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袍茶知识:大红袍的生产性方式保护
发布时间:2024-08-16 点击:53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在漫长的文明创造过程中,我们的前人创造了辉煌的传统手工技艺,并形成了一系列规范化、定型化、经典化的技艺和形态样式,它们代表着整个民族的文明历史和各民族人民在不同领域所达到的历史高度。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传统手工技艺原先适应社会文化生活需要的针对性已经远离了今天的现实,以至于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不再具有相应的竞争力,所以需要对它们加以保护。
我们知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是对技艺体系和核心技艺的保护,维护其完整和纯粹,减少现代工业技术的渗透,而在生产实践中产生的手工技艺,其生命力依附于实际的操作,是不能脱离现实生活的,一旦脱离现实,它就沦为呆板的表演和干枯的标本,毫无意义。所以,我们提出了“生产性方式保护”,也就是采取生产性方式对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以保护和扶持,将其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经济资源,修复自身传承的内在活力。
武夷岩茶是中国茶叶大观园中的一支奇葩,历史十分悠久。作为一个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事物,它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许许多多文化的衍生物,比如众多古老的传说、古老的茶俗、花样繁多的特色茶、历朝历代歌咏武夷茶的诗文等。正因为如此,今天的武夷岩茶才显得与众不同、异彩纷呈,而武夷岩茶文化同时也成为了武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夷岩茶曾有过辉煌的过去,但也面临着许多挑战。我们知道只有在真实的劳动实践中,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才能真正保护和延续传统手工技艺。
然而,如何既保持传统手工技艺的“传统”,又不失去它的技术和人文内涵?这应该不独是武夷岩茶,也是其它传统工艺技能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吧。
所以有了“生产性方式保护”,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屈盛瑞解释说:“所谓生产性方式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某些项目,比如说对传统手工技艺,可以作为产业支持它们发展,保护工作要通过保护它们的生产,完善它的产品,刺激它的需求才能保护它的技艺,继承它的传统。”也就是说,保护传统技艺,不仅是要搭一个戏台,更重要的是要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
依据本人对武夷岩茶的理解和认识,谈几点粗浅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