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人眼中的普洱茶
发布时间:2024-07-13 点击:43
长衫与西装共飘,古旧与摩登共流,民国是一个亦新亦旧的年代,它似乎离我们不远。
清朝皇室的贡茶光辉刚刚退去,圆茶与沱茶,滇红与普洱齐映,茶号与公司共荣,边销与出口并举,民国云南茶是民国人眼中的普洱茶一个传统与变革并行的年代。
普洱茶市平静,版纳茶区勃兴,临沧茶园崛起,民国云南茶是一个恢复和在更大规模上筑基的年代。
一批海归的茶人与云南茶人携手,借助新的激情,新的思维,新的资本,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民国云南茶其兴也勃焉。
太平洋战争不利,出海口断,滇缅路封,战后通货膨胀,政局混乱,民国云南茶其衰也忽焉。
民国时期,普洱茶还多为边销茶和侨销茶,后因战乱茶市大都荒废,在广大的内陆地区很多人对普洱茶都不胜了解,甚至有人把普洱归为红茶,吴秋山便在《谈茶》一文中出了这样的谬误,这是情有可原的。
即便是民国大家,面对普洱茶也是充满着好奇与陌生的眼神的。
唐鲁孙第一次喝到普洱茶是在“藏园居士”傅增湘那里:“傅老已拿出核桃大小颜色元黑的茶焦一块,据说这是他家藏的一块普洱茶,原先有海碗大小,现在仅仅胜下一多半了。这是他先世在云南做官,一位上司送的,大概茶龄已在百岁开外。
美食家唐鲁孙(最右者)
据傅沅老说,西南出产的茗茶,沱茶、普洱都能久藏,可是沱茶存过五十年就风化,只有普洱,如果不受潮气,反而可以久存,愈久愈香。
等到沏好倒在杯子里,颜色紫红,艳潋可爱,闻闻并没有香味,可是喝到嘴里不涩不苦,有一股醇正的茶香,久久不散,喝了这次好茶。才知道什么是香留舌本,这算第一次喝到的好茶。”
而在梁实秋眼中:“普洱茶,漆黑一团,据说也有绿色者,泡烹出来黑不溜秋,粤人喜之。
在北平,我只在正阳楼看人吃烤肉,吃得口滑肚子膨脝不得动弹,才高呼堂倌泡普洱茶。四川的沱茶亦不恶,惟一般茶馆应市者非上品。台湾的乌龙,名震中外,大量生产,佳者不易得。
处处标榜冻顶,事实上哪里有那么多冻顶?喝茶,喝好茶,往事如烟。提起喝茶的艺术,现在好像谈不到了,不提也罢。”梁实秋能在北京的茶馆里见到“黑不溜秋”的普洱茶,大抵与普洱茶曾为贡茶的历史脱不了干系吧!
如果说民国时期还有广泛亲近民众的普洱茶,那便是始制于1921年的下关沱茶了。沱茶自诞生起便在巴蜀地区以及藏区有着最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最难得的是,它几乎没有断代过。
唐鲁孙在《北平四川茶馆的形形色色》一文中不仅把北京和四川茶馆里的世像百态描绘得形象生动,更展示了作者眼中最亲民的普洱茶形象:“重庆和西南各地的茶馆,很少有准备香片、龙井、瓜片一类茶叶的,他们泡茶以沱茶为主。沱茶是把茶叶制成文旦大小一个的,拆下一块泡起来,因为压得确实紧,要用滚热开水,焖得透透的,才能出味。
喝惯了龙井香片的人,初喝很觉得有点怪怪的,可是细细品尝,甘而厚重,别有馨逸。有若干人喝沱茶上瘾,到现在还念念不忘呢!普洱茶是云南特产,爱喝普洱茶的人也不少,不过茶资比沱茶要稍微高一点。”
与之有相同经历的还有冯亦代,他在《品茗与饮牛》一文中也提到在重庆喝沱茶的难忘记忆:“在重庆的五年中,我是经常出没在这家茶馆的。前几天吴茵还写信来提到我们当年在茶馆里谈笑风生的情景。这里的茶与杭州的龙井或英国的利普顿茶有别,这里饮的是沱茶。
每逢你吃得酒醉饭饱时,喝上几杯沱茶,的确有消去油腻的功用。但是更令人难以忘怀的,倒是那些伴着喝沱茶的日子,谈文学谈戏剧谈电影,甚至谈国事,则是又一所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社会大学。”
公元1911年之后,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越发顺畅,这一时期的普洱茶产品,是普洱茶历史上的一段品质升级的好时期,同时也是普洱茶这个小众茶类的知名度上升期。
民国期间,普洱茶产品百花齐放,虽然说形状没有多少变化,但普洱茶的表现已经出现了几乎能想到的所有变化。
表层现象是普洱茶的价格档位和汤色品种。现在喝普洱茶的人大多迷信普洱茶的树龄,普洱茶的年份,普洱茶的产地和料子。
而在当时,这都是不被人提倡的,为什么?因为那时炒作普洱茶没这么“厉害”,同时大家更喜欢直接粗暴的方式看一款普洱茶,随着赋予它相应的价格。那时候的普洱茶的几个种类:七子元茶-红汤,粗配茶-淡黄汤。
民国那时的普洱茶产品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普洱茶产品的包装。那时的普洱茶一般有三种:无包装,纸包装,竹箩笋壳包装。
无包装的茶一般都是散茶散卖,类似于现今卖的散茶那种样子,买了随便拿个什么东西包着拿走。
纸包装由于纸质太多就不一一说了,在当时有种叫油纸的纸,目前少见了。竹子材料做的普洱茶包装现在都常见,自然也不说了。
民国阶段内的普洱茶,由于工艺多种多样,因此造成了当时百花齐放的普洱茶产品,或许当时那些产品并不能叫做普洱茶,我们姑且这样来看。
李拂一先生《教育与科学》杂志:“或零星担入市场售卖,或分别质量装入竹篮。
入篮须得湿以少许水分,以防齑脆。竹篮四周,范以大竹箨,一人立篮外,逐次加茶,以拳或棒捣压使其尽之紧密,是为“筑茶”。然后分口堆存,任其发酵,任其蒸发自行干燥。
所以遵绿茶方法制造之普洱茶叶,其结果反变为不规则发酵之暗褐色红茶矣。”
这种包装在用细篾缠牢后,还要用铁棍或木、竹棍对穿,钻上气孔,每件一般直穿3~5孔,横穿2~4孔,以利潮水后的自然干燥。
这是目前能找到的民国时期的普洱茶制作工艺之一。但我们看上面那些茶,其实那时的普洱茶还有很多工艺,但是好像都遗失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了,但可喜的事,那些当年交易的茶品资料,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线索。
以当今制茶人员对于普洱茶的深入了解以及制茶工艺环境,那些相应汤色的产品绝对可以制作出来。
但为什么没人这样做?或许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现在的市场能否还认民国时候的那种销售方式?或者换个角度来说,我们能否放弃现今对普洱茶那些间接的宣传介绍,直面简单的普洱茶汤色?
民国时期的普洱茶销售市场地域,已经达到了很多地区,但主销区还是沿海地带和边疆。
就云南省内来说,当时主要是“绿茶”也就是汤不红的茶。由于当时普洱茶主要是指七子圆茶,而在当时的人也很聪明,从料的等级和滋味来给茶定价。
一般人在那个年代,很是喝不起普洱茶的,最简单的就是肚子里油水不够,喝普洱茶非常容易饿,不管是当时的黄汤还是红汤普洱茶。一般人也不爱茶叶中的“苦,涩,粗气,酸感”。大多喜欢的是香,甜,润。
而在沿海地带的广东,香港,台湾,马来西亚等地,由于湿气较重,那时的交通也不发达,从云南运到那些地区要几个月时间。
这期间茶叶的环境变化挺大。茶叶的滋味变化也非常明显,但由于普洱茶相对便宜,多数人是伴花茶一起饮用的。
而某些商人为了在广东当地增加普洱茶产量,直接采购原料过去添加广东茶料制作更多的普洱茶。
这种做法促进了新普洱茶工艺的产生的同时也破坏了云南这边的利益。同时,一些大茶商为了做常年的普洱茶生意,库存普洱茶不断增多。
梦想与草创齐飞,激情与无奈相濡,业绩与失败纠缠,荣耀与悲凉交集,云南民国茶留给我们的不是单纯的茶味,而是陈杂的五味。普洱茶越陈越香,今天从历史走来。那曾经远去的民国云南茶,值得我们仔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