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广播电台《小镇风流》:羊楼茶香古街情
发布时间:2024-09-06 点击:126
楚天广播电台《小镇风流》:羊楼茶香古街情
阳春三月,桃红柳碧。当我一踏进鄂南山区那万亩茶园时,便感到一片盈盈的绿意和沁入心扉的清香扑鼻而来。抬眼望去,那漫山遍野的茶树,流绿滴翠,锦簇成行,千姿百态,雄伟可观。这里就是绿色的海洋,身在它特有的芬芳中,那湿润而清新的空气也仿佛是绿色的。俗话说:“茶园原无雨,青翠湿人衣。”的确,人在茶园里,连衣服、头发也似乎沾濡着丝丝袅袅绿色的茶云茶雾!这里就是素以:“得天独厚,自古天然宜茶”之称而驰名中外的赤壁市赵李桥镇的万亩大茶区。
湘鄂咽喉赵李桥镇享有湖北的南大门之称。它位于湖北的东南部,与湘、鄂、赣三省九县(市)交界,素有“一脚踏两省,鸡鸣闻三乡”之称,京广铁路、107国道穿镇而过,京珠公路旁镇而过。历来为三省九县(市)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赵李桥镇扼抱“六山三水一分田”的丘陵版图,国土面积107平方公里,城区面积4.7平方公里,人口3.02 万。这里物产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适宜,盛产老青茶,是著名的茶叶、楠竹之乡。没来之前就听说这里人杰地灵,闻名遐迩。镇内的“将军庙”为纪念唐代平安禄山叛乱名将雷万春将军而修建。将军寺与赤壁四十八泉之一的观音泉和赤壁著名景点陆水湖相毗邻,是鄂西南海内知名的一大古刹。
将军寺始建于唐代,为了纪念赵李桥先仁唐敕忠烈将军雷万春而建。传说唐朝年间,这里出了个大能人,名叫雷万春。他身长一丈二尺,力大无比,声如洪钟,站在山岗上吼一声,远近十里八里都听得真真切切。由于他生成一脸黑肉,熟人都叫他“黑大”。雷万春很小的时候,阿爹就不幸去世了,他随母改嫁到陈家。继父是个习武之人,便教了他一身过硬的好武艺,碗口大的树,他能够连根拔起,两头水牯打架,他能拉得开。雷万春为人正直,善的不欺,恶的不怕,路见不平,最喜欢拔刀相助。周围的老百姓,没有哪个不夸他。一天,他到琵琶溪捡柴,突然有人大呼:“救命啦!救命啦!”雷万春循声望去,只见一只“铜钱花”大老豹正在向一个割牛草的中年妇女扑去。雷万春见状,几步赶过去,大吼一声,一手抓住了老豹的前爪,照准老豹的脑门心狠命一柴刀,将老豹砍死了。事情传开后,四乡八里的老百姓都夸赞他,佩服他。
雷万春长到二十岁头上,衰老的继父取出二十两银子,对他说:“万春呀万春,你年岁不小了,该是为国出力的时候了。你的武艺不错,你投军去吧!”雷万春别了继父和母亲,只身来到睢阳城里,在张巡部里当了个小兵。后因武艺高强,打仗勇猛,张巡将他连连提升,没几年居然当上了将军。没多久,安禄山造反,发兵攻睢阳城。雷万春带兵奋力血战,不幸身中六支火箭,身子被烧得炭黑,人却至死不倒。死后,唐皇感其忠烈,钦封:荣禄都督大夫”。雷万春的遗体运回来后,家乡人们都很悲痛,人们含泪把他埋在野鸡铺对面一架树环水绕的小山包上,并在此修了“将军庙”,将他的雕像供在庙台上。雷万春是农历七月二十一日殉难的,每年的这一天,四乡八里的老百姓都来祭祀他,英名传流千古,香火鼎盛。
《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政通鉴》等史书均有记载。宋名臣文天祥曾撰写过万春公传。
最让人心醉的是赵李桥镇的万亩茶园,地处幕阜山脉中腹的大药姑山的西北部,是横跨湘、鄂、赣的大茶区。茶区山峦迭翠,峻岭连绵,山峰雄伟巍峨,山腰云雾缭绕,山间古树荫蔽,山坡绿茶遍地,山下终年流水潺潺,观音名泉清澈见底,水质甘甜。这里就是我省最大的商品茶基地之一。群山竞秀,茶园逶迤,芳馨馥香,绿波荡漾,象一方绿色的宝玉镶嵌在鄂南大地上。来到赵李桥镇,你能深切的感受到这里茶文化根基之深厚,历史之悠久。茶与礼有缘,礼与茶有故,古已有之。古人曰:“寒夜茶来客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在民间有“客来无茶,不成人家。。。。。。。。香茶留客坐”等之说。可见赵李桥人重茶好客已成习规。
走在赵李桥镇的街道上,一路都是赵李桥砖茶厂的指示牌。我径直进入了砖茶厂。整个茶厂弥漫着浓浓的茶香味,令人陶醉其中。赵李桥茶场的前身,是距厂四公里外的羊楼茶庄。历史上,羊楼洞的“洞茶”久负盛名。而“洞茶”的驰名,又以青砖茶而负盛誉。而今该厂生产的“川”字牌青砖茶、“牌坊”牌、“火车头”牌米砖茶(红砖茶)和“川”字牌加碘茯砖茶,是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宁夏等兄弟民族的生活必需品,除畅销国内市场外,青砖茶还出口俄罗斯、蒙古等国,米砖茶出口到俄罗斯、英、美、日、中东和巴基斯坦等国。
赵李桥茶场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走过了140多年的历程。蒙古作家安柯钦夫的力作《砖茶之路》就用了50分钟的时间向世人讲述了赵李桥茶场的悠久历史,以及与之不可分离的奶茶文化。然而在我心中赵李桥的文明与中国茶文化的结合是无法用语言和图像就能传承的。她的幽远、神秘只有当你身临其境,用你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在细微中去感应才能体会得到。
在赵李桥镇,你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寻觅到茶文化的烙印。赵李桥镇区的洋楼洞明清石街可以说就是中国制茶业发展的历史缩影。谈起这条街,整个镇上最熟悉的要数向正启老人,在他的带领下,我们一起乘人力三轮车向南2里路后,来到了这条古街。据他介绍,清道光年间山西、广东等地茶商进镇开设茶庄,洞茶广销内地、边疆。清末鸦片战争后,美、俄、日、德等国闻风而来占地建厂,还引入蒸汽机制茶,极盛时茶庄二百余家,人口近四万,有五条主街,百余家商旅店铺。这里是迄今湖北省内最长、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时石板古街。全部房子都是石柱木门,青砖青瓦,深宅大院,雕梁画栋。主街宽6米,长2000多米,伴有数条丁字小巷,古建筑面积0.7平方公里,街面全部以青石板铺设,通向镇外的青石板路面上可清晰看到一条寸余深的古代独轮人力的车行印迹,是当年临近省份乡镇送茶时碾压而成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年羊楼洞的兴盛景况。“洞茶”远销海外,成为“中国大茶市”。
( 0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