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演变历史,茶叶的各种功用详解
发布时间:2024-11-14 点击:41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演变历史,茶叶的各种功用详解
在我国茶史上,对茶的称谓和食饮的方式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沿革。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确立“茶”字的字形、字音和字义的国家,历代史料记载了茶字演变的脉络。在世界各国语言中,“茶”的发音都是从中国直接或间接音译传播的。茶被古人认识后,对茶的利用大致经历了药用、食用和饮用三个历史阶段的沿革。
(一)茶字的演变
在我国唐代以前,茶有多种别名,如荼(tu)、茗(ming)、槚(jia)、诧( cha)、舜(chuan)、蔎(she)、皋芦(gao lu)、葭萌(jia meng)等10余种称谓。《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约成书于春秋后期,《诗经.邶风.谷风》写道:“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min)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feng)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谁谓茶苦,其甘如荠。宴尔新婚,如兄如弟……这里的“荼”字就是指茶。《尔雅》于约公元前2世纪秦汉间成书,其中写道:“槚,苦荼。”早在汉代就出现了茶字字形,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提到“舜诧”。西汉末年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蔎”。西汉刘沂的领地称为荼陵(今湖南省茶陵),刘沂称作荼陵侯。约成书于汉朝的《神农本草经》称茶为“荼草”或“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写道:“荼,苦茶也。”对此,宋代徐铉在《说文解字注》中注解道:“此即今之茶字。”而吴人陆玑《毛诗.草木疏》中则提到“茗”。三国魏时张揖所作《广雅》中写道:“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吴普《本草》中有“苦茶,味苦寒....”的记载。西晋陈寿的《三国志.韦曜传》中写道:“或密赐茶舜以当酒。”西晋张华的《博物志》有“饮真茶,令人少眠”的记载。东晋裴渊的《广州记》中则称茶为“皋芦”。东晋郭璞写的《尔雅注》中有这样的记载:“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在这些有关茶的称谓中,荼最为常见,古代茶和茶为一字并同用。
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中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陆羽列举的前四种称谓均见于蜀人之作。那么茶字在何时统一并流传的呢?据清代学者顾炎武的《唐韵正》中记载:“愚游泰山岱岳,观览唐碑题名,见大历十四年(779年)刻荼药字,贞元十四年(798年)刻荼宴字,皆作荼,其时字体尚未变。至会昌元年(841年)柳公权书《玄秘塔碑铭》,大中九年(855年)裴休书《圭峰禅师碑》茶毗字,俱减此一划,则此字变于中唐以下也。以此为据,茶字应在9世纪才被普遍使用。而陆羽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茶著《茶经》(约758年),将荼写成茶,统一了此前诸多的称呼,这是茶圣陆羽对茶事的重大贡献。经诸多考证,我国学者一般认为茶字普遍使用起于中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