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釉和炉钧在紫砂史上的地位

发布时间:2024-06-23 点击:93
『彩釉』和『炉钧』始於清代雍正年间,是吸取景德镇粉彩瓷的工艺而产生的,乾隆年间随著紫砂壶被正式列为贡品,彩釉和炉钧工艺曾得到很快的发展,并出现了一些很好的作品。
  彩釉瓷器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发明,起源于商代,到东汉末年已经成熟。1958年春,在河南省濮阳市这河砦村北齐李云夫妇合葬墓中出土两件黄釉绿彩四系罐,造形美,绿彩艳丽,开唐三彩之先声,为中国最早的彩釉瓷器,实为珍品,现藏河南省博物馆。
景德镇四大名瓷之一。
 炉钧:仿钧窑紫红斑所作的低温颜色釉。有“素炉钧釉”与“浑炉钧釉”两种。素炉钧釉面呈蓝绿相间的麻点纹,在素坯上底喷翡翠(以氧化铜着色的粉彩颜料),面喷广翠(以氧化钴着色的粉彩颜料)。浑炉钧釉面呈红绿相间的麻点纹(红釉以胶体金着色)。800℃左右烧成。以清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制品最精。
但是由於这种装饰形式恰恰有碍紫砂材质肌理美的充分发挥,因此只是昙花一现,流行过一个短暂时期後就衰退了。到民国年间主要是施乳白釉於茶杯内壁,彩釉工艺虽未消失但已全无乾隆年的水平,工艺粗糙,纹饰简陋,有时成了作坊主对残次品的一种补救措施,如因泥料不纯烧成後产品表面出现熔孔或黑斑,或者是烧成时由於火刺产生色泽不匀,就用釉彩加以装饰,遮盖有疵点的地方。因此,一般而论早期的彩釉及炉钧是有价值的,後期的彩釉紫砂反而不如同时代的无釉彩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