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雅源-五代十国对盛唐茶文化的承上启下

发布时间:2024-07-26 点击:54
后梁灭唐,开始了中国又一个分裂动乱的时期。五代大都是短命王朝,武人得势,大多不讲文治。但因直接承盛唐风气,许多文化活动不可能因而终止。茶文化也如此。尤其在南方,吴蜀、江浙物产丰富,战事较北方也少得多,文人品茶论茗之事并未断绝。这一时期,许多文人组织饮茶团体、进行茶艺著作便是一个证明。
五代人和凝,就是一个鼎力推行茗饮的著名茶人。和凝为梁贞明二年(916年)进士,又于后唐历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知贡举,后晋时为中书侍郎、同门下平章事,后汉拜太子太傅,封鲁国公,终于后周。历梁、唐、晋、汉、周,是典型的五代人,也是典型的文士、文官。他在野为官时,和其他朝官共同组织“汤社”,每日以茶相较量,味差者受罚。自唐以来,北方民间和文人中会社组织很多,佛教徒组织“千人邑”、“千人社”,会社是推行文化思想的一种得力手段。和凝正式组织“汤社”,这比唐代陆羽等人不加项目的饮茶集团更为社会所瞩目。自此,汤社成为文人聚会的一种正式方式,也开拓了宋人斗茶之风的先例。
毛文锡为唐末进士,五代十国时入后蜀任翰林学士,后历迁礼部尚书、判枢密院事,并拜司徒。生活在四川这个茶的故里,因此知晓茶的知识。后受谮贬荆州司马,又临近茶圣陆羽的故里。然后降后唐,得知江浙饮茶妙趣,复又入蜀。此人一生在江南茶乡东西盘环,深敬陆羽。遂仿陆氏《茶经》七之事、八之出,撰《茶谱》。可惜原文已佚,其遗文见《太平寰宇记》与《事类赋》。
还有苏廙的《仙茶传》,原书亦佚,现存第九卷《作汤十六法》,又称《十六汤品》,收录于《清异录》。有人以为苏廙为唐代人。但苏氏生平无考,《清异录·茗荈门》所收各条均不早于五代,故苏广仍以断为五代较宜。苏广所叙制茶汤方法为“点茶法”,明显区别于唐代的直接煎煮。这更证明苏氏非唐人。同时,也说明,宋人之点茶是早在五代便开始了。
另有陶穀,晋时在野为官与和凝相善,得其赏识迁著作郎、监察御史、仓部郎中等,后归汉、待周,不断到宋初方卒。陶穀一生好茶,听说他曾买了太尉党进一个家妓,过定陶时天正下大雪。陶穀雅兴大发,取雪水烹茶,并对党家妓说:“党太尉该不懂这种风雅之事吧?”家妓看不起陶氏的穷酸,乃讽刺说:“党太尉是个粗人,只会吃羊羔美酒,那懂的这个!”陶学士虽然羞愧,但仍不忘茶,遂撰《茗荈录》,为宋代第一部茶书,对研讨由五代至宋茶的演化、渊源有重要意义。陶荈于宋初历任礼部、刑部、户部等三部尚书,其饮茶喜好及所撰茶书对宋代必有很大影响。
摘自清雅源茗茶官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