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卫视专题报道《黑茶大业五:茶王归来》
发布时间:2024-11-26 点击:46
湖南卫视专题报道《黑茶大业五:茶王归来》
安化千两茶因为其在我国六大茶类中创常规产品单体重量、体积等之最,又因台湾茶人曾至贤在其著作《方圆之缘》中提出安化千两茶是全世界独有的茶品,因其造型最古朴,单件最重大,工艺最神秘,功效最神奇,誉其为“世界茶王”而闻名遐迩,“世界只有中国有,中国只有湖南有,湖南只有安化有”。
千两茶,始创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的湖南省安化县江南一带。清道光元年(1821年)之前,陕西商人到湖南安化采购黑茶,为骡马运输方便,减少茶包体积,节约运输费用,将采购的散装黑茶踩压成包运回陕西。当时,这种踩压成包的黑茶叫“澧河茶”。后来,陕西茶商又对茶包作了改进,将重量100两散黑茶踩压捆绑成圆柱形的“百两茶”。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晋商“三和公”茶号,又在“百两茶”的基础上将茶叶重量增加至1000两,采用大长竹篾篓将黑毛茶踩压捆绑成圆柱形的“千两茶”。
以后,在选料上更加严格,选用的是安化芙蓉山、高家溪、马家溪的优质散黑茶为原料;在外观上,将散茶筑成圆柱形,柱长五尺(1.665米),柱围1.7尺(0.56米);在外包装上,采用三层包装,茶质更优而卫生,又使外观更美;在加工工艺上,更注重踩压技术与功夫,将茶踩压得更紧密。
据统计,白沙溪茶厂从1952~1958年共生产千两茶48550卷(支)。由于千两茶的全部制作工序均由手工完成,劳动强度大,工效低,白沙溪茶厂始创了以机械生产花卷茶砖取代千两茶,停止了千两茶的生产。1983年,白沙溪茶厂惟恐千两茶加工技术失传,决定将当年在厂加工生产千两茶的老技工聘请回厂传艺带徒,从初夏至深秋历时四个余月,共制作出千两茶300余支。这批千两茶后来以不同渠道和形式,一部分流入各阶层百姓家庭中消费和收藏;一部分被各地博物馆收藏,而一部分却流至海外及港澳台地区。
一、茶类中最大:
千两茶以每卷(支)的茶叶净含量合老秤一千两而得名。该茶圆柱造型,每支茶一般长约1.5-1.65米,直径0.2米左右,一支标准的千两茶净重约36.25公斤。
二、工艺特殊:
境内广布的云台山大叶种是我国有名的优良茶树品种之一,采摘成熟度较高的鲜叶,用独特的工艺加工而成的黑毛茶,有杀青、揉捻、渥堆、干燥等多道工序。精制过程更具技术含量,汽蒸、装篓、勒紧、踩压、凉置等,还要经过七星灶烘烤,形成松烟香,其中水分的高低、温度湿度的控制,保证后期物质的转化。奠定了千两茶特殊的品质内涵。
三、奇特的包装:
千两茶的加工工艺在所有食品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奇特性,千两茶的茶胎用经过特殊处理的蓼叶包裹,能保持其独特的茶香和色泽。蓼叶外衬以棕叶,可防水防潮,保护品质。
四、养生功效:
千两茶含有儿茶素和茶黄素。这两种元素能够达到软化血管和清除血管垃圾的作用。而千两茶中的茶多酚又能帮助将人体的脂肪代谢排出,外加上茶多糖和黄酮物质的作用,消脂减肥效果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