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味略重——虫屎茶(一)
发布时间:2024-07-17 点击:57
何为虫屎茶?
虫屎茶又名“龙珠茶”,是广西桂林和湖南城步县的特产。
当地老百姓把野藤、陈年的陈茶和花香树等枝叶置于裸露的竹篮或将茶叶一片片串起,化香夜蛾织网产卵,成蛆后,幼虫咀咬茶叶成渣(珠状),沾挂在网外做保护伪装,珠状的茶渣就是“虫屎茶”,民间称“龙珠茶”,对抑制胃泛酸特别有效。
用筛子筛子去残渣,取其虫屎,美名“龙珠”,把它放在锅上炒干,再按蜂蜜:茶叶:虫屎1:1:5的比例混合后复炒,虫屎茶便炮制而成。
提到“虫屎”,许多人会联欢想到臭和脏,其实不然,它带高雅的熟香,味浓略显甜,口味醇厚,汤色乌深,别有风味,连饮数杯,绝无腻感、反而感到情绪昂扬,思路广开。虫屎茶不但香味好,而且还是健胃的良药,对胃功能较差的人来说,尤有助益。
虫屎茶不仅含有茶叶的成分,而且含有茶虫吃了茶叶后所排泄出来的有机物。虫屎茶药用价值较高,正宗的六堡野生茶虫屎,品饮之后再饮什么茶都显得淡水,再无味道。
虫屎茶在农家一向是以当药为主,往往以陈年为佳。
真正的农家六堡茶虫屎,应是甘甜极够,茶香明显(多为霜降大叶茶香),且爽口耐泡,少许(约1克)就可五六人品尝。
虫屎茶的由来及其历史追溯
据清代光绪年间修的《城步乡土志.卷五》记载:“茶有八峒茶......亦有茶虽粗恶,置之旧笼一、二年或数年,茶悉化为虫,故名之虫茶,茶收贮经久,大能消痰顺气”。
相传在清朝雍正年间,(公元1723-1735年),皇帝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引起少数民族人民的不满。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横岭洞一带爆发了粟贤宇,杨清保领导的苗民起义。清廷为之震惊,于乾隆五年下令湘桂黔三省总督出兵进行血腥镇压。随后,便在横岭洞设置湖南长安营总府和理瑶同知署,残酷压迫和剥削苗、瑶等族人民。
长年被赶进深山岩洞的老百姓,把山果野菜吃完了,只好采食满身荆棘的灌木苦茶(今叫三叶海棠)枝鲜叶。这种叶子放在口里咀嚼,开始感到又涩又苦,过一会儿便觉得又凉又甜,若再喝点冷水咽下,又感甘美神爽。从此,当地老百姓每年暮春时节,便大量采摘苦茶枝鲜叶,用箩筐、木桶储存起来。可是过了几个月,叶子都被一种小虫子吃光了,所剩的只是一些渣滓和虫粪。人们在惋惜之余,试探性地将残渣、虫粪放进水里。顷刻间,发现渣滓颗粒的四周泡浸出一丝丝黄红色的茶汁,香气扑鼻。有人试著一喝,分外舒适可口,于是,消息迅速传开,当地老百姓便有意制作虫茶了。
后来长安营总府的官员们知道了,为了向皇上献眉取宠,便下令当地百姓大制虫茶,用树皮做成精致漂亮的包装盒,外裱红纸,半斤一盒,作为珍品每年向朝庭进贡,所以虫茶又称为“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