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章镇千亩茶园谒王充
发布时间:2024-09-30 点击:57
由姜山脚下经章镇大桥往西,跨过曹娥江,便是章镇的西翼。
眼下又快到一年的丰收时节,广袤的水田里,稻谷低头,穗头染金。靠近时,差不多可以感遭到它们扑面而来的浓厚而燥热、带着收获味道的呼吸。不仅是水稻,猕猴桃也正日渐丰盈着自己的果肉,预备步入新一年的成熟。这是一种沉甸甸的骄傲,也是农民满心盼望的踏实日子。
章镇林岙,盛产茶叶。连绵的小山包上,近千亩茶树整整齐齐、一顺一顺地在茶山上弯曲着。林岙的农舍散在茶园中,彼此衬映,宛若异国农庄,静谧安详。
一阵机器的轰鸣打破了午后的安静,循声望去,原来二十几个工人正在茶园里收割茶叶。他们的方法是,每4个人抬着一个电动采茶机,架在齐腰的茶树上,按一定的高度平整地剃过去,很像在给茶树理发。采茶机扁阔的嘴巴内,藏有数排钢齿,尖利的门牙飞快地咬下一簇簇茶叶。切下的茶叶又在采茶机强劲的吸力下,全被顺势吞进采茶机后方所套的大布袋里,把袋子撑得鼓鼓囊囊的。一趟下来,一道近百米的茶树,就可以采割满满一袋。接着由工人把满袋子取下,背出田埂。
这样的采茶方式,与我们想象中采茶姑娘背着小箩,用指尖轻钳芽尖采摘的方式完全不同。几个工人装满了一拖拉机的鲜茶叶,就将它运送到不远处的茶厂去。远望去,茶厂墙上数十支斜建的烟囱,一整排地忙着吐露青烟,透露着不尽的忙碌。
不远处的两排高大苍翠的松柏此时也在和风下松动着身子骨,它们在低矮的茶园里傲然挺立着,非常惹人注目。这是王充墓的甬道,森可是威严,甬道的尽头便是王充墓。墓基呈圆形,由石块环砌而成。墓顶翠竹丛生,极有沧桑寂寥之感。墓前嵌有乌石板墓碑一块,正中阴刻“汉王仲任先生充之墓”,其右侧刻有小字“清咸豊伍年歳在乙卯桂月吉旦”,左下角刻“邑後学林鍳、金百鍊、楊熙……”等落款,因岁月剥蚀,极难分辨。明万历《新修上虞县志》除列有“王充墓”三字,未有任何详述。依据清朝光绪年间的《上虞县志》记载,此王充墓是“嘉庆十二年邑人林鉴修治,咸丰五年林鼎臣谢简廷重修立石。”应是清代后学追思先生所设的留念冢,由来亦有150多年的历史了。
王充是中国旧时唯物主义者、启蒙思想家和无神论者。虽然他所生活的汉代距今已有两千年,但是围着墓基,触摸着块块青石,我们似乎仍然可以触摸到王充熠熠生辉的思想。“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王充之言论曾屡次被援用来说明为官当政者要“深入基层”的朴素道理。王充的《订鬼》篇,试图订正那时社会上盛行的对鬼的迷信认知,也早已成为现行中学教材的课文。
王充博通诸子百家学说,但其仕途却并不如意。在旧时大肆宣扬“君权神授”、用“神学化”的儒学进行思想统治的封建时期,王充无疑是同时代中少有的清醒之人。他重新解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科学方面而言,王充在《论衡·效能篇》中提出了“知为力”,即“知识就是力量”,这比英国人培根提出类似观点整整早了1500多年。他还对运动、力、热、静电、磁、雷电、声等现象有独特察看,王充以鱼惹起水的波动形象地比较人的发声,以水波的传播具象地比较声音的传播。他的研讨比17世纪欧洲人波义耳对声音的同类研讨超前了1600年!而这与今日我们熟知的“声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要靠一定的物质来传播”结论也是完全一致的。
他是另类独特的,“孤胆斗士”的他更是痛苦的。打破藩篱的王充在那时不可防止地被封建统治者视作“异端”,《论衡》也被当局者视为“异书”。今日我们看王充,“他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解释自然现象,批判宗教神奇主义和目的论,保卫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唯物主义,他强调了感官经历同理智经历互相结合的重要性,一定文化进化论,主张文章务实性。”这些现在的人对他的定论都如人性长河中飘扬的旗帜,亦是思想沃野上耸立的丰碑,王充的头颅是一轮在上虞天空中永悬的太阳。
可是除了《论衡》,“贫无一亩庇身”、“贱无斗石之秩(《论衡·自纪》)”的王充终究没有留下可以供我们凭吊的遗物。王充的思想始于斯,成于斯,传于斯,它需求我们更多的虞邑后人承继和发挥。而在王充出生、成长、薄葬之地可以复制一些物什、营建真实感观,也是极有必要的。为了留念和宣传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市委、市政府在王充墓地旁百米之内,建筑了一座王充史迹陈列室。
徘徊在陈列室的图文之前,虽然历史上对王充也多有争议,但无须置疑的是:王充身上有一种其他人所不具有的独立考虑的精神,勇于质疑的精神,考论真假、实事求是的精神。陈列室东侧还建有“惟实轩”一间。两屋由长廊相连接,形如茅屋,朴实无华,这也不正是与王充朴素的生平和思想的一种暗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