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的历史一段源远流长的文化
发布时间:2024-06-23 点击:55
在绿茶界,哪怕是十足外行人也听过碧螺春的大名。关于它背后的故事,有着众说纷纭的现象。不过其得名碧螺春,是从清朝康熙年间,将俗名“下煞人”这个不雅名改为了“碧螺春”,因为这碧螺春茶也是最早采自于碧螺峰。当然也有另一说,碧螺春之名,是因为“因其形似碧螺,采在春天而得此名”,不过随着史料考证的深入,这个说法也被否决了。
其实关于绿茶极品碧螺春来说,它背后的传闻绝非如此简单,传说明朝有个丞相王鏊,东山人,一年回想的时候,特题书:‘碧螺峰’三字,并镌刻于碧螺峰的石壁上,同时又带了一些山茶返京,献给孝宗皇帝。当时皇帝饮用之后觉得清香异常,回味甘甜,于是答曰“碧螺峰”。
碧螺春的传闻太多,也让我们无法去分辨,究竟这绿茶极品碧螺春到底是产于洞庭东山还是西山呢?根据《县区志》可以证明,碧螺春既是东山,也是西山劳动人民的共同创造,是剔目和东山片茶的延续,是洞庭东西山历史制茶技术发展的共同结晶。
不过东西两山虽然是一脉相承,但是交通闭塞,要说两山同一年份形成碧螺春到真实不切实际。之后在乾隆年间,有《吴语》中指出:“碧螺春产洞庭西山,以谷雨前为责。唐皮陆各有茶坞诗,宋时水月院僧所制尤美,号水月茶,近易兹名,色玉香兰,人争购之,淘茗芹中尤物也。”换言之,也是水月茶在接近了1771年时才得以更名碧螺春,而东山碧螺春的炒作名声兴许太大,该国了历史悠久的水月茶,才不得不更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