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雅源-茶文化与中国古代艺术

发布时间:2024-10-06 点击:48
茶叶,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一种极为普通的饮料,是所谓“开门七件事”即“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这说明了它与日常生活有须臾不离的关系。曾几何时,茶叶从七件事中凸现出来,开始走入“文化”之列,于是,它变得既俗又雅,既野又文,既能解渴疗疾,又可悦目赏心,受到了世人的青睐和欣赏。恰恰就是介入了“欣赏”这一具有文化意义的行为,茶所具有的色、香、味、形,又被赋于了更浓厚的文化色彩。在文人们眼里口中,一杯清茶可见到大千世界的斑驳色彩,可品味短暂人生的辛酸欢愉,并为之歌颂吟唱,泼墨运毫--茶之艺文缘此产生。
我们在此所说的茶叶艺术,是借用了古已有之的“艺文”之名,以表示包括用文学、书画等反映茶叶各方面的种种艺术形式。对于茶叶艺文的介绍、考察和阐述,当然是以作品和创作作品的艺术家为主。严格而论,一件茶叶艺术作品,应当是以茶为主题的,它反映茶、表现茶的各种形态和神韵。但因为茶叶艺文的产生、发展与某些现象一样,或因作者创作背景不甚清楚,或因受体裁制约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以上述标准来苛求有关作品,则难免会有遗珠之憾。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更愿意将一些并非以茶为主题,但与茶有关的作品视为茶叶艺文雏形阶段的作品,或作为一种“零金碎玉”予以关注和宝爱。
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的茶叶艺文形式包括诗词、曲赋、书画、楹联、金石篆刻、民间传说、工艺美术、歌舞、戏剧、小说、散文,乃至现、当代的电影、电视、录像等等。在这些艺术形式中,有些是交叉和相关联的,如诗词与楹联,楹联与书法,绘画与诗词……楹联多由诗句组成,或直接截取一首或两首诗中的句子构成,而楹联多处于名胜古迹中的亭台楼阁,所以又离不开书法艺术的二度创作。书法与诗文也同样,古代的诗人多用毛笔书写,而不少著名的诗人,同时又有一手好的书法,其诗文稿件就是一件书法作品,在书法家们的自觉创作中,也多喜欢写一些好的诗文,于是,以书法为载体,这些诗文得以流传下来,亦书亦文,两者合璧,已经绝难相分。还有许多绘画作品是根据已有的诗歌来创作的,如《卢仝煮茶图》是根据唐人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的内容而创作的。有时,一件作品完成后,为了使画面的意蕴更加深邃而耐人寻味,便在上面题上诗文,收“画龙点睛”之效,如宋金时期冯璧的《东坡海南烹茗图诗》、元代袁桷的《煮茶图诗》等,画虽已绝迹而诗犹存,更增加了人们对绘画内容的兴趣,并能在欣赏中体会到一种“悬念”的意味。这些诗的创作都是缘画而生的。应该说,诗文题跋对绘画作品的意境及欣赏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绘画作品对诗文的创作也有很大的激发力。
茶叶艺文的形式是众多的,几乎遍及所有的艺术门类,但各种形式的作品数量是不平衡的。根据现存的作品来分析,以抽象艺术为多,具象艺术为少;语言艺术为多,造型艺术为少。这种作品形式和门类的不平衡与茶这一被表现对象的特性极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