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皮纸与普洱茶不得不说的中国茶故事

发布时间:2024-08-30 点击:57
上世纪40年代初,佛海茶厂(勐海茶厂的前身)建成,选用了曼召村手工生产的构皮纸作为普洱茶包装纸。此后,越来越多的茶商仿效这一做法。构皮纸和普洱茶,就像糯米纸和奶糖,谁也离不开谁了。然而,普洱茶产业对构皮纸产业的带动作用,在最近十来年才显现出来。
2003年以前,普洱茶销量较小,对绵纸的需求不大,那时候曼召村只有两三家人从事传统手工纸生产。2003年以后,普洱茶销量呈爆发式增长,对绵纸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曼召村人看到商机后,纷纷加入手工生产构皮纸的古老行业。一些人还专门到泰国去学习。他们发现,泰国人生产手工纸的方法,和曼召村祖辈传下来的方法差不多。
近10年来,普洱茶之乡——勐海的茶叶深加工企业不断增加。当地政府统计,2010年,勐海注册的茶叶精制企业达到118家, 生产以普洱茶为主的精制茶2.2万吨,实现茶叶总产值13.1亿元。其中勐海茶厂生产成品茶6000吨,实现产值5.6亿元。
勐海,成为了中国普洱茶第一大县。巨大的普洱茶市场,大大带动了傣族传统手工造纸的发展。现在,曼召村有150多户人家在从事传统手工造纸。2011年底,曼召村成立了“傣族手工造纸合作社”,准备将傣族手工造纸做成大产业。效果立竿见影,半年过去,绵纸销量增长50%,价格稳步上升。
虽然在普洱茶的整体包装中,构皮纸只是那个不被留意的部分,但最近几年,构皮纸的产值达到了两三百万,让越来越多的曼召村民走上了致富路。据悉,曼召村的构皮纸,90%以上都被买去包装普洱茶了。
今天,勐海茶厂的普洱茶制作工艺和傣族传统手工造纸技术,都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洱茶和傣族传统手工造纸,成了一对相依相伴、互相成就、兴衰与共的“兄弟”。
“造纸只是村民收入来源的一部分,村民还有其他的经济收入,如水稻、甘蔗和茶叶,还有人打瓦卖。打瓦也是曼召村的传统手工业,但最近几年有点不景气。”岩光坎说,傣族人一般居住在坝区,土地肥沃,“种什么都丰收”,很多人生活十分富足。有一群来自滇东北的人常年住在曼召村,给当地人打工,月收入2000多元。
据统计,曼召村180多户人家中,已有153家建起了傣式别墅。傣族给他们居住的房屋分代,认为竹楼是第一代,别墅是第五代。行走在曼召村里,能感受到一种怡然自得、安宁祥和的氛围。
数百万张“嘎拉沙”出自女子之手
成立“傣族传统手工造纸合作社”以后,纸的销量更大,价格也更高了。
玉康从模具上撕下已干的“嘎拉沙”,整齐地叠放在一起,动作十分熟练。凳子上,构皮纸已经叠到一尺多高,摸上去很绵软。她的母亲玉嫩达不断地在水池里捞起纸浆,再抬到外面晾晒。
“这个纸只怕做不出来,不怕卖不出去。”玉康说,她们做的构皮纸是45×90cm的规格,一张能卖6毛钱。她和母亲一起做,一天能做1000张。平时都是母亲一个人做,能做500张。“很多人家都是两三个人一起做,一天能做1000多张。”去年,玉康家卖了2万多张绵纸,收入1万多元。
玉康说,构皮纸主要是村里的女人在做。这是个累人的活,每天需要不停地运动,并重复相同的动作。
“以前老米涛(傣语:母亲)做纸,把树皮捣烂后,用手压,一张一张地压,很慢,很麻烦。后来改用模具,做纸的速度提高了很多。”玉康说,做纸的时候,把树皮捣烂弄碎,放进水池中,搅拌均匀,再用模具捞,会有浅浅的一层树皮纤维粘附在模具上,然后拿到外面晾晒。晒得半干的时候,用表面平滑的工具平整一下纸面,成纸出来后,表面就会光滑一些。模具大小决定了纸的大小。
45×90cm规格的绵纸,都是用来包装普洱茶的。一张绵纸裁成两半,可以包装两个375克的茶饼。其他还有多种不同的规格,主要用来写字绘画,最大的是2×5米的,一张能卖到100元。现在还开发出了构皮纸手提袋,韧性是牛皮纸韧性的好几倍。
玉嫩达算了一笔账:80公斤干树皮,能做出2700张纸。干树皮6.5元一公斤,80公斤就是520元。一张构皮纸6毛钱,2700张构皮纸能卖到1600多元,不计人工成本的话,能赚1000元左右。80公斤干树皮能用10天左右。也就是说,玉嫩达一家仅是手工造纸这一块,一个月毛收入就有2000多元。这对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来说,已经不错了。
因为树皮原料紧张,需要从老挝买。玉嫩达家担心树皮涨价,今年上半年一次性买进了3000公斤。平时会有人专门从老挝拉树皮来村子里卖,也会有老板来村里收购绵纸。构皮纸供不应求,村民不担心销路。而且成立“傣族传统手工造纸合作社”以后,纸的销量更大,价格也更高了。
合作社理事长岩坎说,以前村民都是把构皮纸做好摆在家里,等老板来收,卖不起价。合作社成立后,主动去外面做了一些宣传推广工作,集中统一对外卖纸。今年来销量增加了50%左右,每张构皮纸价格上涨了五六分钱。“有老板告诉我们,以前就想用这个纸了,但不知道在哪里卖。说明我们的宣传做得还不够。”
去年,曼召村总共卖了600万张构皮纸,收入300多万元,纯利润在200万元左右。“利润还是比较大的。在农村来说,没有算工时费。自己做出来的,赚多少就是多少了。”
因造纸而知名的“省级文明村”
曼召村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成为云南省文化惠民的典范。
岩坎介绍,傣族最早的书写纸是棕榈树叶加工而成的,书写不是很方便。大概在800多年前,傣族开始用构树皮造纸,造出的纸就叫“嘎拉沙”。这种造纸术是国内目前最原始的造纸术之一,与东汉时期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十分相似。
造纸所用的构树,是一种速生树种,头年砍伐,次年就会长起来,又可以砍。构树树皮纤维较多,树皮撕下来后一条一条的,是天生的造纸的优质原料。这种树分布较广,繁殖较快,西双版纳一带很常见。曼召村里就生长着多棵构树,它的树干不大,树冠高10多米,除了树皮能造纸,树叶、果实、树根等还有药用价值。
“傣族发明这个纸,主要是为了抄写经文。以前西双版纳的佛寺都要到曼召村买构皮纸,原来只做经书用纸,产量不大。这些年普洱茶市场扩大了,带动了构皮纸发展。现在,周边的佛寺写经书很少用构皮纸了,因为不好复印。但构皮纸在普洱茶领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岩坎说,很多佛寺里,都保存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构皮纸抄写的经书,“保留一百多年没有问题”。
“我知道,在临沧、德宏的一些地方也有手工造纸,丽江还有东巴纸,但我们生产的构皮纸产量和销量都是最大的,而且与市场结合得最好。”岩坎说,曼召村生产的构皮纸,远销至上海、广东、香港等地,甚至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外市场。常有专家、学者、客商来曼召村参观考察。
销量大,必然带来原料问题。岩坎说,曼召村的手工造纸每年要消耗构树皮200多吨,其中2/3从老挝进口。“如果不解决原材料供应,发展是个大问题。”
据了解,地方政府对傣族传统手工造纸十分重视,采取了一些抢救和保护性措施,并进行资金扶持。从去年开始,勐海县林业局帮助曼召村育苗,陆续在曼召村栽种了300多亩构树。明年年初,这些构树就可以砍树剥皮了。虽然仍然满足不了需求,但能缓解原料紧张,减少对国外原料的依赖。
“省文化厅厅长黄峻来曼召村好几次了。”勐海县委宣传部的黄志军说,去年10月份,省文化厅黄峻厅长带领16个州市的文体广电局局长到曼召村视察文化惠民示范村工作,对曼召村在“文化富民”、“文化育民”、“文化乐民”方面发挥的作用给予肯定。而曼召村之前已经被评为“云南省文化惠民示范村”。黄峻建议,勐海县要充分挖掘傣族传统手工造纸的文化资源,收集整理造纸工艺及开发系列产品,以文化惠民示范村创建活动为载体,把文化建设与服务“三农”结合起来。
“现在全村有17支业余文艺队,有近400人参加,年龄从12岁到50岁不等。节目都是自编自演,演出服装也是自己制作。文艺节目丰富多彩,每支文艺队每两个月更换一次节目,常看常新。文艺队经常在传统节日时和庆典活动上开展演出活动,参加县上和州上组织的活动,还被邀请到普洱、大理等地演出。“傣族原本就是一个喜欢唱歌跳舞的民族,性情乐观。现在大家收入增加了、生活幸福了,更要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村支书岩光坎说。
每天晚上,在曼召村里,总能看到练歌练舞的人群。现在,曼召村已经是“省级文明村”,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成为云南省文化惠民的典范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