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仙子浅谈白茶的制茶工艺
发布时间:2024-06-23 点击:61
顾名思义,白茶是白色的。茶色呈白色,是由于人们采摘了细嫩、叶背多白茸毛的芽叶,加工时不经杀青或揉捻,只晒干或用文火烘干,使白茶将茶的外表完整地保留下来。相传,古人制白茶,甚至都不用阳光或者文火,而是在月光下晾干,据说洗过“月光浴”的茶叶滋味更美。白茶这种制法的特点是既不破坏酶的活性,又不促进氧化作用,且保持毫香显现,汤味鲜爽。
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中,其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陈橼教授在《茶叶通史》中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唐为长溪县辖区),系白茶原产地。”可见唐代长溪县(福建福鼎)已培育出“白茶”品种。
因白茶的生产过程只经过“萎凋与干燥”两道工序。有的学者认为,中国茶叶生产历史上最早的茶叶不是绿茶而是白茶。其理由是:“中国先民最初发现茶叶的药用价值后,为了保存起来备用,必须把鲜嫩的茶芽叶晒干或焙干,这就是中国茶叶史上白茶的诞生。”
白茶最主要的特点是毫色银白,素有“绿妆素裹”之美感,且芽头肥壮,汤色黄亮,叶底嫩匀,滋味鲜醇,饮后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