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与窑变
发布时间:2024-10-01 点击:54
钧瓷产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它是宋代五大名瓷之一,始于唐代,盛于宋代。在宋代时规定钧瓷只有宫廷享用,民间不准收藏。而2008年,钧瓷烧制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贵在一釉多变,它独特的窑变工艺使其富有绚烂的色彩,被世人称为“火的艺术”。
窑变
“钧不成对,窑变无双”。窑火对成品品相有着密切关系,烧窑时的温度与气候的微妙变化,都会给钧釉的呈色带来很大影响。
在烧造之前,人是无法预知会生成什么图案的,完全是靠窑火的自然功力形成的,所以称作窑变。
在烧造之前即使施用同一种钧红釉,然后再入同一个窑进行烧造,但出来后的产品仍旧会出现不同的色彩、纹片图案,釉面会发生复杂的交错变化。
窑变现象主要是指钧釉在高温下熔融流动、乳浊和着色复杂交错的变化,从而使釉色变得绚丽多彩。
窑变包括色变和纹变。现代学者发现钧瓷的多彩主要是釉料中有铜、铁等作为着色剂,又在高温还原氛围中烧成。
钧瓷的欣赏
钧窑的色彩缤纷多样,大致分为紫红类,比如玫瑰紫、宝石红、水晶紫、豇豆红等;蓝绿类,比如天蓝、梅子青、鹦哥绿、灰蓝等;黄白类,比如米黄、金黄、秋叶黄、月白、青白等。
钧瓷釉面还会出现各种流纹、开片纹。比如蚯蚓走泥纹、树杈纹、兔丝纹、蜘蛛网纹等。
并且钧瓷釉面还会有罕见的一些窑变特征,比如变色,就是古时一些钧瓷的釉色在水中湿润后呈现的色彩和干燥时会不一样;还有油斑、星光、珍珠点、孔雀羽衣等。
参考资料:
《钧瓷窑变的艺术特征及影响因素》丁建中
《浅议钧瓷及其“窑变”之艺术美》洪秀明
《钧瓷窑变传说的文化阐释》张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