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湄潭:茶山变金山村民登台变演员
发布时间:2024-06-24 点击:67
大江奔流|贵州湄潭:茶山变金山 村民登台变演员
央广网湄潭7月24日消息(记者王晓蕾)正是采茶时节,贵州省湄潭县龙岗村田家沟村民杨国琴又开始忙碌起来,除了10亩茶田需要采摘,自家的农家乐餐厅也正是游客游玩的旺季。“今天周末来玩的人多,一会好几十桌的客人要过来”,记者来到她家时,她正在后厨忙着做饭。
“我20岁的时候出去打工,因为那时候家里太穷了。整个村子的小伙子们都娶不到媳妇,只见姑娘们嫁到别村”,后来,听说村里开始鼓励种植茶树、发展旅游业,不仅路修好了,基础设施也越来越完备,杨国琴选择回到老家。“我和老公开了家农家乐餐厅,茶树也开始慢慢种植起来,现在收益还不错”,她拿着锅铲笑着说。
近年来,田家沟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茶叶生产,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发展茶旅、农旅一体化等,探索形成了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发展格局。村民们也转变身份,从“守着一亩三分田”种植稻谷的农民,成为了农家乐老板。
茶山变金山 茶旅助脱贫
“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在田家沟村口展板上印制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旁边40多张村民朴实的笑容代表了一切。
2002年以前,龙凤村田家沟是一个水、电、路“三不通”的贫困村庄,村里唯一一条路是村民们你一锄头我一铲子铲出来的泥巴路。“那个时候一家10口人挤在一间屋子里,日子过的紧紧巴巴”,湄潭县龙岗村田家沟村民王小红对记者说到。
随着国家退耕还林、土地流转等政策的相继出台,当地村民开始种起了茶树,依靠着湄潭县典型的“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无污染”环境,茶叶生产蓬勃发展。茶叶专业村、优质米专业村、乡村旅游专业村……由茶叶种植延伸出的产业链,让村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
2007年,王小红把种水稻玉米的6亩地退耕,全部改种了茶树。经过10多年的发展,现如今,她家的茶叶已经远销安徽、武汉、苏州等地,收入也从最初的每年3万元年增长到现在的12万。“从没想到能过上这么好的生活”。
“现在全国各地的人都知道湄潭的七彩部落,纷纷到我们这里来旅游,我们既留住了绿水青山,又富了老百姓的腰包”,金花村党支部书记冯燕青自豪地说。
村民登台变演员
每天下午5点,如果没有生意要忙,田家沟村民谭世武总会准时出现在村里的中心广场上。作为村里的表演队员,他负责给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表演当地的特色歌舞。9年前谭世武开办了自己的茶叶加工厂,到现在这间小厂房年收入超过10万元。“家里现在一辆货车、一辆小轿车,还有套二层的小楼”,他高兴地指着不远处一处崭新的楼房对记者说到。
像谭世武一样的“群众演员”在田家沟村并不少见。平时他们料理农务、打理自家店面,每到周末或节假日,他们就变成演员,登上广场大舞台为游客演出原生态的农耕文化和农家生活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依靠茶产业,湄潭县很多村镇开始向城里人“贩卖”茶园风景和清新空气。今年创新推出“山地公园+乡村旅游+赏花游”等“套餐”,利用当地生态优势,丰富了户外踏青赏花、茶园木栈道观光、乡村体验等各类旅游业态,满足了广大游客山地户外休闲和养生度假的需求。特别是在茶园景区推出“采茶、制茶、品茗”主题产品,吸引大批游客参与体验,还带动了茶的销售,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正在迅猛发展。
“七彩部落”现有乡村餐馆16家、乡村宾馆6家、特色小吃店17家。村民通过自营、入股、合资等方式,参与旅游业经营管理,展销地方特色旅游商品”,冯燕青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这种模式实现了村民变商人,在家门口就能增收的致富目标。据了解,2017年,该村农民人均收入达16400元,全村旅游综合收入达30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盈利260万元,已成湄潭农村综合改革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和茶叶专业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