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毛坝乡茶产业提档升级 打造“宜红第一乡”

发布时间:2024-08-30 点击:188
地处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麓、248省道穿乡而过的利川市毛坝乡,上通巴蜀,下连湘粤。是驰名中外的坝漆之乡,更是湖北省十大茶叶名乡名镇。近年来,该乡党委、乡政府抢抓机遇,围绕建设全省最大红茶出口基地的目标,全力实施“茶叶兴乡”战略,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上狠下功夫,深入推进茶叶“双万元”试点工程、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工程、龙头企业培植工程、品牌打造工程,实现了全乡茶叶产业提档升级的目标。
“毛坝乡现有10万亩茶叶基地,产品远销欧美。下一步,我们要在‘湖北省茶叶十大名乡名镇’的基础上,组建宜红集团,争创‘中国名茶之乡’、‘中国优质宜红第一乡’。到‘十二五’末,预计茶叶年销售收入达5亿元,年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年税收5000万元人民币。”这是毛坝乡党委书记曾维权为“十二五”期间毛坝乡茶产业发展绘就的蓝图。
随着知名度的提升,毛坝茶叶产业该如何进一步提档升级?又将如何实施品牌建设?
两个定位 打造茶叶名乡
毛坝茶种植历史悠久。《利川县志》记载:产茶者,尤以毛坝、忠路者为良。毛坝种茶自西周始,明清发展渐盛,一度被列为皇家贡品。近30年来,该乡历届党委、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干,茶叶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种植规模化、管理标准化、产品品牌化、产销一条龙”的产业格局。
如今,毛坝已成功实现良种研发的新突破和基地建设的优质化。在良种研发方面,经过多年的试验和推广,成功选育了季节早、品质优、产量高、耐高寒的“毛坝早一”和地方稀有良种“冷后浑”、“黄金叶”等优良品种。
在基地建设上,毛坝乡则立足做好规模化大文章,按照州委书记肖旭明提出的建设茶叶“双万元”工程的要求,大力实施“茶叶兴乡”战略,致力于建设全省最大红茶出口基地。近三年来,该乡新发展优质茶叶基地2万亩,改造老茶园1.2万亩,建设“双万元”基地样板1030亩,创办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茶叶基地8.5万亩。
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在曾维权看来,毛坝茶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要取得更大更好的发展,必须要明确两个定位。
第一个定位是中国宜红第一乡。从面积规模上来说,毛坝茶叶基地面积是我州3大茶叶乡镇(另外两个是鹤峰走马镇和恩施芭蕉乡)中最大的。就全省范围内比较,能相提并论的则有宜昌镇春和五峰。
据悉,毛坝从1851年开始出口“宜红”,百余年的历史让毛坝红茶出口量由少到多,企业由弱到强,基地由小到大。仅2011年,利川市飞强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飞强茶业)就实现出口创汇420万美元,占据叾全省茶叶总出口额(1950万美元)的21.5%。
曾维权说,一个企业能够占据这样大的出口比例,说明就利川宜红这一单项产品而言,在以乡镇为计量单位的前提下,毛坝的确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宜红第一乡”。
第二个定位是争创中国名茶之乡。目前毛坝是中国茶叶十大名乡名镇之一,该乡党委政府希望能在此基础上上升一个档次。为此,他们于4月25日邀请了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茶叶学会秘书长江用文到毛坝来视察基地、指导企业,请他教授品牌建设知识,以期在争创中国名茶之乡工作中取得先机。
依托市场 加强品牌建设
在茶叶品牌建设上,曾维权认为,毛坝茶产业是滞后的。其主要原因在于茶业品牌整合力度、宣传促销手段滞后及企业自身成长速度缓慢。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让毛坝“宜红”品牌知名度得到巩固和提升?曾维权说,依托市场是最好的解决之道。
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龙头,毛坝乡党委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采取了系列措施。其具体体现为:首先是确定“生态立乡、茶叶兴乡、旅游强乡、交通活乡”的发展战略定位,明确地把茶叶兴乡作为该乡工作的重点。这样一来,毛坝茶产业就借助旅游和交通优势,得到了长足发展。
其次是大力建好茶叶基地。为此,毛坝乡掀起了“冬管革命”。在冬季进行茶园管理时,使用硫磺和石灰混合配比的石流合剂,达到“清园消毒”、减少病虫害的目的;掀起了“晒席运动”,变之前将茶叶直接晒到水泥地上为如今的统一席子晾晒,提高了清洁化水平;掀起了品种改良运动,逐步用地方优良品种替代传统老茶园,以提高亩产值,如毛坝独有的品种“毛坝早一”,其内含物丰富、糯性强,采摘时间较长,深受当地农民青睐。
除了这些基础性工作,毛坝乡还采取了更为得力的措施——组建宜红集团,打造利川对外开放第一名片。据飞强茶业总经理卓万凯介绍,宜红集团的组建将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内设基地管理公司,对基地和新茶园进行建设管理,加快品种改良,控制农残。二是组建茶叶生产力促进中心,对茶叶品种改良进行研究,负责品比源、母本源建设,对茶叶下游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如用星斗山的水加工红茶、绿茶,延伸产业链条;在高山、二高山等适宜地区栽种油茶树,并加强科研院所与相关企业的交流合作,提高产品研发能力。三是组建红茶专业营销公司,在巩固、扩大国际市场的基础上,走以出口为导向,高端做品牌、中端做效益,低端做规模的发展之路,着力名优红茶的系列开发,不断扩大国内市场,如在恩施建宜红茶标准店、在武汉建宜红茶形象店等。
在曾维权看来,在品牌建设上,文化的渗透和深入有着不可小觑的力量。品牌建设的文化内涵也一直是毛坝乡党委政府重视的一个方面。
该乡每年会选送一批机关干部到外地培训,以拿到中级茶艺师、高级评茶员、中级制茶员等证书,更好为当地产茶叶服务。
早在2010年,利川市就在毛坝乡举办了第一届采茶节。这一活动让毛坝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如今,毛坝乡又借拍摄《大水井》的良机,全方位植入宜红广告。同时,毛坝乡还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一方面该乡不断外出参加武汉、重庆等茶博会,增长见识,带动客源。另一方面,请进福建高级制茶师、欧盟客商到基地和企业进行现场指导,现场落实出口订单。实现了扩大销量和提升知名度双赢的目的。
抓住重点 谋求产业转型升级
确定了品牌建设的方向,毛坝乡的茶叶发展之路就更为明晰了。下一步到底该怎么走,才能让茶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重中之重是以品种改良为基础,建好基地;以农残控制为抓手,提升品质;以市场营销为重点,做强企业;以转型升级为方向,做强产业。让品种、品质、品味、品牌成为‘宜红’的四个关键词。”曾维权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在他看来,毛坝乡应首先在品种改良上下功夫。茶叶产品的根本是基地、是品质。品质则源于品种改良。
说到品种,就不得不提“冷后浑”。“冷后浑”是极品红茶的一种现象,茶冷后呈浑浊现象,这说明茶的内含物丰富,氨基酸、儿茶素、茶氨酸、茶多酚超过了同类产品。毛坝乡的生态环境又特别适合发展这一稀有优质的茶叶品种。
为此,2003年,毛坝乡党委政府邀请州内著名茶叶专业黎志炎担任该乡茶叶顾问,连续8年对这一品种做生物化学样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其内质比金骏眉、大红袍要高0.1%。这决定了“冷后浑”鲜叶收购价高达300元/斤的市场地位。 另一个重点则是加强对企业的扶持力度。曾维权说,立足做好企业培植大文章,围绕“扶持企业就是扶持产业”的建设思路,该乡党委政府将全力推进有潜力的企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传统加工工艺向现代先进工艺转变,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品转化增值。同时,毛坝乡也将不断完善“企业(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机制,还将大力扶持以飞强茶业为首的茶企组建宜红集团,实现毛坝茶叶品牌大整合和大发展的愿景。 进一步挖掘茶文化、提升茶魅力,则是毛坝乡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文化支撑所在。
毛坝乡夹壁村凸显茶文化的特色民居建设,即是典型。记者在这个年人均茶叶收入5000多元的村子看到,栋栋特色民居拔地而起。每栋楼的窗花上,都张贴了一个写法不一的“茶”字,当地村民解释说这是“百茶图”写法。另外,该乡党委政府还邀请利川市诗词楹联学会工作人员,根据每家每户的家庭情况,挨家挨户撰写对联。“回龙寺下稻花香万里,张家庙前茶叶富千家”、“除草田间昂头观日出,采茶园里提娄望郎归,手工路上归月带风回”等琅琅上口的对联,让人甚是难忘。
曾维权说,未来毛坝乡将更好地利用当地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民俗文化,将茶文化与新农村建设、旅游资源开发有机结合,以五二村、夹壁村及“248”省道沿线为示范,全力打造茶文化走廊,展示茶乡魅力。 我们有理由坚信,全心全意思茶产业发展、谋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毛坝,定能让茶香飘万里、百姓笑开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