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普洱茶贡茶第一镇:易武古镇历史与普洱茶荣耀(四)

发布时间:2024-11-09 点击:113
接作者上文《探访普洱茶贡茶第一镇:易武古镇历史与普洱茶荣耀》。关帝大庙现只剩断垣残壁。关帝大庙前是一块平地定为大天井,我们发现主要街道根据地形从大天井四角向东、西、南、北展开,延伸的直街道,又与横街道相联,纵横交错,民居顺街道两侧安排建盖。以前古井有6眼,清光绪年间还发动群众挖渠、架石渡槽、木渡槽共3公里多,把山泉水引到大天井,在大天井的西北角支砌有一大一小两个石水缸,大水缸可容水100担左右,大水缸水满了会流入小水缸,当地人只许在小水缸取水,不许在大水缸取水,这水不但供人畜饮用、洗涤,还用于防火。这些防火水缸的水主要由群众挑水装满,以备防火急需。
易武的做茶世家很多,世居易武的资深老茶人郑四隆说,听老辈人讲,过去大天井各家门面及四条主要街道上的各家店铺、餐馆全天候经营,当地生产的鸡蛋糕、芙蓉糕、麦饼、荞饼等在西双版纳都是有名的,不过现在都看不到了。
走在街上随处可见特色民居,它们仿佛至今还诉说着当年的繁荣。依然还在的古寨门,虽已废弃但飞檐翘角尚存的关帝古庙及只剩遗址的戏台依稀还在上演。从现还存在的几家老字号茶庄遗址及其他行业的四十余家七十年前建盖的中式楼房,可以想象过去的兴旺景象。
进入易平街顺着石板小道往下走不远,便是一院院的老宅和老茶庄。用条石铺成的街面历经沧桑,马蹄印犹在,四周似乎过去是裁缝铺、剃头铺、杂货铺的铺台很古旧,路边用石头凿成的一些过去为灭火或马帮经过时方便马匹吃水的大水缸,已显得十分斑驳,还在静默的立着。
古街正中,建于清代的几栋仍显豪华一些的老宅,分别是过去赫赫有名的大茶庄老宅,它们分别是同兴号、同昌号、迎春号、守兴号、福元昌、车顺号、都是效仿石屏汉式的四合院格局,硬山式的四脊顶,多柱多梁,一些老宅的内外墙壁及门窗上还绘有清代壁画多幅。而朝里的院子又是另一种风貌,这些老宅都有宽宽的院子和走廊,方便了远道而来的马帮。
沿着石块铺就的老街古巷,我们来到一座精巧气派的古建筑前,这便是车顺号大院。车家的祖辈车顺来是当年的大茶人,赚的钱后于清末盖了这座800多平米的大院。历史上的易武古镇是何等辉煌,“瑞贡天朝”的宝匾便在这里。
车顺号老宅今依然保存,只见高大的门庭,但没见到宝匾,院内有人在晒着做好的茶饼,主人正是车顺号后人。在堂屋顶放着一块黑色的楠木宝匾,上书四个金色大字:“瑞贡天朝”苍劲有力,旁边两行正楷小字分别写着“例贡进士车顺来立”和“钦命头品顶戴云南等处承宣布政使捷勇巴图尚书为”的字样。此匾历经百年沧桑却保存完好,经专家考证其真实可信,是易武普洱茶辉煌历史和最高荣誉的见证。
今随易武茶业复兴,现车氏家族为振兴车氏普洱贡茶,受整个家族重托,由第五代传人车智洁传承先祖制茶精髓,开始了易武车顺号的现代创业。经过几年的努力,车智洁不仅继承200多年的祖传制茶工艺,用独特的贡茶老字号秘制配方及传统工艺,制出了精良的车顺号“瑞贡天朝”系列的“头品贡”七子圆茶,再次向广大的普洱茶爱好者们展示了当年御用贡茶的风采。
今天在易武除车顺号外,还有像同庆号、安乐号、同兴号等老字号茶庄都已恢复生产传统普洱茶,它们同整个易武一道共兴衰同命运,为使普洱茶文化这枝中华茶文化的奇葩更加绚丽多彩,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光和热。
走在易武古镇里,看着古道两旁很多老字号茶庄的断垣残壁和长满杂草的石板道,易武的确已经衰败,但它却骄傲地告诉人们它昔日的威风和古镇曾经的辉煌,百年前古道上铿锵的马蹄声似乎仍然在古镇里回荡。易武的复苏,真正印证了盛世兴茶的规律。正如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会长李师程教授在他的《古茶山揽胜》中所说:“易武因茶而兴,因茶而衰,而茶的兴衰,则又是历史的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