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佛教的联系
发布时间:2024-10-29 点击:52
什么茶属于红茶 茶与佛教的联系
佛教的兴盛发达,对茶的广为传播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佛教修行之法为戒、定、慧。
戒,即不饮酒,戒荤吃素;定、慧,即坐禅修行,要求坐禅时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而进入专注忘我的境界。
此种耗费精神、损伤体力的坐禅,正好以饮茶来调整精气,故饮茶历古以来受到僧人们的推崇。
坐禅是佛教的重要修行内容之一,而坐禅与饮茶是密不可分的。
僧人坐禅,又称禅定。
唯有镇定精神、排除杂念、清心静境,方可自悟禅机。
而饮茶不但能破睡,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
故历古有茶中有禅、茶禅一体、茶禅一味之说。
意指禅与茶叶同为一味,品茶成为参禅的前奏,参禅成了品茶之目的,二位一体,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
在佛教昌盛的唐代,饮茶尤为僧家所好。
僧众坐禅修行,均以茶为饮。
其中除提神外,也以茶饮为长寿之方。
那时僧众们非但饮茶,且广栽茶树,采制茶叶。
在我国南方,几乎每个寺庙都有自己的茶园,而众寺僧都善采制、品饮。
所谓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名山名茶相得益彰。
因佛教与茶叶有缘,故寺院与产茶有关,著名佛教寺院多出产名茶。
院内住持往往招集大批僧尼开垦山区,广植茶树。
而一般寺院的四周都环境优异,因而适宜茶树的栽种,故历代寺院都名茶辈出,像南京栖霞寺、苏州虎丘寺、福州鼓山寺、泉州清源寺、武夷天心观、衡山南岳寺、庐山招贤寺等,历史上都出产名茶,名噪一时。
茶与佛教的紧密程度是空前的。
饮茶成了禅寺的日常制度,成了僧众们的主要生活内容,并由此形成了一系列庄重肃穆的饮茶礼仪。
在我国的各寺院中,都专设茶堂,供寺僧或饮茶辨说佛理,或招施主佛友,品饮清茶。
一般在寺院法堂的左上角设茶鼓,按时敲击,以召集僧众饮茶。
寺僧们坐禅时,每焚完一枝香就要饮茶,以提神集思。
有的寺院还设有茶头,专司烧水煮茶、献茶待客,有的寺院则在寺门前站立有施茶僧,为游人们惠施茶水,行善举。
寺院还根据不同的功用,分别冠以各种茶名。
如以茶供奉佛祖、菩萨时,称奠茶;在寺院一年一度挂单时,要按照戒腊(即受戒)的年限先后饮茶,称戒腊茶;平日寺院住持请全寺僧众吃茶,称普茶;逢佛教节庆大典,或朝廷钦赐丈衣、锡杖时,还要举行庄严、盛大的茶仪。
宋代,不少皇帝敕建禅寺,遇朝廷钦赐袈裟、锡杖时的庆典或祈祷会时,往往会举行盛大的茶宴,以款待宾客。
参加茶宴者均为寺院高僧及当地社会名流。
浙江余杭径山寺的径山茶宴,以其兼具山林野趣和禅林高韵而闻名于世。
径山寺位于浙江余杭,其地山峦叠嶂,古木参天,流水潺潺,茶林遍野,向以山明、水秀、茶美闻名于世。
寺内僧众达千人以上,享有江南禅林之冠的称誉。
径山寺的饮茶之风极盛,长期以来形成了径山茶宴的一套固定、讲究的仪式:举办茶宴时,众佛门子弟围坐茶堂,依茶宴之顺序和佛门教仪,依次献茶、闻香、观色、尝味、瀹茶、叙谊。
先由住持亲自调沏香茗佛茶,以示敬意,称为沏茶;然后由寺僧们依次将香茗一一奉献给赴宴来宾,为献茶;赴宴者接茶后必先打开茶碗盖闻香,再举碗观赏茶汤色泽,尔后才启口在啧啧的赞叹声中品味。
茶过三巡之后,即开始评品茶香、茶色,并盛赞主人道德品行,最后才是论佛颂经、谈事叙宜。
饮茶在寺院中不仅有助坐禅、清心养身之功效,而且还有联络僧众感情、团结合作之功用。
据记载:寺院一年一度的大请职期间,在新任西序职事僧确定后,住持即要设茶会,邀请新旧西序职事僧与会,借以对前任职事僧示感谢之意,并希望帮助新职事开展工作。
举办茶会之日的清晨,住持特请新任西序职事(西序职事为除住持外寺院中地位最高之人)首座饮茶。
入座前,先由住持的近侍写好茶状(类似请柬)当众授于新职事;新职事接状后,先要拜请住持,再由住持亲自送其入首座,并亲为之执盏点茶。
新职事受过住持茶礼后的次日早晨,也须邀请寺内其他职事僧及僧众们饮茶。
饮茶前也要写出茶状,交干茶头(掌管茶水之僧人)贴于僧堂之前以周知众人。
然后挂起点茶牌,待僧众齐集僧堂,新西序职事也须亲自为众僧执盏点茶。
点茶后其他职事下茶状,请住持饮茶,最后还要新老职事僧互相请茶,以互示敬意及表示今后通力合作。
宋代时,每遇诸山寺院作斋会时,有的寺庙施主往往以茶汤助缘,供大众饮用,以为佛门子弟乐善好施的善举之一,称为茶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