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烽:从贵州茶文化看贵州茶

发布时间:2024-06-24 点击:59
王旭烽:从贵州茶文化看贵州茶
作为贵州的一名饮茶喜好者,我喜欢茶,研究茶,关注茶,直到与茶结下不解之缘的地步。
  “贵州绿茶,秀甲天下”,是近几年在贵州高原叫得最响,而又最能催人奋进的口号。是它,让熟睡多年的贵州绿茶,一下子振奋起精神,丢弃长时间自卑的心思,高视阔步,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是它,让万人品茗的气势,让别具特征的原生态的茶艺活动,让濮苗民族的后嗣,在贵州绿茶产业的大舞台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秀甲天下的贵州绿茶添光加彩。这个口号,为什么会有如此奇特的魅力呢?这就是我的这篇文章要着力讨论的问题,即从三个方面,试谈我对“贵州绿茶,秀甲天下”的诠释。
一、贵州绿茶具有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王万举在《文化产业创意学》一书中指出:在当代社会中,已经没有了没有文化的生产,没有了没有文化的消费,没有了没有文化的流通和交换。文化,已经浸透到了人们物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环节。早在进入新世纪之初,一些茶叶专家便指出:眼前必需用文化的力量,促进茶叶经济的发展。这些专家以为:新经济的特点之一是不再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鼓励企业文化的挖掘与确立。
贵州茶文化历史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势在必行。多年来,我不断在搜索着贵州茶文化历史的材料,现梳理如下:
1、贵州高原是世界古茶树的次要来源地。1980年,贵州茶叶科研人员在晴隆县和普安县接壤处发现的一粒茶籽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地化所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讨所鉴定,确以为四球茶籽化石,距今至少已有100万年,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发现的最陈旧的茶籽化石。茶籽化石的发现,显示了贵州古茶树的长远历史,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浙江萧山跨湖桥出土的茶籽化石,只是7000年前的遗存,与贵州出土的茶籽化石,相距近百万年。关于茶树的来源地,我国茶叶界老长辈、原浙江农业大学庄晚芳教授也以为:“在川贵滇接壤山区,少数民族已开始利用植物为饮料的同时利用了茶叶。由于植物特征的变异性,横断山脉至大娄山脉的山区是茶树原产地次要区域,其他可作为演化地区。”我国茶叶界著名老长辈、原农业部副部长、当代茶圣吴觉农等人在《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一文说:“全世界一致公认:茶树最初为中国人发现,茶叶最先为中国人饮用,茶树最早为中国人栽培,茶树植物原产于中国。这早已成为定论。在十九世纪以前,从没有发生过任何争论。日本人虽然提出过不赞同见,但最后还是赞同,茶树的生长,出于一源,而原产地就在中国的西南地区。”我省著名茶树专家刘其志等,还从茶的植物进化系统与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古地理学的大量材料的研讨中,依据茶树进化过程的推陈出新类型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规律,进一步阐述了茶树原产地的中心肠带在西南地台,即黔、滇、桂地台向穴处。
王旭烽:从贵州茶文化看贵州茶
作为贵州的一名饮茶喜好者,我喜欢茶,研究茶,关注茶,直到与茶结下不解之缘的地步。
  “贵州绿茶,秀甲天下”,是近几年在贵州高原叫得最响,而又最能催人奋进的口号。是它,让熟睡多年的贵州绿茶,一下子振奋起精神,丢弃长时间自卑的心思,高视阔步,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是它,让万人品茗的气势,让别具特征的原生态的茶艺活动,让濮苗民族的后嗣,在贵州绿茶产业的大舞台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秀甲天下的贵州绿茶添光加彩。这个口号,为什么会有如此奇特的魅力呢?这就是我的这篇文章要着力讨论的问题,即从三个方面,试谈我对“贵州绿茶,秀甲天下”的诠释。
一、贵州绿茶具有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王万举在《文化产业创意学》一书中指出:在当代社会中,已经没有了没有文化的生产,没有了没有文化的消费,没有了没有文化的流通和交换。文化,已经浸透到了人们物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环节。早在进入新世纪之初,一些茶叶专家便指出:眼前必需用文化的力量,促进茶叶经济的发展。这些专家以为:新经济的特点之一是不再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鼓励企业文化的挖掘与确立。
贵州茶文化历史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势在必行。多年来,我不断在搜索着贵州茶文化历史的材料,现梳理如下:
1、贵州高原是世界古茶树的次要来源地。1980年,贵州茶叶科研人员在晴隆县和普安县接壤处发现的一粒茶籽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地化所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讨所鉴定,确以为四球茶籽化石,距今至少已有100万年,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发现的最陈旧的茶籽化石。茶籽化石的发现,显示了贵州古茶树的长远历史,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浙江萧山跨湖桥出土的茶籽化石,只是7000年前的遗存,与贵州出土的茶籽化石,相距近百万年。关于茶树的来源地,我国茶叶界老长辈、原浙江农业大学庄晚芳教授也以为:“在川贵滇接壤山区,少数民族已开始利用植物为饮料的同时利用了茶叶。由于植物特征的变异性,横断山脉至大娄山脉的山区是茶树原产地次要区域,其他可作为演化地区。”我国茶叶界著名老长辈、原农业部副部长、当代茶圣吴觉农等人在《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一文说:“全世界一致公认:茶树最初为中国人发现,茶叶最先为中国人饮用,茶树最早为中国人栽培,茶树植物原产于中国。这早已成为定论。在十九世纪以前,从没有发生过任何争论。日本人虽然提出过不赞同见,但最后还是赞同,茶树的生长,出于一源,而原产地就在中国的西南地区。”我省著名茶树专家刘其志等,还从茶的植物进化系统与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古地理学的大量材料的研讨中,依据茶树进化过程的推陈出新类型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规律,进一步阐述了茶树原产地的中心肠带在西南地台,即黔、滇、桂地台向穴处。
2、在古人类中,古黔濮苗民族,是贵州茶叶利用和饮用的开辟者。贵州山地大量的天然溶洞,为古人类提供了良好的简便的栖息场所;各种动植物资源,为古人类提供了丰厚的食物;大面积碳酸盐岩出露,为古人类打制各种石器,提供了方便。黔西县观音洞出土的多达4000余件石制品和23种动物化石,普定县穿洞出土的近千件骨角器,让我们认识到早在24万年前,在贵州高原这块神奇多彩的土地上,便已活泼着古人类的身影。贵州高原先后开掘的化石中,还有属于早期智人阶段的水城人和大洞人,属于晚期的智人,称为穿洞人和兴义人。这些古人类,与早在100多万年前就已大面积茂盛的茶树同生共长。他们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步认识了茶。据史料记载,贵州在夏朝以前,称赤水,殷周时称鬼方,春秋初期称南蛮。有众多方国,zāngkē国最大,首府夜郎邑。战国时,夜郎日渐强盛,并又构成了夜郎国。据《贵州旧时史》载:“建立zāngkē国的民族,当是西南陈旧的土著濮人。”即今日仡佬族的先民。就是他们,在远古年代,持续开辟着贵州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持续让原产地的茶叶得到利用和开发。据史料记载,早在商周时,西南夷中的濮人已种茶和利用茶。《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有:“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鱼盐铜铁,丹漆荼蜜,……皆纳贡之。”那时,今贵州北面的几个县,如务川、德江、沿河、正安等县,即为巴蜀辖地,既然那时茶叶已经成为进献给周武王的贡品,或叫礼品,可见那时的濮人,不仅发现了茶,而且可以制造出味美可口的好茶,否则是不可能作为贡品或礼品,进献给周武王的。
3、汉代,贵州绿茶已经成为有名的土特产品,并出现了茶树种植园的记载。据晋?傅撰《七诲》,在叙述那时各地的名特产品时,提到了“南中茶子”。作为旧时地理名词,南中相当于如今的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三省。三国以蜀汉为依据地,故指巴蜀以南之地为南中。这一句说南中产茶子,自然也就产茶。据庄晚芳的解释:“那时种茶树,要到南中去选取茶子,这是可信的。那时茶树种植未广,而南中这一广大地区是茶树来源地,茶品好。”这说明,那时的濮人制造的茶,已成为有名的土特产品。又《华阳国志?巴志》还记有“园有芳
ruò,香茗。”武王克殷后的巴国,包括今四川南川以西,贵州桐梓以北地区。这又说明,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后的800年间,贵州北面几个县不仅已经可以生产好茶,而且开始出现种植茶树的茶园。
4、旧时汉语中表明茶字含义的多个汉字,与贵州山地今少数民族方言有关联。荼、苦荼、jiǎ、shè、chuǎn、chà、茗、gāo芦、锅芦等旧时代表茶的汉字,中外学者以为与贵州山地少数民族的方言有关。贵州苗族的茶字方言有几种发音:西部高寒山区织金平桥苗族称茶为“阿沱”;黔西南州贞丰县坡柳苗族称茶为“将”;安顺苗族称茶为“及”;黔南贵定、龙里、惠水三县接壤处苗岭主峰云雾山地哈爬苗称茶为“几”;遵义地区湄潭矛坪山地部分苗族称茶为“刷”。其他民族也如此。如黔南布依族叫茶为“chuǎn”、“改”之音;黔西南州贞丰布依族称茶为“杀”。黔东南州黎平侗族称茶为“谢”,安顺仲家称茶为“者”。盘县老厂彝家称茶为“爬拖”。日本著名茶学专家桥本实在近著《茶树的来源》中写道:“居住在湖南、贵州山地的少数民族土家族,其发音为‘tujia’,与中国茶的古字“荼”、“jiǎ”的发音相近,似可以以为中国茶的发源地在这一带。”可见,贵州少数民族,那时的濮苗民族,是最先利用茶的先民,他们曾经为中国和世界茶叶的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奉献。
5、夜郎时期的市场上,已经出现茶叶商品交换。《贵州旧时史》中有这样一段概述:“在夜郎市场上,除了bó僮、笮马、髦牛之外,还有构酱、荼、蜜、雌黄、丹砂等商品,商业较发达,市场是相当昌盛的。”《贵州旧时史》的概述是有根据的。《华阳国志》云:“平夷县,山出荼蜜。”唐蒙在经过夜郎去南越的路上,曾看到路途有构酱和荼蜜作为农副产品在市场上出售。可见此时的古黔濮苗民族,已经把蒸煮枝术运用到了茶叶加工上。优越的茶树生态环境,水稻生产的发展,社会的需求,促使他们在制茶工艺上取得打破性进展,成为贵州名茶创制的先驱。
6、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汉武帝时,巴蜀的茶叶已被运到甘肃武都出售。查贵州旧时史,汉武帝时的蜀郡未包括贵州地,而巴郡包括今贵州境的道真、务川、德江、习水等县。这一时期,作为巴郡的重要产茶区,其茶叶被卖到甘肃武都,也就不足为怪了。
7、贵州绿茶早在汉代已经成为羹饮。据《贵州旧时史》64页记载,汉武帝时,今贵州遵义的舍人,曾任建为郡文学卒史,著有《尔雅注》三卷。《尔雅》一书,相传为周公所作,很难懂,才有舍人为其作注。郑珍在《遵义府志?人物志》中称舍人注古所未训之经,其通贯百家,学究天人。他曾在《尔雅?释木》中注述如下:“jiǎ,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
chuǎn。蜀人名之苦荼。”这一注释,让我们看到那时的茶,已经用以“煮作羹饮”了。
8、古黔先后出现的濮、苗两大民族,早在唐以前,挖掘了贵州的史前文化和农耕文化,在《贵州旧时史》一书中,多处记叙了濮苗民族将蒸煮技术运用于茶叶加工之中,不仅如此,他们还在以茶代酒中,做出过突出的奉献。他们自擂茶、油茶的制造中,将饮茶与吃茶结合起来,变饮酒为喝油茶吃擂茶,既养生又治病,很快在少数民族地区构成作风。
二、贵州绿茶“其味极佳”、“味殊厚”、“春味长”,可谓秀甲天下
远古年代,贵州绿茶已经显示出它无限的魅力。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便已成为敬献给周武王的贡品或礼品;往后,又在夜郎市场成为人们喜爱的土特产品。它不仅成为当地市场的抢手货,而且远销到甘肃武都。由此可见,贵州绿茶从古到今以来,就深受人们喜欢。这是为什么呢?
1、与贵州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有关。我们晓得,茶叶优良质量的构成,与空气、温度、光照、土壤等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贵州是国内独一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条件的原生态茶区。海拔较高,气压也就较低,极有利于茶叶芬芳油的构成。同时,贵州大部分地区一年四季经常云雾洋溢。这正好适合茶树的耐阴习性。而贵州土壤次要为酸性,质地疏松,排水性好,并有20多个县的土壤富含硒、锌、思等微量元素。因而,贵州绿茶具有内含物丰富,香高馥郁,鲜爽醇厚,汤色光亮等质量。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土壤、气候条件,造就了贵州绿茶独特的内在质量。贵州省农产质量量检验检测中心检测结果表明:贵州绿茶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分别为43.5%、3.5%、29.9%,水浸出物最低值高出国家标准8.6个百分点,同时也高出江苏、浙江、安徽等产茶大省。
2、贵州绿茶的优良质量,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为茶圣陆羽所发现。陆羽虽无文凭,但他是名副其实的茶叶专家。由他撰写的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享誉古今中外,至今还是人们研讨茶文化的必读书目。在这部光辉灿烂的巨著中,陆羽第一个书面赞扬贵州绿茶。他在《茶经》中记叙到:茶在“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这里说的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对照今日地理位置,历来注释,虽各有出入,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都是今日贵州省所属地域。所辖范围,假如加上羁糜地域,则应包括今贵州省的大部分地区。也就是说,贵州大部分地区都已能生产“其味极佳”的茶产品。“其味极佳”的评价是相当高的,不是较好,也不是好,而是极好。也就是特殊优良的意思。应该说,这是对贵州绿茶最高份量的评价。试想,假如不是特殊好,谁会以“极佳”这个词来赞扬呢!
3、无独有偶,黄庭坚也赞扬贵州茶特殊好。黄庭坚是宋代治平进士,江西诗派的创始者,“苏门四学士”之一,大诗人,大书法家。他不仅在诗歌艺术上成就斐然,而且特殊痴情于饮茶。从他流传至今的数十首茶诗看,他非常通晓茶艺茶道,是一位扬名远近的品茶高手。他在贬谪到涪州当别驾,在黔州安顿时,无官一身轻,也不介意迁谪,淡然以待,并常常到各地访茶问茶,品茶说茶。他在《答从圣使君》一文中写到:“今往黔州都濡月兔两饼,施州入香六饼。试将焙碾尝。都濡在刘氏时贡炮也,味殊厚。”在黄庭坚看来,这里茶的味道特殊好,特殊的醇和。他还在茶词中,赞贵州茶“春味长”。黄庭坚的这一评价,跟陆羽评价如出一辙,都以为贵州绿茶特殊好喝。
4、明清时期,贵州绿茶在普及中持续涌现贡茶。这一现象是贵州绿茶质量优良的必定结果。
品尝极佳的贵州茶,在明清年代,加强了与外界的交流,改变了闭塞情况,汲取了外地,特殊是江西一带的栽种管理制造方面的先进技术,使陈旧的贵州茶区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差不多县县产茶,而且名茶持续涌现。贵州优质茶的面纱逐步被揭开,呈现出它优良的质量,让世人诧异。那时,广受欢迎的名茶越来越多。如鹦鹉溪的宴茶、贞丰坡柳茶、赤水珠兰茶、湄潭眉尖茶、石阡龙泉茶、思州绿茶、关岭煤山茶、黎平洞茶、安顺鸡场狗场茶、清平香炉山茶、遵义金鼎茶、都匀鱼钩茶、桐梓后箐茶、夜郎箐顶茶、务川高树茶、铜仁东山茶、贵定云雾茶、龙里东苗坡茶、威宁平远茶、大定果瓦茶等。这些都是那时名噪一时的地方名茶或贡茶。据记载,那时的贵州已成为向明王朝上贡茶的五个布政司之一,而且每年贡茶数量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浙江布政司。高于江西、福建两个布政司以及松江府和常州府。由此可见,那时的贵州不仅县县皆产茶,完成了种茶大普及,而且产质量量好。正如那时印江柴家所说:“随意拿几斤作为贡品,便能得到皇帝的赏识。”贵州茶已深得人们的喜欢。品尝贵州茶,成了众多饮茶喜好者的一种共同的向往。
5、贵州绿茶跃上新台阶,都匀毛尖茶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优奖,是其重要标志,是贵州绿茶第一次在国际大赛中取得奖项的记载。都匀毛尖之所以取得荣誉,完全是它优良的质量决定的。早在明代,都匀毛尖(那时叫鱼钩茶)便已成为向朝廷进贡的佳品,深得明代崇祯皇帝的赏识和喜欢,由于它外形像鱼钩,所以,皇帝还为其赐名为“鱼钩茶”。它以优美的外形和内在独特的作风,成为人们最喜欢的贵州优质绿茶的次要优质产品,都匀地处贵州高原南侧斜坡地带,境内峰峦叠嶂,云雾旋绕,昼夜温差较大,雨量充沛,土壤肥美,极有利于茶树生长,茶叶内含养分成分和芬芳物质非常丰富,所产茶叶味道鲜爽回甘。特殊是都匀毛尖茶的主产区,所产茶叶质量最佳。那里山谷崎岖,映谷溪涧,林木苍郁,云雾覆盖,气候平和,平均气温15.5℃,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年降水量1404毫米。土层深沉,土壤疏松湿润,土质为酸性或微酸性,内含大量铁质和磷酸盐。这里特别的特殊适宜茶树生长的自然条件,才孕育出都匀毛尖茶深得人们喜欢的独特的作风。
6、抗日战争中,为建立战略后方茶叶科研和出口基地,民国经济部派遣所属中农所和中茶公司茶叶专家张天福、李联标等,于1939年9月,抵达贵州湄潭,筹建实验茶场场地,创立了西南第一所茶叶科学研讨机构,接着国立浙江大学也迁往湄潭办学长达7年,大批学者专家云集湄潭,对黔北茶文化昌盛,起到了有力的推进作用,为贵州留下了一笔非常珍贵的茶文化财富,并奠定了湄潭优质茶发展的雄厚的基础。
7、1956年,都匀团山村哨脚寨农民谭修芬、王顺天、谭修凯等青年团员,亲身采摘并加工了两斤“雨前茶”,寄给毛泽东主席。毛主席品味后,题写道:“寄来的茶叶已收到,茶叶很好。今后山坡上可多种茶,茶叶可命名为毛尖茶。”毛泽东同志作为那时国家最高领导者,对茶的命名和对茶叶的高度评价,都是对贵州绿茶优良质量的高度一定。由于质量好,带来了都匀毛尖茶一路的荣誉。1915年在国际赛会上获奖后,即有人称“北有仁怀茅台酒,南有都匀毛尖茶。”1982年,在湖南长沙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1988年,荣获第一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1993年,荣获抗衰老食品博览会金奖;2004年,获“中绿杯”全国名茶金奖和“蒙顶山杯”国际名茶金奖;2005年,获“华茗杯”全国名优绿茶金奖,贵州十大名茶等殊荣。中国茶科所俞寿康,赞誉都匀毛尖为“茶中极品”。著名茶叶专家庄晚芳曾题诗盛赞都匀毛尖茶:“雪芽芬芳都匀生,不亚龙井碧螺春。饮罢浮花清鲜咏,心旷神怡攻关灵。”
三、贵州绿茶秀甲天下的优良质量,惹起了贵州省次要领导机构的重视,并下决心采取措施,推进贵州绿茶完成跨越式发展贵州绿茶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质量,是我们认识贵州绿茶、发展贵州绿茶最好的教科书。贵州不仅是茶树的次要的来源地,而且由于它特殊适茶的生态环境孕育的贵州绿茶质量非常优良。从茶圣陆羽的赞赏,到宋代黄庭坚作为大文学家的热情评价;从“湄江吟社”的专家教授的喜欢吟韵,到当代茶圣吴觉农的关心,我们都深深感到,贵州绿茶有着无限宽广的开发前景。
2005年,在施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热潮中,许多同志都聚集到贵州茶业的发展上来。贵州省茶文化研讨会应运而生。该会会聚了省内茶界人士,出谋献策,复兴贵州茶业。在深入调查研讨的基础上,写出了《加快贵州茶产业发展》的政协委员提案,在被确定为省政协主席建议督办案后,惹起省委高度重视,并确定由省政府牵头,省有关部门配合,组织专家对全省茶业现状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调查,并提出了加快茶产业发展的建议,报送省委、省政府,并于2007年3月,构成文件《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制定了跨越式发展贵州茶产业的雄伟目的和次要措施。两年多来,政府投入的6000万元茶叶发展专项资金,共吸引各类社会资金7.2亿元投入贵州茶产业。虽说每年3000万元茶叶专项扶持资金不算多,但却在两年多时间内,使贵州茶园面积从102万亩,迅速发展到204万亩,很快在全省构成发展茶产业的合力,却是非常让人振奋的奇迹。在将来三年之内,全省茶园面积将发展到250万亩以上,贵州将成为国内绿茶面积最大的省区。这期间,将把贵州建成为中国高质量绿茶的原料基地和加工中心、绿色食品茶、有机生态茶的重要生产基地。到2020年,全省茶叶面积将达到500万亩,投产茶园面积400万亩,完成年产值160亿元。
眼前,贵州为加快茶产业发展正积极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方式喜人,连创新高:新建茶园面积创历史最高,无性系茶树良种育苗面积创历史最高,各地茶产业投入创历史最高。全省各族人民正在省委、省政府制定的6号文件的贯彻落实中,一步一步地接近雄伟的跨越式发展目的的提早完成。(公开于2009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