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开蒙山千年茶文明
发布时间:2024-08-08 点击:60
西汉仙茶植圣山
三月,烟雨毛毛的蒙顶山茶树已宣布第一批新芽,一般大家称之为“明前茶”的就在这个时分开端采制。
据古代《全国大蒙山》碑记:两千年前的西汉时期,吴理真就在蒙顶山种下了七株茶树,创始了国际上人工培养茶叶的先河。
沿着蒙顶山有青苔的石阶而上,穿过石牌坊,绕过麒麟石屏风,湿漉漉山崖边有“甘露”、“古蒙泉”等文物古迹。“甘露”意取:西汉甘露三年(公元53年)吴理真在蒙顶山培养野生茶树的记载。西汉“甘露”年便成为国际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人工植茶时代。“古蒙泉”,相传为吴理真种茶汲水处,又叫“龙井”,此井有盖,雨不盈,旱不涸,并侧立有“古蒙泉”和“蒙泉”两碑。
古人还传说,吴理真种的茶“二千年不枯不长,其茶叶脉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其上,凝聚不散,谓曰仙茶”。吴理真种下的七株茶树被称为“仙茶”。虽然这是个传奇故事,但在绿茶之饮成为安康潮流的今日,会由于茶之有“仙”而倍感茶之灵气。 再现“皇茶采制大典”
蒙顶山上最具文物价值的,大概要算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正式命名的“皇茶园”遗址。山间的晨雾,幻化成毛毛细雨,滋润着陈旧的青石栏和“皇茶园”石碑,石栏内的茶树更显生气勃勃,这12平方米的茶园就是仙茶之地,并成为特制贡茶之茶园。
蒙顶贡茶从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到清,一千多年里,岁岁入宫,年年进贡,以供皇室“清明会”祭天祀祖之用。清代,蒙顶五峰被辟为禁地,吴理真的七株茶树被石栏围起,辟为“皇茶园”,留存至今。
唐代《元和君县志》载:“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这蜀中之最。”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着蒙山进贡的“万春银叶”和“玉叶长春”两种名茶。
清代名山知县赵懿撰《名山县志·蒙顶茶说》,记载了贡茶采摘、制作的顺序和规则。为再现当年盛况,传承悠长的茶文明,名山县3月27日举行了一场“皇茶采制大典”。
3月27日10时,身着赤色长袍的祭礼官一声大吼:“皇茶园开园!”6名身穿黄色僧袍的茶僧慢慢地走进“皇茶园”,焚香、祭天、诵经后,在铜盆里沐手,随后开端采茶。僧大家只采“一芽一叶”。采摘结束,采茶僧将鲜叶放入银盘,交给送茶僧,然后由专人护送到智矩寺制茶。
记者随送茶僧来到半山腰的智矩寺。相传该寺为吴理真所建,从唐代到清朝每年贡茶都在此寺炒制,许多年前已改为蒙山茶场的制茶车间,但古寺的面貌尚存,如今康复为“皇茶开制大典”典礼贡茶制作场所。
午12时整,只见僧大家在寺内院中焚香祭拜吴理真后,一名身穿袈裟的制茶僧将“皇茶园”的鲜叶高举过头,让茶祖过目,随即由12名茶僧护送到周围的制茶馆。
制茶坊内,护茶僧们诵经,制茶僧在一口铁锅前,不停地伸手试温度,然后将一块黄巾包着的鲜叶倒入铁锅中,用手将鲜叶抖散、翻转,约两分钟后,用一把棕叶扫帚将茶叶扫入纸中包好。“再加焚烧!”茶僧猛地将袈裟袖子掀起,以显露的手臂感触温度。待铁锅冒着青烟,制茶僧将纸中茶叶倒入锅中,左右两手灵活翻转,1分钟后,将其倒入铺着白布的竹篓,制茶结束。
新茶分在两个精美的小瓶内,由名山县县长封装加印。将交给送茶使者送到陕西,在黄帝陵用来祭祀轩辕皇帝,并在法门寺祭拜佛祖释迦牟尼。
名山县县长通知记者,自古以来,从“皇茶园”开园盛典上采摘的仙茶,皇帝都是不能享受的,只能用来祭天祭神。
禅茶合一的文明踪影
蒙顶山最早的记载见于《尚书·禹贡》“蔡蒙旅平,和夷底绩”,言禹王于蔡山、蒙顶山一带治水成功,爬山庆功。《汉书·地舆志》有“禹贡蒙山”之说。蒙顶山自古就是一座名山。而这座名山又自古“禅茶为一体”,其古刹名寺保留到今。
这里最早的寺庙为山顶天盖寺,寺内供奉着甘露大师神像。据记载西汉时吴理真在此结庐培养仙茶。宋淳熙年间重建。明洪武及万历时屡经补修。因茶祖在此,名人题刊颇多。
智矩寺也是汉吴理真始创,宋淳熙年间重修,明万历时修补。自唐到清,该寺为制作贡茶场所。其遗址后为蒙山茶场制茶车间。
半山的永兴古寺始建于明代。此寺最为幽古,中有石楼,可远眺。当前老墙残瓦危如累卵。所幸的是,记者看到名山县正在抢救这些寺庙。
最能体现禅茶合一精力的是源于宋代的蒙顶山派茶技“龙行十八式”。相传“龙行十八式”是北宋高僧禅惠大师在蒙顶山修行时所创,作为和尚修行的一门功课。3月27日,记者在智矩寺领会了“龙行十八式”茶技风貌。只见两位小掺茶师手持嘴长1米多的铜壶,翻转腾挪,提壶把盏,精确将水写入杯盏之中。“龙行十八式”将茶道、功夫、舞蹈、禅学、易理融为一体,一招一式无不仿照龙的举措,充溢玄机妙理。其精深的技艺和奇特功夫为中国茶文明一绝,作为中国茶道“活化石”,也引来了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等电视台做专题报道。
蒙顶山作为茶之圣山,自古多名人游历,并留下白居易、欧阳修、陆游等历代文人墨迹。“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这些佳句在民间广为流传,可以说是茶以文传,文以茶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