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政与茶法:茶马互市政策之唐宋

发布时间:2024-10-16 点击:76
图来源:南茗佳人
茶马互市,主要是指我国北部与西部从事畜牧业经济的少数民族,用马匹等牲畜及畜产品与内地换取茶叶、布帛、铁器等生产、生活必需品的比较集中的大规模集市性贸易活动。它开始于唐代,盛行于两宋、明、清,长达千余年。茶马互市这种贸易因大多由封建国家所控制,或在国家政令的许可下,更多时候成为国家控制边境游牧民族并且获取战马的外交手段。
“番人食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是对游牧民族对于茶的强烈需求的写照。游牧民族长期以食肉为主,因此需要通过饮茶来温湿暖胃、消食解腻,而游牧民族所在的地区通常是不产茶的,必须通过与内地进行贸易而获取茶叶。游牧民族盛产牲畜和畜产品,其中马的品质更是胜过中原地区。马是狩猎、交通、骑射、战争中的重要工具,与一个国家的生产发展、军备强弱、国势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茶马互市的产生便有了其充分的客观条件,游牧民族与中原地区开始进行茶马互市,更取所需。
茶马互市的记载,最早见于唐代。唐开元十九年(731年),当时占据于青、康、藏高原的吐蕃王朝,要求与唐划界互市,提出交马于赤岭(今青海湖东岸日月山),互市于甘松岭(今四川松潘西北)的请求。当时输入北方牧区的茶叶主要产于四川与汉中地区。
宋代,在北方相继出现了以经营畜牧业为主的少数民族建立的辽、金、夏政权。这些政权长期威胁着宋朝边境,使得宋朝政府不得不在国防与外交上下足工夫。因此,宋代的茶马互市制度较当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宋代易马主要依赖川茶,川茶法在北宋初期为自由通商法,但禁出境,其余路茶也不可以入川境,至北宋后期则逐渐全面禁槯。川茶的禁榷在物质上确保了宋代官营茶马贸易繁荣发展。
宋代官营茶马贸易的管理机构为都大提举茶马司,该司统筹兼管茶马二政,专职榷茶易蕃马。熙宁七年(1074),宋神宗采纳熙河路经略使王韶以茶易蕃马的建议,即设置提举成都府路茶场司、熙河路买马司,分别办理榷茶和买马事宜。二司最初都隶属于提举市易司,由此导致机构设置不当,三方职权不清,给茶马贸易的实施带来了一些障碍。熙宁十年(1077),提举成都府等路茶场司脱离市易司成为一个独立机构,标志着宋代官营茶马贸易机构的正式创立。至崇宁四年(1105年),茶马二司合并成茶马司,成为茶马事务的最高管理机构。
宋代茶马贸易大体为以熙河、秦凤为中心的西北茶马贸易格局。这主要是因为熙河秦州是西北养马的天然牧场,自古盛产良马。其位于陇右通关中、蜀中的三岔交汇之地的这一优越地理位置也使之成为西北贸易的集散地,便于运送川茶交换马匹。(来源:悦读茶书会)
关于普洱茶冲泡,保存等知识,请加南茗佳人高级评茶员个人微号:xl446959684 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