现红色,加入水之后,呈紫色的性质特点,将柑皮表面“白霜”刮下放入试管,制成样品1;将“白霜”的无水乙醇溶解液放入试管,制成样品2。
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浓硫酸-香草醛溶液,轻微摇晃,试管中液体均变红。
再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水,轻微摇晃,试管中液体均变成深紫色。
该实验进一步证明:“白霜”主要成分为d-柠檬烯
d-柠檬烯的理化性质及功效价值d-柠檬烯又称苎稀,是单环单萜,分子量为136.24,组分为c10h16,为柠檬味液体,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柠檬烯是多种水果、蔬菜及香料中存在的天然成分。在柑橘类水果含量较高。
柠檬烯具有良好的镇咳、祛痰、抑菌作用,复方柠檬烯在临床上用于利胆、溶石、促进消化液分泌和排除肠内积气;
“白霜”的形成研究证实“白霜”的主要成分为d-柠檬烯,是挥发油析出物,而小青柑解剖镜观察油室内为绿黄色物质,为什么析出呈白色物质。为此,七号院的研究员们又设计了氧化实验验证。
将低温烘制的小青柑表皮用刀刮开,可以看到大量油室中呈现出绿黄色物质,这些绿黄色物质即为挥发油经过烘制或日晒处理后的结晶物。
将上述处理的小青柑置于室温且通风良好的环境下,小青柑放置4小时之后观察,发现柑皮表面油室中的大部分绿黄色物质转变成白色。
该实验基本证实了“白霜”的形成过程:
由于柑橘幼果含有较为丰富的萜烯类挥发油,在相对低温烘制或日晒过程中,由于烘温相对低,油室中保留一部分挥发油,且随着水分的散失,而在油室中呈固态绿黄色物质状态。
由于柠檬烯易挥发,若在密闭环境条件下,经过长时间的储藏,这些物质缓慢析出至柑皮表面并氧化为白色物质,形成“白霜”。
一般“白霜”会在挥发油含量丰富的小青柑出现,而挥发油含量较少的成熟柑果不会出现;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下,“白霜”不会出现。
写在最后的话:经过几个月的潜心研究,终于解开了小青柑“白霜”之谜。“d-柠檬烯”为“白霜”的主要成分,具有良好的功效,是柑橘幼果期含有丰富挥发油的标志。请大家放心品饮。但也应注意柑普茶的正确存放,防止发霉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