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昌宁:小茶叶“大作为”千年茶乡幸福长
发布时间:2024-07-19 点击:55
原标题:云南昌宁:小茶叶“大作为” 千年茶乡幸福长
顺山而上,一排排一行行排列整齐的茶树在大山之中纵横交错,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走进昌宁县温泉乡光山村的茶园基地,一块块修剪整齐、管理规范的绿油油茶园;一条条纵横交错的产业路、连户路通向四面八方;一张张在茶园里忙碌的纯真笑脸……构成了今日湄潭农村坚守生态与发展的醉美画卷。
38岁赵海斌是温泉乡光山村秃杉小组的一名茶农。为了让自家的茶叶能卖个好价钱,他一大早就骑着摩托车来采茶。
最近几年,茶农每亩地平均纯收入超过1千元,可谓“靠山吃山”。可6年前却是另一番境况。当时,赵海斌的茶地一年挣的钱还比不过花在管理上的人力物力,种茶没奔头,年收入不足1万,2014年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现在,赵海斌家仅春茶一季可以收入2万多元,夏茶和秋茶两季又有收入2万多元,一片片“针叶”茶叶加工后变成了著名的“昌宁红”,自己还搞起了装修施工队,家里孩子念书不再是负担,赡养老人也不是问题,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以前我们这因为是山区,基本没什么耕地,大家都较为贫困,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现在好了靠着茶树我们都能发家致富了,这要感谢党,感谢政府啊!”聊起茶园,这位老茶农脸上绽满了幸福和自信的微笑。
穿行在错落有致的茶园中,随处可见采茶的村民。手指翻飞,嫩绿的茶叶拢在手心里,集满一把,就丢到背后的竹箩中。不一小会儿,就铺满箩底。
茶农杨中林说,现在和几年前相比,变化很大,茶叶带来的经济效益,不仅使路修到了家门口,房子也变漂亮了
高山云雾缥缈之处,茶农的致富梦结结实实生了根。在温泉乡如赵海斌一样享受到茶产业红利的群众还有很多,茶产业在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双丰收之外,产生着让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社会效益。
发展茶产业,是优势所在、转型之需、增收之途、生态之要。
围绕这一目标,昌宁县把全县产业基础好,发展前景广阔的茶产业作为全县助推农村经济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带动“三产”融合发展的主导扶贫产业来培育。通过市场为引导,加强园区规划,创办和引进茶叶精深加工企业,推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好山好水孕育了茶之“香”,厚重文化赋予了茶之“魂”,绿色发展催生了茶之“经”。
据统计,2015年以来,昌宁县累计建成标准化茶园62433亩,完成低产茶园改造41097亩;累计建设标准化茶所50余个,每个茶所生产能力达到30吨以上;累计建成无公害茶园15.5万亩,建成国际雨林联盟认证茶园4万亩,建成绿色食品茶园1.6万亩,有机食品茶园3750亩。
茶产业的发展,使荒山野岭变成了群众发家致富的茶园,青山变金山,狭窄的泥路变成了宽敞的水泥路,电脑、摩托车、轿车等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村容村貌日新月异,群众面貌精神振奋、笑语声声……
茶产业助推精准扶贫不仅为红土地带来了真金白银,更为之加注了不断向前的推动力量,增加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使得昌宁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一路凯歌。
“茶产业已成为茶叶优势区域尤其是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区域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据昌宁县茶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18年5月10日,全县已生产干茶967.61万公斤,同比增长1.33%;实现产值46170.59万元,同比增长2.03%;毛茶均价50.41元/公斤,同比增长3.35%。茶所累计收购鲜叶1230.815万公斤,同比增长1.58%;支付茶农鲜叶款12955.6305万元,同比增长0.75%。
千年茶乡,茶香千年。
一片片小小的茶叶,与昌宁人世代相伴,滋润了昌宁人,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如今,昌宁,这颗镶嵌在澜沧江畔的绿色明珠,正围绕建设红茶之都和“世界著名,中国第一”的战略目标,用一幕幕产业升级大戏,演绎着绿色跨越发展之路,用好山好水好茶奉上最醇厚的“云南味”。
云南网记者 杨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