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与天目山茶
发布时间:2024-06-21 点击:58
我省湖州市西南13公里处,有一座小山,名为“杼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相传夏王杼曾巡游至此,故名。这里,留下了鲍照、江淹、谢灵运、颜真卿等众多名人的足迹。“杼山多幽绝,胜事赢跬步”,这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发出的由衷赞美。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的作者,被奉为“茶圣”的陆羽和唐代高僧皎然先后长眠于此。杼山,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茶文化的圣地。悠悠岁月,漫漫长河。我想,如果站在茶圣墓前,翻开尘封千年的《茶经》,仿佛叩开了沉淀深厚的历史大门。穿过幽幽的时光隧道,历史深处走来银须飘飘的茶圣,他把盏问茶,仰首低颔,品味茶的清韵;他问语苍天,浅吟低唱,探究茶的精妙。沧海桑田,流淌的是渺渺茶韵,茫茫尘世,升腾的是悠悠茶香。陆羽(733~约804),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传为弃儿,被龙盖寺和尚智积大师收养,后为其取名陆羽,这在天目山一带盛传其事。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被誉为“茶仙”,奉为“茶圣”,祀为“茶神”。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陆羽避乱南下。年轻的陆羽曾立下宏愿,要写一部前无古人的茶学经典。他先是来到湖州,来到杼山,来到古刹妙喜寺。在这里,遇见了一代侍僧、寺庙住持皎然。释皎然(约760年前后在世),字清昼,姓谢氏,长城(今浙江长兴县)人,自称谢灵运的第十世孙。文章俊丽,颜真卿、韦应物并重之,被推崇为唐诗僧中“最为杰出”者,有诗十卷,诗式五卷,诗评三卷。他俩一起吟诗作赋,品茗斗茶,共论禅理,切磋茶艺,倡导和推广“陆氏茶品饮法”。约于乾元元年(758)至杭州。此后陆羽至少又两度到杭,为杭州写下《武林山记》、《灵隐天竺二寺记》、《道标传》。南宋《咸淳临安志》、《灵隐寺志》等古籍均有记载。杭州最古老的地名“秦王揽船石”则是陆羽在《武林山记》中记载的。唐肃宗上元元年(760),陆羽隐居于余杭苎山,整理沿途考察茶事心得,写成《茶记》一卷,《宋史》有记载。该年下半年,江浙一带发生“刘展之反”,乱兵攻陷扬州,次陷润州,再陷升州、湖州,进攻杭州未果,在余杭屯兵,迫使陆羽隐居到相对更隐蔽、更安全的余杭双溪(今吴山路侧陆羽泉一带),即史称“更隐苕溪”。外面战事频繁,兵荒马乱,陆羽“阖门著书”,集六年之功,完成了我国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三卷。这部划时代的著作,对茶的起源、功效、特征和栽培、加工和煮饮技艺,以及茶的产地,唐以前有关茶的诗赋和茶事典故,都做了详尽的论述,堪称一部茶学百科全书。清嘉庆戊辰原本《余杭县志》为明嘉靖版本,其卷二十八“寓贤传”之“陆羽”条目中,有“吴山双溪路侧有泉,羽著《茶经》”的记载。卷十“山水”之“陆羽泉”条目中,有“唐陆鸿渐隐居苕霅著《茶经》其地”,是所有古籍中唯一有确切地点记载陆羽著《茶经》的出典。苕霅即余杭。其时陆羽的友人、唐代高僧皎然已出家在天目山,因此陆羽也常来天目山寻访友人,考察茶事。尽管临安三县旧志中对其在临安的活动未作明确记载,但陆羽出入或常住天目山是完全可从零星史料记载中找到根据的。笔者多方翻检史籍,足以证明上述观点。其一,陆羽作有《六羡歌》,歌云:“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苕溪水,曾向天目山下来。”诗歌当作于隐居余杭双溪时,表现了对苕溪的歌赞和对苕溪发源地天目山的向往之情。其二,查旧县志以及1991年版《西天目山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重修西天目山志》(方志出版社),收有释皎然诗作三首,即《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寄元居士晟》、《冬日天目西峰张炼师所居》、《采天目实心竹杖寄赠李侍御萼》。上述三首之第一首诗曰:“喜见幽人会,初开野客茶。日成东井叶,露采北山芽。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稍与禅经近,聊将睡网赊。知君在天目,此意日无涯。”诗意为:高兴地看到与幽居之人(指陆迅)相会,初次打开天目山茶与君品尝。东井、北山这一代的茶叶一天天地长成了,于是带着朝露把它采来。用文火慢慢地焙制,茶香越发浓郁芬芳,胜过其他品类;以山泉烧开泡之,茶味更加醇厚美好。把它放到茶铛(一种煮茶的温器)中去,只见涌作乳白色的泡沫;把它放到碗中,以沸水泡之,只见绿叶舒展,如开碧花。喝过一杯天目茶,意为之兴,神为之清,就可以去诵读佛经了。此时睡意顿消,意兴酣畅,精神为之一振。我知道你隐居天目,清静寡欲,尽可品味香茗,过那种逍遥自在的悠闲日子。本诗对天目山茶叶的采摘、焙制、烹煮、品茗、功用,做了形象的描绘,表现出一种欣喜的盛赞之情。有人认为诗题中的“陆迅”应为“陆羽”之误,若如此,则可成为茶圣陆羽与高僧皎然以茶盟友的一个例证,也可作为陆羽与天目山茶结缘的一个例证。即使“陆迅”、“陆羽”不是同一人,则唐代皇甫曾的《送陆鸿渐天目采茶回》诗完全是陆羽在天目山进行茶事活动的实证。皇甫曾(约756年前后在世),字孝常,唐诗人皇甫冉之弟。天宝中兄弟先后登第,名相上下,有诗集一卷。诗曰“千峰待逋客,香茗复重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寂寂燃灯火,相思一磬声。”诗意为:天目山千峰迎候到此避世之人(指陆羽),天目香茶重又焕发生机。晨起我伴你去采茶,你知晓何处云深茶质最好,我真羡慕你独行于山山水水中。就在不远处的山寺中,茶友举行过优雅的约会;而今,你为采茶,野炊于清澈的石泉边。山寺寂寂,僧灯点燃之时,我送你回寺了,此时磬板响起,似在表达对你的一片思念之情。此诗生动描绘了陆羽在天目山采茶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采茶生活的羡慕以及同友人在泉边野炊的情味,闲远自得,野趣横生。以上二诗,特别是后一首,完全证实了陆羽在天目山的的确确进行过一系列茶事活动,而且对天目山十分熟悉,因此他将上述二诗编纂到《茶经》之中,这是自不待言的。至于来过几次,住过多长时间,史料未有记载,笔者也不敢妄加推测。其三,天目山一带流传陆羽生世和煮茶的传说,梗概如下:从前,天上有个掌管天宫仙茶园和侍候玉皇大帝喝茶的司茶童子。他煮的仙茶,玉皇喝了,双目明亮有神。有一年,人间大旱,百姓干渴,眼睛熬红。茶童心生怜悯,暗将一把茶籽抛向人间,不料被发觉,将他赶下凡间。于是在电闪雷鸣、疾风暴雨之中,茶童变成一个婴儿,飘飘荡荡落到一条河边,为智积大师拾取,抱回寺中抚养。那茶童来到人间,手中还紧紧地捏着一粒茶籽。智积大师看到后,随手将茶籽往寺后园地一丢。因拾得婴儿那天正下大雨,智积大师就将他取名为“落雨”。落雨长到十多岁,那茶籽也在后院生根繁殖,长成一丛丛青青的茶树。落雨长大,与师兄弟一起拜佛念经,天天到后园培植茶树,摘下茶叶,煎煮茶水品尝。寺里僧众日夜坐禅养性,头晕眼花,昏昏欲睡,落雨将自己煮的茶水送与解渴,自此,众僧精神十足。智积大师也亲自品尝,果然神清气爽,便叫落雨日日煮茶,侍奉僧众。落雨日渐长大,决定离开寺院,去寻找亲生父母。临别时,智积大师将“落雨”改名为“陆羽”相赠。陆羽未能找到亲生父母,便身背行囊,游走天下。为考察茶事,他常身披纱巾短褐,脚着藤鞋,起早贪黑,跋山涉水,独行山野,采茶觅泉,评茶品水,以茶民为友,以茶叶为伴。他行万里路,品万峰茶,目不暇接,口不暇访,笔不暇录,锦囊满获。后来来到天目山隐居,培植天目名茶,并写出了不朽名作《茶经》。其四,陆羽《茶经》对天目山茶有相当高的评价。天目山区山高林密,云绕雾结,土地滋润,空气清新,茶树“灵根迸石无纤尘”,“含滋云雾灌泉脉”。茶叶色翠,质厚,香永,味醇,早在唐代就已列为上品。明代袁宏道在《天目山游记》中称“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晨起即“啜茗数碗”,誉其与天目山笋同为天目山之第七绝。陆羽在其《茶经》卷下之八的“茶之出”中就作如下评价:“杭州临安、於潜二县,(茶)生天目山,与舒州同”。舒州即今安徽潜山县一带。这个“同”,指品类相同。以上四点,足于证明陆羽在天目山寻访友人、考察茶事的事实,天目山茶与陆羽确实密切相关。我市天目山区产茶历史悠久,是我国著名的古老茶区之一,这在陆羽《茶经》有记载。历经宋、元、明各代,天目山茶经久不衰,明代屠隆著《考槃余事》中,将虎丘、天池、阳羡、六安、龙井、天目六个茶品同列为佳品。天目山茶列为贡品始于何时,至迟明代已有记载。明万历《临安县志》载:“临安岁贡御茶,产于黄岭山,每年额贡御茶二十斤”,可见天目山茶在明代已被列为贡品。明万历《临安县志》又载:“云雾茶出天目,各乡俱产,唯天目山者最佳”。“天目山多云雾,山势高,茶为云雾笼罩,色、香、味三者俱胜,因而,云雾茶驰名中外”(《天目山名胜志》)。清宣统二年(1910),天目云雾茶在江苏江宁举办的南洋劝业博览会上荣获特等金质奖(《临安之二十五年》)。后因战乱,民不聊生,以致失传。1979年开始,临安对天目青顶名茶进行了恢复和研究工作,1986年5月在浙江省食品工业协会举办的全省名茶评比中一举成名,被评为浙江省十大名茶之一,1988年在省农业厅举办的全省名茶评比中又被评为一类名茶,1989年5月获浙江省名茶证书,在1991年杭州国际茶文化节名茶评比中获中国文化名茶奖。现在习惯将顶谷、雨前两个品级称为天目青顶,梅尖、梅白称为天目毛峰,小青为高级绿茶共三个档次。其中顶谷为青顶特级,形如颖长丰满的谷尖。据明代文震亨撰《长物志》记述:“龙井天目,山中早寒,冬来多雪,故茶之萌发较晚,采焙得法,亦可与天池并”。天目青顶即为云雾茶中的佼佼者。天目青顶主要分布在东天目山之太子庙、龙须庵,东坑之朱家、方家,横渡之金罗坪,杨岭溪里、小岭坑等地。目前,发展趋势喜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是《茶经》开宗明义的一句话,也是整部《茶经》的灵魂。茶,出自深山幽谷,本性洁不可污。饮茶之人,自然应是“精行俭德”之人;爱茶之人,也自然应是“精行俭德”之人。正如释皎然在《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诗中所言:“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陆羽在天目山的茶事活动,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浓缩在一碗茶汤之中,把自然界的造化升华为一种形而上的文化。岁月沉淀,淡定的陆羽带着他的千古茶事,渐渐遁入时空的深处,回炫出一个绵延千年的背影。小小一叶茶,却从此融会着“精行俭德”的古老遗风,昂然地承载起深远丰赡的文化内涵,激励着后世的人们追逐一种“纯粹如茶、雅致如茶”的精神境界。往事千年,陆羽诗茶岁月千年,天目山茶香亦悠悠千年,渺渺茶韵,醇厚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