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南贫困调查:一个“空心村”的留守之困
发布时间:2024-11-05 点击:65
“我们洼子组80年代初包产到户的时候有18户,现在只有五户,其他的在大渡岗种茶,思茅当菜农。”洼子村民小组长沈明和说,“我们还不是户数最少的,你们昨天去看的光山组才剩三户人家,而光山有四百亩茶园,基本上没有人去管,抛荒七八年了,一些地方的草长得比茶树还高。最严重的是节节坝组,人都搬出去了成为空寨子。”随着沈明和的讲述,一个典型的“空心村”浮现在我们面前!
人口大流失的“困难光山”
顺南村地处云南省景谷县凤山镇东北边,其属于山区村,辖区有杨家、唐家、沈家、陈家、佘家、光山、水坝头、鲁拉、艾际、向阳、大水沟、上翁别、下翁别、蚂蟥箐、胡家、洼子、大箐头、节节坝等18个村民小组。距镇政府27公里,距县城60公里,国土面积42.7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800米,年平均气温13.5℃,年降水量1680毫米,年无霜期300天左右。这里山高、箐深、水冷、地瘠、山多田少,是景谷县著名的“困难光山”。
顺南这个景谷县的重点扶贫村,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经济产业以茶叶、烤烟、松脂为主,畜牧业以养殖山羊、牛、猪为主。表面上顺南的产业很多,其实支柱产业是茶叶与烤烟。茶价长期低迷,导致茶地大面积抛荒,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与包地种,一个2000多人的村子,有将近一半人在外谋生,一座座房舍空无一人,留下来的许多是老弱病残,劳动力严重不足,都去忙还能挣点钱的烤烟。这些村民小组凡是烤烟地多一点的,日子稍微好过一些,而洼子组烤烟地很少,因此其就成为顺南村人口流失最严重的小组之一。
“洼子村以种玉米、麦子、水稻,养鸡、牛、猪为主。当地支柱产业茶叶、烟叶种得少,在整个顺南偏低。洼子全组才有二十多亩茶地。我家有三口人,我今年60岁,媳妇61岁,身体还可以,有一个二十多岁的男孩在昆明焊条厂打工。老人跟我兄弟在,生活费大家平摊。我们家主要靠种粮食、养猪与鸡,茶叶只有2亩,没烤烟,一年毛收入两万元,在村子里算低收入。”沈明和说。
沈明和家属于典型的留守家庭,儿子去昆明打工,自己与老伴在家干农活,虽然俩口子的身体还可以,但茶地少,没烤烟田,收入偏低。
年纪老一点,只要身体还可以,干得动活,虽然日子清苦,还是能紧巴巴地过下去。而身体残疾的,家里有病人的,小孩在读书的,遇到天灾人祸的,日子就更难熬了……
“老弱病残”的留守之困
下面讲几个留守人群的小故事,其反映的是顺南村的留守之痛。
我们最先来到的是沈家组,一个叫胡先能的汉子热情地招呼我们喝茶,他今年38岁,家里有五口人,除了妻子与一个四岁的小孩,还要赡养两位老人。他想再要一个小孩,但负担太重,不敢生。家里有茶地五亩,大树茶几十棵,茶叶毛收入不到5000元;烤烟3亩,收入八九千元;养鸡,养猪,自己吃。除了茶叶、烤烟,没有其他收入。去年收入一万多元,在村子里算少的了,加上老人经常去县城医院看病,一次要花几百元,一年医药费要5000元,可谓入不敷出。他无奈地表示,家里就他和爱人两个劳力,还要照顾老人与小孩,劳动力不够,五亩茶园都管不过来,没有余力去养牛。本来想养牛增加收入。
佘家组的佘志点,今年41岁,他遇到的情况是老人医药费与小孩读书费用的双重压力。“我家5口人,母亲76岁,身体不好,病了十五年,一年要花一万元医药费;有两个小孩,女儿在普洱一中读高二,儿子在凤山小学读六年级,一年要花两万三四千的学杂费、生活费。家里劳力不够,只种茶四亩,烟以前没种,今年要种五亩烟。五亩烟毛收入低于一万元;茶地全年都采茶,收入2000元一亩,4亩8000元,预计今年家里毛收入三万元。”他说。在向阳组我们走访了两户贫困家庭:
李光荣,38岁,身体不好,患脑动脉供血不足,一个月医药费600元。家里有4个人,其中两个劳力,两个小孩。14岁的孩子在凤山读初中,10岁的在凤山读小学,学杂费、生活费一年两万四。家里有茶地10亩,大茶树23棵,茶叶一年收入7000元,松脂两三千元,一年收入一万元。
李德红,68岁,有只眼睛看不清楚,一直没去医院看。老两口在家,爱人66岁。有五个子女,最小的三十五岁,都成家了,在景洪、勐腊县勐捧帮工割胶,现在胶价不行,生活困难,其小孩读书,学杂费、生活费都难以解决。家里有茶地三亩半,收入三千元。除了茶没有别的收入,种点粮食,养点猪自己吃。其爱人多年前摔伤了手,身带残疾与疾病,不能干重活,她的医药费一年要一两千,在附近找草医省着看。
最后我们来到了唐家组探访两户困难家庭,一位是没有人赡养的71岁老人唐成寿,另一户是住在危房之中的残疾人家庭。我们将他们的故事做了特写:
山村老人的百年孤独
老婆三十年前改嫁,把三个孩子带到石家庄,留下他一个孤守山村的寂寞时光。我们参观他的蜗居,他连说,我的房子太小了……那是两小间低矮的简易房,光线很差,墙壁被灶烟熏得漆黑,除了摆放最基本的生活与生产用具,以及几件陈旧简陋的家具之外,可谓家徒四壁。这位七旬的孤苦老人,面对我们时一脸坚毅,也许人生柔软苦难的那一面只能一个人在孤独中反复咀嚼……
唐成寿71岁,家住顺南村唐家组,据其讲诉:家里就我一个人。有三个小孩,老婆改嫁三十多年。最小的孩子没满月,她就改嫁了,先带走老大、老二,最小一个读二年级的时候也被她领走了。孩子们都在石家庄农村,大姑娘回来过三次,她家里条件不好,只给我两回钱,一次两三百元。其他两个没回来过,也没打电话给我,都结婚了。
我身体不好,经常发烧,去医院检查,没查出病因,一只耳朵聋了,脚疼。种五分地茶叶,两三百元收入。没什么其他收入,只养了七八只鸡,打不了猪食,没养猪,种了一点蔬菜,够自己吃。前年开始有低保,每月领137元。
残疾人的危房之困
房子被山体滑坡滚下来的土石将后墙冲倒,石头直接滚到房子中间,已经半年了他和媳妇就住在危房里,每夜每夜提心吊胆着,再过两三个月进入雨季,后果不堪设想……
唐忠贤54岁,家在顺南村唐家组,他手脚都带残疾,颤巍巍,艰难地一步一挪迎接我们。我们坐下后,发现他的房子竟然是倾斜的,后面没有墙,从大门望进去,可以穿过房子,一直看到房子背后的山坡,而房子里赫然立着几块大小不等的石头。我们说,你这是危房,到了雨季,大水一冲,山体滑坡,很可能会房屋倒塌,人员伤亡,要赶快搬了。
陪同我们前来的村支书说,他的情况,我们早向上级政府反映了,政府可以补一部分钱帮他盖新房,但他自己也要主动,不能一分钱不出,就等政府把房子盖好搬进去住。
“我不是不愿意出钱,全部靠政府承担,而是家里实在太穷,我又是个残疾人,银行认为没有偿还能力,基本上贷不到款,我自己拿不出几万元建房。”唐忠贤说,家里没钱盖新房,儿子刚结婚也花了不少钱。自己身体摔伤十多年,放不了牛,干不了多少活,走路要拄拐杖,家庭收入很差。
据了解,这是一家四口人,一个女儿嫁在景谷农村,家里条件很一般,儿子在思茅打工。老俩口,一年茶叶收入两千多元,卖猪鸡收入2000多元,加上天保林补助一年两千,低保一年1800元,全年总的毛收入七八千元。盖新房要七八万元,往年政府补11230元,今年补助盖房具体政策还没下来。盖房可个人贷款六万元,2%的年利,贷三年。他残疾,银行担心偿还能力,贷不了。
“住在这里太危险了,村里协调找块宅基地,尽快把房子盖起来,不够的建房钱协会想办法通过社会募捐解决。”云南省茶叶电商协会司祥龙会长当场捐了500元爱心款,并说。
茶贱伤农
佘家组属于顺南村茶地较多的村民小组,共有生态茶园80多亩,一家有四到五亩,但依然贫困。究其原因还是2007年以后,顺南茶价长期低迷,许多老百姓只在春茶季采十多天,夏茶基本不采,秋茶也采得很少。佘家组的组长叫刘伍文,其家也是贫困户,有4亩茶地,每年茶叶收入才1000多元。“茶价太低了,拿去年来说,春茶才卖到二三十元一公斤,夏秋茶才卖十多元一公斤。因此老百姓很少去管茶园,都是采一下春茶,夏天与秋天都去忙烤烟及做其他事了。”刘伍文说。
顺南村最大的支柱产业还是茶叶,其不但古树茶资源富集,还有定植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2000亩生态茶园。顺南茶品质不错,早在90年代就以“顺南光山茶”的名义在思茅茶叶市场打响了名气,许多老板指定要顺南的茶。可惜的是,顺南的支柱茶企顺南茶厂在2005年因经营不善倒闭,茶叶长期陷入了小散乱无序发展的困境,茶叶卖不起价,大量茶园被抛荒,只是春茶价高胡乱采摘一下,造成要产量没产量,要卖相没卖相,茶价也起不来,老百姓收入低,许多人被迫到版纳种茶叶、咖啡、橡胶。如今咖啡与胶价极不理想,顺南人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局面,留在家乡,茶叶很难做起来,仅靠烤烟不是长久之计,在外面谋生的,咖啡、橡胶市场低迷。
李加学是顺南村支书,他认为顺南的经济发展还得靠茶叶,如今云南省农科院携手云南省茶叶电商协会进来推行“科技+互联网+茶叶”扶贫新模式,让顺南茶与真实的市场需求无缝对接,这是振兴顺南茶产业的契机,只要茶叶产量与品质上去了,价格能卖上去,老百姓的日子自然就好过了,在外面的人也会纷纷返乡精心管理茶园及从事其他的事,从而告别贫困“空心村”的尴尬局面。
“附近黄草坝村、南板村的老板会过来收顺南茶,冒充价格高得多的黄草坝、南板茶卖。这说明顺南茶底子不错,只要种植、采摘与加工跟上品质还会大提升,如果毛茶全年平均下来能卖到二三十元就可以实现脱贫,四五十元一公斤日子就好过了。”李加学说。
“爱心茶园”打造顺南茶品牌
云南茶叶电商协会司祥龙会长表示,茶价要上去,提质增效是关键,如今省农科院与茶叶电商协会进来了,将贫困户的茶园纳入“爱心茶园”项目,利用现代传媒的力量大力宣传“爱心茶园”,招募社会各界来认购“爱心茶园”所产的茶叶,这一方面能解决贫困户卖茶难的问题,另一面也能大幅提升顺南茶叶品质,通过现代市场营销手段将顺南茶卖个好价钱。
“我们先在每个组找一两户贫困户作为爱心茶园的示范种植户,推行提质增效工程,鲜叶大幅度提价收,但其管理茶园与采摘茶叶得按统一要求做,从而吸引更多的困难户主动参与爱心茶园项目。”李加学表示,村上会积极配合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专家对茶叶种植与加工进行升级改造,具体的做法有:1、针对土壤板结,杂草多的现状,引导茶农松土、除草,给农户配割草机,以解决除草人工不足的问题。2、针对目前茶农采摘的鲜叶三分之一不合格的现象,严格执行分级采收标准。3、推行生态留养工程,分期对密植茶园进行间伐,留出茶树的生长空间,通过生态留养让其自然生长。同时在茶园里种樱桃、水冬瓜等十多个品种的覆阴树,营造生物多样性环境。4、顺南的茶地普遍缺肥,茶叶木质化严重,故加工出来的茶叶黄片多,引导茶农施羊粪等农家肥。当地羊粪20元一袋,一亩施10袋,投入200元,这需要相关部门及外界资助。5、在生态茶树上嫁接景谷大白茶及省茶科所培育的优良品种,改善茶叶品质。6、省茶科所的专家组织茶叶加工培训,推广附加值高的手工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