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茶馆文化百态

发布时间:2024-09-07 点击:86
市民茶文化最典型的表现,变是遍布中国各地大小城市的茶馆、茶楼、茶室、茶坊,又称为“茶馆文化”,自宋以后,茶馆的功能不能超过了“饮食”本身的意义。
四川茶馆
谚语说:四川“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四川茶馆能引人注目,是由于它的“社会功能”。当初川人进茶馆,是为了打听消息,或把自己的新闻告诉别人,川茶馆的第一功能是:“摆龙门阵”。四川茶馆又是旧社会“袍哥门”谈公事的地方,“舵把子”关照过的朋友,每个茶馆都会关照。这是川茶馆的另一功能“民间会社联谊站”,还有一特殊功能叫“民间法庭”。四川不仅大中城市茶馆多,小的镇邑的茶馆也多。甚至乡间场上也占有重要地位。碰上赶长天,茶桌子一直要摆到街沿边。在茶馆里可以欣赏川剧、四川清音、说唱、木偶戏,又是民间文化活动场所。四川茶馆的最大特点是少些儒丫,但茶文化的社会功能却得到充分体现。
北京茶馆
北京茶馆种类繁多,就形成而言,分大茶馆、清茶馆、书茶馆、贰茶铺、野茶馆。老北京有很多书茶馆,在这种茶馆里,饮茶只是媒介,听评书是主要内容。书茶馆,开书以前卖清茶,也为过往行人提供偶饮一两杯歇息解渴的机会。开书后,饮茶便与听书结合,不再单独接待一般客人。着名的书茶馆布置讲究,藤椅藤桌的,有木椅木桌的,还有些在墙上挂字画,营造听书的气氛。天桥一带的书茶馆,主要是曲艺,如:梅花大鼓、京韵大鼓、北板大鼓、唐山大鼓、梨花大鼓等。北京还有许多清茶馆,饮茶主题较突出,一般是方主木椅,陈设雅洁简练。清茶馆皆用盖碗茶,春、夏、秋三季还在门外或内院搭凉棚,前棚坐散客,室内是常客,院内设雅座。到这种茶馆的多是老人。北京还有专供茶客下棋的“棋茶馆”。北京人爱好郊游,春天去“踏青”,夏季去观荷,秋季看红叶,冬天观西山雪景,于是在郊区又出现的“野茶馆”.北京大茶馆,茶具讲究,一律都用盖碗。一则卫生,二则保温。北京人讲礼仪,喝茶要不露口,碗盖打开首先用于拨茶,饮时则用于遮口。大茶馆以其附设服务项目而分,又有红炉馆、窝窝观、搬壶馆等类。
杭州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