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最凶险的几个雷区,做茶的到底怎么排雷?
发布时间:2024-11-03 点击:46
尽管事茶多年,很多企业和茶商仍然见雷就踩,今天和大家一起盘点一下行业里的雷,顺带说说怎么排雷。
茶品五花八门
抛开店铺陈列不说,消费者每每走进茶叶店看到五花八门的茶叶都不知从何下手,如果再碰到培训不到位,服务不到位的店员,选茶就更是难上加难,最终消费者还是一头雾水。
奇怪的是,茶商们都认为客户喝的好了自然会买。这句话应该只是针对懂茶的客户,这是一个小的圈子,要想实现客户的增量,传统的单纯靠品的销售方式是不实际的。对于不懂茶的客户,消费者需要的是经过精选的商品,于是精选品类、品牌、产品,向会员进行推荐就是一个比较聪明的玩法。
对于企业而言更是如此:不靠数量,而靠质量;少做碎片化的细分产品开发,而靠单品的规模效应,不提供五花八门的茶品,而靠优选单品组合打天下。
高高在上,不接地气
对于消费者而言,不论是茶本身还是茶艺,传递的冗余信息太多,尤其是对于年轻的消费者而言,某论坛上一位90后发言“我们不是不喝茶,我们只是不在喝茶的时候大谈文化”,可见90后对于茶叶并不抗拒,我们并不能否认茶文化,而是说在茶叶被大众消费者接受的过程中无须把高深莫测的文化硬塞给消费者。
其次,就是茶叶产品的名字起的不接地气儿,不够生活化。商标名字注册什么都可以,但要商标变成品牌就有很多讲究。
既要讲究传统的“名正言顺”,也要讲究合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特性,还要与时俱进,与时代合拍。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特别是自媒体时代,传播速度之快令人咋舌,此时起名就需要朗朗上口,否则很难让消费者记住。
与跟风、短视频说不
许多茶企是市场机会主义者,什么热就去追逐什么,而不去用心构建属于自己的核心体系。
这两年小罐茶作为一个大单品火了,市场上就出现了许多“小罐”茶,然而也只是学到个表面,小罐茶的成功不只在于包装的便捷性,定位的精准、营销的到位等都是其声名大噪的原因,而短视的小企业只是借“小罐茶”的名字与包装形式蹭热点,不是长久之计。
小青柑火了,就一窝蜂的扎进小青柑市场,试图捞一桶金。
这也是造成万家茶企难敌立顿的原因之一。
有业内人士认为,茶企的痛点与软肋其实在两头,一是上游资源分散,要做成集约模式,很困难;另一个是面对碎片化的消费市场,也缺乏有效的集中整合模式。因此,茶界不缺赚钱的小品牌,但很难诞生真正有实力的规模品牌。
茶业是块宝地待开垦,但是现在的僵局该怎么破?搞大单品营销也许是一条出路!企业聚焦资源、人群、传播与市场,引爆超级单品!这不仅需要树立长远的发展理念,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才能享受单品带来的巨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