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
发布时间:2024-09-07 点击:62
古人十分看重祭祀,并将其列入“国之大事”(《左传·成公十三年》)。祭祀就是按着一定的仪式,向神灵致敬,以恭敬的动作膜拜它,以动听的语言颂扬它,以丰厚的祭品供奉它。祭祀分郊外祭祀和室内祭祀。
郊外祭祀(野祀)
主要是古代皇家祭祀天地,《汉书·郊祀志》记载:“郊祀社稷,由来久矣。”《郊特牲》曰:“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大报天而主日。”周代是冬至祭天于南郊,夏至日祭地于北郊,到秦代秦始皇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实际上发展成为了天地合祭。到明嘉靖皇帝认为祭祀不合古制,在南郊建天坛专门祭天,北郊建地坛用来祭地,一直沿用到清末。但老百姓是不允许祭祀天地的。明代南京官员曾下令:“除岁,庶民毋得焚纸祭天,糜财犯礼。”(《客坐赘语》卷三)西周确立的周礼对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的伦理秩序和意识形态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尤以家庭伦理和祖先崇拜,影响至今,民间清明扫墓,中元烧纸发包都是一种郊外祭祀先祖的形式。
室内祭祀
古代主要指皇家宗庙祭祀,按周代礼制,士以上也可以设家庙祭祀祖祖先,秦汉时代,民间重视腊月与正月的家庭祖先祭祀。明清以后祭拜祖先成为新年仪式的重要节序,民众一般在家中的正房或厅堂的正中处设置神龛以供奉天地君亲师神位进行崇拜。20世纪50年代前,每家每户都设有一祭祀祖宗神位的祭祀神龛,神龛一般用木板做成箱式长方形,龛坐根据各家情况设计有所不同,在箱式长方体中,用红纸写上主要祭祀对象,“天”“地”“君”“亲”“师”之神位,左右两边分别用小字写上“本门宗祖”、“东厨司命”。因为人们相信天地之灵无处不在。龛坐上可以安放先祖牌位或近逝者长辈的牌位。20世纪50年代前,全国城乡在“除夕”进入全年首日子时(指晚11点—凌晨1点)时,鸣鞭炮开前门,谓之开财门,其意义是认为旧年回天汇报的诸神,这时又带着新的使命回到人间,为了迎接新神的到来,各家各户设香案于堂屋中,虔诚迎接祭祀。凌晨,各家又设香案,香案有时用神龛替代,有时用方桌摆在神龛前,香案上放置三牲酒肉和时鲜水果(一般用团年饭代替),点燃蜡烛和檀香,蜡烛源于先民对火(太阳)的崇拜,火光象征宗神之赫耀,光辉四射也显先民之坦荡和虔诚。焚香,据宋代吴曾所撰《能改斋漫录》考证:焚香始于汉代,依据是武帝时匈奴昆邪王降汉,所祭“金人”被置于长安甘泉宫,后人推断“金人”可能是早期的铜造佛像。在祭拜时烧香礼拜,而不用三牲酒肉。佛教也认为,香是菩萨的圣号,祭拜时人们取香三支(表示恭敬天、地、人神,又表示过去、现在、未来),在灯火中点燃,借助缭绕的香云,引导人的情感、思维,进入淡定、安然、寂静的氛围之中,带人进入天人合一的情态,促使人心与“神心”相融相合,相感相应。这时全家整衣聚会堂屋神龛前进行祭拜活动。先拜天地,后逐拜君、亲、师之神位。酒肉的香味四溢,随着紫烟冉冉上升,人们深信虔敬之情也会随之达于天庭,受到神灵的青睐,幸福随之降临家中。
家庭设置神案习俗由来已久,到20世纪50年代初,在破除迷信运动中,全国大部分家庭被拆除,再到60年代破四旧运动中,全国基本全部拆除。改革开放后,有部分城乡家庭,以简易形式恢复“天、地、君、亲、师”神位,部分工商企业供奉文财神赵公元帅和武财神关公神像,以求企业兴旺发达和得到神灵的保护。那么老百姓信奉祭拜天、地、君、亲、师神灵的精神支柱有怎样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呢?
祭祀天神
天神狭义地讲是指高而远大的天空,俗称苍天或天老爷。人格化后尊称天皇、玉皇大帝、天帝,佛教中的佛祖等。广义地讲应包括日神、月神、星神、雷、雨、风、云诸神,因为它们位于上天各司其职,无不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
古人看来,天神威力无比,它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山河大川,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甚至于人都是天神所生,是万物之父。数千年来,上至皇帝、下至平民,无不信天、敬天和拜天,以种种方式祭祀天神,以祈求福安和消除灾祸。
较早的祭天仪式要在专门修建的祭坛上进行,(《礼记·祭法》说“封土为坛”),即用土石砌成一个高于地面的祭坛。根据“天圆地方”的观念,古人祭天的祭坛要筑成圜丘形,现存最大的祭天坛是北京天坛。
所以至少在周代以前我国就形成了冬至“祭天”、夏至“祭地”的祭祀习俗。古代把筑坛祭天称之为“封”,把筑坛祭地称之为禅。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方士之术与祭天理论的合流,使“封禅”与政权紧密地结合起来,成为祭天的最高礼仪。祭天成为天子皇家所专擅。清代后期民间也渐渐产生了祭天之习,人们在春节焚香拜天,继尔祀祖。民间开始有了木版印制的天帝神像,不买天地神像的用红纸写上“天地之位”,贴在堂屋中朝前门的墙壁上。到唐代,道教空前发展,一度成为国教。道教宣称玉帝总管三界(天界、地界、水界或欲界、色界、无色界),玉皇大帝的名字流行开来。唐代文人墨客称天帝为玉皇、玉帝,在唐人的诗词中,“玉皇”、“玉帝”的名称大量出现。到了宋代,统治者更加鼓吹君权神授,宣扬赵家天子得到玉帝护佑,并载于正史。玉皇大帝经过唐宋两代的推崇,又经多本小说和戏曲的宣扬,成为家喻户晓的天上正神。所以民间也形成春节期间接送玉皇大帝的习俗。明刘侗在《帝京景物略》卷二载:“(十二月)二十五日,五更焚香楮,接玉帝,曰玉皇下查人间也。竟此日,无妇妪詈声。三十日,五更又焚香楮送迎,送玉皇上界矣,迎新灶君下界矣。”
民国以后,伴随着帝制的消逝,祭天以一种平实的面目出现于民间。人们利用最简单的祭祀仪式,表示对诸神的顶礼膜拜和崇敬。
祭祀地神
地神一般指土地神、阎王爷等。蔡邕在《独断》中提出:“凡士之所在,人皆赖之故祭之也。……社之所祭,乃邦国乡原之土神也。”因此古代土地神又称社神。《说文》说:“社,地主也。”《孝经·授神契》说:“社者,五土之总神。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以祀之,以报功也。”《释名·释地》说:“土,吐也,吐生万物也。”对于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手段的先民来说土地是人们生存的根基,是万物之母。人们俯瞰大地,与仰望苍天一样,产生出对大自然的神秘构想,敬畏之情使古人祭献大地,表达崇拜。
《周礼》中还有夏至日祭地于泽中方丘的记载。古代祭祀地神时要筑专门的祭坛,根据“天圆地方”的概念,祭坛要修建为四方形。天圆地方因圆盖方不能密合,所以方地四周修泽渠为四海。按照这种理念,祭地神在泽中筑方坛以像地,四周有水像四海,所以祭地之坛叫方丘或方泽。
现存最大的祭地之坛是北京地坛公园的方泽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该坛分上下两层,上层台方20.3米,高1.28米;下层台方34.84米,高1.28米。南边正中设“皇地祇”神位(坐南朝北)。四周设供祭祀的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四海(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四渎[东渎大淮(淮河)、南渎大江(长江)、西渎大河(黄河)、北渎大济(济水)]之神位。坛台下四周的泽渠宽1.9米,深2.7米。祭祀时,从神库东井亭用手摇辘轳提水,经地下石渠由兽头口中吐注泽渠,以象征“泽中方丘”之说。因此确切地说地神还应包括山神、水神、海神等诸神。在土地神人格化过程中,民间的土地神先后有了各自的姓氏和名讳。从宋代开始无论乡村城市皆设土地庙,都有供奉香火,多敬奉一些生前做善事或者被认为廉正的官吏作土地神。明清以后又多以历代名人作土地神。旧时的土地庙,一般供奉一男一女两个神像,男的为白发老叟,称土地公公,女的为其夫人,称土地婆婆。祭祀土地神的习俗,一般在立春、立秋的第五个戊日举行,分别称为春社、秋社。到后来民间祭祀演变成“庙会”,后来根据社会活动的发展,举行庙会的时间不再固定。民间如遇凶灾特别是小孩患疾大都到土地庙敬奉,祈求解脱或保护。拜神灵是古人对自然现象无法解释而受神权思想的影响而产生的崇拜现象。实际上是“神由人造,妖为人兴”的局势。祭拜神灵是以福禄寿康为目的的一种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佛教传入中国后,认为世界分为三个空间,即天间、人间和阴间,天间由玉帝和佛祖统治,人间由国王统治,而阴间由阎王统治。在祭祀地神活动中,阎君是人们所祭祀的神灵之一。阎王,又作阎罗、阎罗王等称谓,俗语说:“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你到五更!”因此对于地神阎王的敬畏,谁敢怠慢。
祭祀君神
君通常是指帝、皇及国家的统治者或管理者。《礼祭·祭法》中说:“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祭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世人以祭祀的形式表达对这些圣君明主的崇敬与怀念。传统的祭祀圣君活动都是国家或地方以公祭的形式举行,在家祭中把圣君列为天、地、君第三位,表达了人民群众希望国家强盛,环境安定,生活稳定的生存愿望。在中国的历史上,三皇五帝都是远古的圣君明主,关于他们流传着许多值得让后人借鉴、学习的传说。三皇五帝的说法不一,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三皇为黄帝、伏羲、炎帝;五帝为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第二种说法:三皇为燧人氏、神农、黄帝;五帝为颛顼、帝喾、尧、舜、禹。
祭祀文化创造之神伏羲
据说是伏羲画了八卦或六十四卦。八卦的用处首先是记事,其次可以占卜,再次可以表达思想。八卦标志着古代结绳记事、刻符号记事等文化行为达到了一个新阶段。据说是伏羲教会人类遵循嫁娶的礼节;发明了占卜,使人类有了决策咨询的工具;发明了烹饪,使人民懂得了熟食。他又设置了元旦这个节日,这表明从他开始,人类有了历法。他还发明了三十五弦的琴瑟。在汉代石画中,他总是手持着一把曲尺,这大概象征着他发明了百般工艺。相传河南淮阳是伏羲的故乡,这里的人祖庙(即伏羲庙)颇负盛名。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淮阳都要举行人祖庙会,祭祀这位“斯文鼻祖”。今天的甘肃天水,有一个古称叫成纪。当地到现在还有大规模的伏羲庙,把正月十六作为伏羲的生日,把农历的五月十三作为伏羲成仙的纪念日,所以,这两天在甘肃天水都有规模盛大的祭祀人文始祖伏羲的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