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茶俗千人品尝

发布时间:2024-08-09 点击:58
云南:民族茶俗 千人品尝
傣族姑娘在为游人表演傣族传统茶艺
傣族年轻一代在展现傣族竹筒香茶制造工艺
近日,云南省普洱茶产地之一的勐海县举行为期3天的勐海茶王节,以此倡议维护古茶树资源,弘扬普洱茶文化。节日期间,在县城云茶源广场举行的群众免费品饮千年民族茶俗活动及当地少数民族茶艺表演,吸引了大批中外宾客。(陈海宁)
拉祜族茶艺师在烧制传统“罐罐茶”
各地游客在品饮香茶
品尝、展销茶品活动现场
中国各地茶风茶俗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全省人口4000多万,在全国56个民族的大家庭中,云南是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有汉、彝、白、哈尼、壮、傣、苗、傈僳、回、拉hù、佤、纳西、瑶、藏、景颇、布朗、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诺、水、蒙古、布依、独龙、满等26个民族,其中白、傣、哈尼、傈僳、佤、拉hù、纳西、景颇、布朗、阿昌、怒、德昂、基诺、独龙等14个民族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都居住在云南,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3,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1/7,边境的少数民族约占边境总人口的2/3,云南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他们在开发祖国西南边疆,共同促进云南的社会进步和昌盛,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经济文化方面,都有可贵的奉献。他们也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民族,至今居住在云南的少数民族,都保存有各自独具特征饮茶方式。置身于这么一个环境中的云南茶文化中心,吸收了蕴藏丰富民族茶文化之精华,并持续积极与外界交流,构成了展示云南民族茶文化的独具风韵。
白族三道茶。聚居在苍山之麓,洱海之滨的白族,对饮茶非常讲究,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饮茶方式,自饮茶多为雷响茶,婚礼中为两道茶,款待宾客普通用三道茶。普通是第一道苦茶,第二道为糖茶,第三道为回味茶。
苗族的菜包茶。居住在东北乌蒙山上的苗族,有种独特的饮茶方式,当地人称“菜包茶”。这种茶水,非常独特,饮后既能解除渴,还能解除疲劳。
德昂族、景颇族的腌茶。南德宏州的德昂族,至今仍保存着以茶当菜的原始方式。 腌茶普通在雨季,鲜叶采下后立刻放入灰泥缸内,压满为止,然后用很重的盖子压紧。数月后将茶取出,与其它香料相拌后食用。 也有用陶缸腌茶的,采回的鲜嫩茶叶洗净,加上辣椒,盐巴拌和后,放入陶缸内压紧盖严,寄存几个月后,即成为腌茶,取出当菜食用,也有用作零食嚼用。 居住在德宏州的景颇族还保存着食用“竹筒腌茶”的习惯,这也是一种颇为陈旧的食茶方式,将鲜叶用锅煮或蒸,使茶叶变软后再放在竹帘上搓揉,然后装入大竹筒里,并用木棒压紧,筒口用竹叶堵塞,将竹筒倒置,滤出筒内茶叶水份,两天后用灰泥封住筒口,经二三个月后,筒内茶叶发黄,剖开竹筒,取出茶叶晾干后装入罐中,加香油浸腌,可以直接当菜食用,也可以加蒜或其它配料炒食。
基诺族的凉拌茶。居住在西双版纳景洪县基诺山的基诺族,有8000多人(基诺族共有1.2万人)他们从古至今仍保存着用鲜嫩茶叶制造的凉拌茶当菜食用,是极为稀有的吃茶法。将刚采收来的鲜嫩茶叶揉软搓细,放在大碗中加上清泉水,随即投入黄果叶、酸笋、酸蚂蚁、白生、大蒜、辣椒、盐巴等配料拌匀,便成为基诺族喜欢的“拉拨批皮”,即凉拌茶。
布朗族的酸茶。居住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布朗族有5.8万人,次要聚居在布朗山,以西定、巴达等山区。布朗族是“濮人”的后嗣,是云南最早种茶的民族之一。他们保存食酸茶的习惯,普通在五六月份,将采回的鲜叶煮熟,放在阴暗处十余日让它发霉,然后放入竹筒内再埋入土中,经月余即可取出食用。酸茶是放在口中嚼细咽下,它可以帮忙消化和解渴,这是供自己食用或相互馈赠的礼物。
哈尼族的煎茶。普洱茶对人体的保健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清代赵学敏《本草纲木拾遗》云南:“普洱茶幽香独绝,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居住在勐海县南糯山的哈尼族至今仍有将普洱茶加重煎服,用以医治细菌性痢疾的习惯。
彝族的隔年陈茶。今彝族支系的族,倮族等少数民族,旧时通称蒲满人。蒲满人是最先发现和利用茶的祖先,每到茶叶大发季节,祖先们常到大森林中采摘野生茶作为祭神和祭祖的贡茶,并有经过发汗的隔年茶能治病的传说。
纳西族的龙虎斗。居住在玉龙雪山下的纳西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也是一个喜欢饮茶的民族。龙虎斗,纳西语“阿吉勒烤”,是一种富有神奇颜色的饮茶方式。首先将茶放在小土陶罐中烘烤,待茶焦黄后注入开水煎煮,象熬中药一样,将茶汁熬成浓浓的;在茶杯内盛上小半杯白酒,然后将熬煮好的茶汁冲进盛酒的茶杯内,突然间,杯内发出悦耳的响声。纳西族把这种响声看作的吉祥的意味。响声越大,在场的人越愉快,响声过后茶香四溢。有的人还要在茶水里加上一个辣椒,这是纳西族用来治感冒的良方,喝一杯龙虎斗后,周身出汗,睡一觉后就感到头不昏,浑身不力,感冒也治好了。
拉hù族的烧茶、烤茶。拉hù族习惯饮用的烧茶做法是将一芽五六叶的新梢采下后直接在明火上烘烤至焦黄,再放入茶罐中煮饮。 烤茶,拉hù语叫“腊扎夺”,是一种陈旧而普遍的饮茶方法。先将小土陶罐放在火塘上烤热后,放入茶叶进行抖烤,待茶色焦黄时,即冲入开水煮。如茶汁过浓,可参加开水在锅中煮半熟后,将茶叶取出置于竹筒内寄存,饮用时,取出少许放在开水中煮片刻即饮用。这种茶水略有苦涩酸味,有解渴开胃的功能。
佤族的烧茶和擂茶。居住在云南省沧源、西盟、澜沧的佤族,饮用的是独具一格的烧茶,烧茶佤族语“枉腊”,是一种与烤茶类似,而又独具一格的饮茶方法。首先用壶将泉水煮沸,另用一块薄铁板盛上茶叶放在火塘上烧烤,致茶色焦黄闻到茶香味后,将茶倒入开水壶内煮。这种茶水苦中有甜,焦中有香,正是东汉华陀《食论》中写的苦茶久食益思意的感觉。这种饮茶方法流传已久,如今佤族中仍保存这种饮茶习惯。 擂茶也是佤族的一种陈旧的饮茶方法。唐樊绰《蛮书》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南宋李石《续博物志》卷七也说:“茶出银生城,即南诏所设‘开南银生节度’区域,在今景东、景谷以南之地,产茶的银生城界诸山,采无时,杂椒盐烹而饮之。”这些记载实际上就是佤族饮用的擂茶。
怒族的盐巴茶。盐巴茶是怒江一带怒族的一种较为普遍的饮茶方法。先将小陶罐放在火炭上烤烫,取一把青毛茶或掰一块饼茶放入罐烤香,再将事先煨涨的开水参加罐中,至沸腾翻腾3-5分钟后,去掉浮沫,将盐巴块放在瓦罐中涮几下,并持罐摇动,使茶水环转三五圈,再将茶汁倒入茶盅、茶盅中再加适度的开水稀释,这种茶汁呈橙黄色,这样边煨边饮,不断到小陶罐中茶味消逝为止。剩下的茶叶渣用来喂马、牛,以增进牲口食欲。由于地处高寒山区,蔬菜缺少,就常以喝茶代蔬菜。如今,怒族家里每人有一土陶罐。“苞谷粑粑盐巴茶,老婆孩子一火塘”,形象地描述了怒族人围坐在火塘边,边吃谷粑边饮茶的生活情形。茶叶已成为怒族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每日必饮三次茶。“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打”已成为怒族的饮茶谚语。
傈僳族的油盐茶。油盐茶,傈僳语“华欧腊渣渣”,是一种陈旧而普遍的饮茶方法。先用小土陶罐将茶烤至焦黄,参加开水,然后放入食用油相加,再加开水煮沸3-5分钟。这种茶汁既能解除渴,又能充饥,别有风味。
藏族的酥油茶。居住在滇西北地区的藏族同胞,喜欢喝酥油茶,且成为生活必需品,这里流传着“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其做法先用大土陶罐或锅将泉水煮涨,再把饼茶放在小土罐内烤至焦黄后参加酥油和炒熟舂碎的核桃仁、及盐、鸡蛋等,便用力用木棒上下抽打,使酥油与茶汁和配料混合成浆状,倒入碗中即可饮用。
爱伲人的土锅茶。居住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爱伲人喜欢饮用土锅茶,先用大土锅将山泉水烧开后放进南糯山上特制的南糯白毫,约煮5-6分钟后将茶水舀入竹制的茶盅内饮用。这种茶水幽香可,回味无量。
撒尼人的铜壶茶。居住在阿诗玛的故里路南县的撒尼人,喜欢饮用铜壶茶,即将泉水注入紫铜壶内烧开,参加茶煮后饮用。
回族的罐罐茶。居住曲靖、寻甸、马龙等县回族同胞喜欢饮用罐罐茶。这种茶茶汁非常浓郁,像烈酒一样,有时还会醉人。
景颇族的鲜竹筒茶。居住在孔雀之乡德宏州三台山竹林中的景颇族,饮用“鲜竹筒茶”,先将山泉水装入一根碗口粗的鲜竹筒内放在火塘的三脚架上烧开,再将茶投入竹筒内煮,然后饮用。
傣族的竹筒茶。居住在澜沧江畔,孔雀之乡,凤尾竹下,竹楼之上的傣族,喜欢饮用竹筒茶,这种竹筒茶,即有竹子的青香,又有茶叶的芬芳,十分可口。
布朗族和阿昌族的青竹茶。居住在勐海县巴达乡茶树王所在地的布朗族和被称为孔雀之乡的德宏州阿昌族,喜欢饮用青竹茶,这种青竹茶、山泉水、鲜竹青香与茶香味融为一体,味道非常浓郁。
德昂族的砂罐茶。居住在德宏州三台山密林中的德昂族,喜欢饮用砂罐 茶,德昂族语“点压雨”,先用大铜壶烧开山泉水后,用小砂罐,将茶烤至焦香,取铜壶冲入开水进行煮茶。这种茶水味道非常浓郁,能及时解除渴和消弭疲劳。
昆明九道茶:昆明九道茶也称迎客茶,是云南城镇书香门第佳宾的一种饮茶方式。第一道为择茶,就是将预备的各种名茶让客人选用。第二道为温杯(净具),以开水冲洗紫砂茶壶、茶杯等,以达到清洁消毒的目的。第三道为投茶,将客人选好的茶适度投入紫砂壶内。第四道为冲泡,就是将初沸的开水冲入壶中,如条件允许,用初沸的泉水冲泡味道更佳,普通开水冲到壶的2/3处为宜。第五道温茶,将茶壶加盖五分钟 ,使水浸出物充分溶于水中。第六道匀茶,即再次向壶内冲入开水,使茶水浓淡适宜。第七道斟茶,将壶中茶水从左至右分两倒入杯中。第八道敬茶,由小辈双手敬上,按长幼有序依次敬茶。第九道为喝茶,九道茶普通是先闻茶香以舒脑提高精神享用,再将茶水冉冉喝入口中细细品尝,享用饮茶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