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茶树资源介绍

发布时间:2024-06-21 点击:54
茶树的起源,同世界上其它物种的起源一样,是在人类发现和利用茶之前。茶树起源后,必然经过一个漫长的时间后,人类才发现和利用茶,并且再经过相当长的时期,才逐渐见诸于文字记载。
在植物分类系统中,茶树属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山茶目,山茶属,茶种植物,植物学名为camelliasinensis(l.)o.kuntea。山茶属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种群,它产生于中生代末期至新生代早期。茶树是山茶属中比较原始的种,是从山茶属里分化出来的一个种,据专家们考证,地球上出现茶树这种植物已有六千万年至七千万年的历史。
古地质变化表明,约在2亿万年以前,因地球板块漂移,造成地质分裂,形成劳亚古北大陆和冈瓦纳古南大陆,两大陆之间是地中海。劳亚古北大陆为热带植物区系,一切高等植物的发源地均在劳亚古北大陆。我国西南地区位于劳亚古大陆的南缘,临近泰提斯海,在地质上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发生前,这里地势平坦,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是当时热带植物的大温床,是高等植物最适宜的发源地。山茶科山茶属植物起源于白垩纪至新生代第三纪的劳亚古大陆的热带与亚热带地区,至今已有六千万至七千万年。在距今一千万年的第三纪末至第四纪初,发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形成了青藏高原的隆起,从而影响了我国西南地区植物区系与植被的变化。其后,第四纪以来的几次冰河时期,我国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南部地区,未受到冰川的直接袭击,这一地区的气候依然处于温暖湿润之中,使许多植物幸存下来,至今云南仍有高等植物18000余种,占全国高等植物的50%以上,故云南被誉为“植物王国”。正如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关征镒教授所指出:“我国的云南西北部、东南部、金沙江河谷、川东、鄂西和南岭山地,不仅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避难所,也是这些区系成分在古代分化发展的关键地区……这一地区是它的发源地”。前苏联学者乌鲁夫亦指出:“许多属的起源中心在某一个地区的集中,指出了这一植物区系的发源中心”。我国西南地区是世界上山茶科山茶属植物最集中地区,表明了我国西南地区是山茶科山茶属的发源地区与发源中心。
中国古代就已发现许多野生大茶树,不少古籍中就曾记载发现的野生大茶树。例如,在公元前200年左右,亦有说是公元前周公所编撰的字书《尔雅》中就曾提到古代野生大茶树。晋代作品《神异记》中记述了汉代浙江余姚四明山瀑布岭有野生大茶树。最权威的茶学著作、唐代陆羽编著的《茶经》中有“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的记载,宋子安编著的《东溪试茶录》中有:“柑叶茶,树高丈余,径七八寸”的记载。明代云南《大理府志》中有:“点苍山,……产茶树高一丈”的记载。清代郝懿行编撰的《尔雅注疏》中有:“今茶树高数丈,小乃数尺”的记载。《广西通志》中有:“白毛茶,……树之大者二丈,小者七、八尺”的记载。可见,我国古代很早之前就已发现并记载在古籍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已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海南、江西、福建、台湾、湖南、湖北等11个省区的200余处发现野生大茶树和大茶树群落以及古茶园,至少已发现了茶树品种132个,遗存株数数以百万计,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野生大茶树近百株。主要分布在滇南、滇西南一带,滇、桂、黔毗邻区,滇、川、黔毗邻区,粤、湘、赣毗邻区,少数散见于湖北、福建、台湾和海南,并以云南南部和西南部为最多,其它是四川省南部和贵州省。这一地区茶树多属高大乔木型,具有典型的原始形态特征,并且大多与山茶科植物混生。而粤、湘、赣毗邻区是我国苦茶资源集中地区,其中尤以南岭山脉两侧最丰富。
云南省是现今世界上已发现野生古大茶树资源最集中、面积最大、数量最多、性状最古老的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古茶树群落和茶树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云南省有47个县境内发现有古茶树群落、古茶园和古大茶树,树高在数米至数十米不等的有130余处,基部干径100cm以上的有42株,树干直径在100cm以上的就有30株,1米以下、0.5米以上有300余株。邦威、巴达山、南糯山等大茶树并列为中国三大茶树王,它们是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茶树王,是我国古茶树最珍贵的遗存,是活的文物。
根据植物分类学分类依据,全世界有山茶科植物28属749种,中国有15属500余种;世界上有山茶族240个种,中国有210个;世界上有山茶属220个,中国有190个,云南有55个,独有30个;茶科植物有23属380余种,中国有15属260余种,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至今全世界发现茶组植物40个种,中国占39个种,其中云南33个种,25个种为云南独有,并有17个新种、1个变种。按照中山大学张宏达教授对山茶属植物分类,世界茶组植物已发现有4个系37个种3个变种,分布在我国的就有4个系36个种3个变种,其中分布在云南有33个种,3个变种,并且有24个新种和1个变种是世界茶谱中尚无记载,为云南独有。分布在云南茶组植物中,有28个茶种2个变种以野生型或栽培型状态,集中分布在东经97°51´(瑞丽)至105°36´(广南),北纬21°08´(孟腊)至25°58´(大理),横跨4个纬度这条带上,并沿着北回归线自西向东延伸,横跨北回归线南、北方向分布逐渐减少。分布的重点在滇南与滇西南茶区及滇中和滇东的部分茶区。多数茶种以局部分布为主,只有茶、普洱茶、大理茶才在全省广泛分布。海拔1600~2200米是云南茶种主要垂直分布地区带,而且是连续状态的,即在这一范围内的任一高度都有茶种分布。云南的茶种分布,绝大多数在地理上有自己特定的分布区,沿着江河、山脉走向并呈带状分布的有广南茶、厚轴茶、马关茶、德宏茶等;呈跳跃式分布的有勐腊茶、白毛茶等;分布隔离的有高树茶、假秃房茶、疏齿茶等;呈局部或零星分布的有哈尼茶、多瓣茶、园基茶、多脉茶、大苞茶、多萼茶、紫果茶、拟细萼茶、苦茶等;分布最广并与其它茶种多层次交错的有:普洱茶、茶、大理茶、滇缅茶等。五室茶系的茶种多分布在哀牢山以东的滇东和滇东南高原;哀牢山以西的澜沧江、怒江流域及横断山脉中部,则以五柱茶系的茶种占优势。滇南茶区分布的茶种资源最丰富,主要有广西茶、广南茶、五室茶、厚轴茶、老黑茶、大理茶、滇面茶、园基茶、皱叶茶、马关茶、哈尼茶、多瓣茶、勐腊茶、秃房茶、突肋茶、茶、苦茶、普洱茶、白毛茶、榕江茶、多脉茶、紫果茶、多萼茶、细萼茶等4个系10个种。第三是滇中茶区,主要有茶、普洱茶、大理茶、勐腊茶、元江茶、滇缅茶、老黑茶等3个系7个种。第四为滇东北茶区,主要有茶、大厂茶、高树茶、疏齿茶、假秃房茶等3个系5个种。
在古茶树中,五室茶系的大厂茶(c.tachangen sis)、五柱系的大理茶(c.taliensis)多属野生型茶;茶(c.sinen sis)、普洱茶变种(c.sinensis var.assamica)多属栽培型茶。
云南省素有“物种基因库”之称,高等植物占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尤以山茶科植物分布最广,保存种类最多。茶种的水平分布主要集中在北纬21°08´~25°58´,东经97°51´~105°36´这一水平地带,沿着北回归线自西向东延伸,横跨北回归线南、北方向分布逐渐减少。茶种的垂直分布,以海拔1600~2200米处存量最多,其次是1000~1600米处,分布最高点为最高。云南古茶树目前已发现野生型大茶树主要有:勐海县的巴达大茶树、曼宋大茶树、苏湖大茶树、帕真大茶树、宁洱大茶树、罗东山大茶树、澜沧县澜沧大茶树、大关县大关大茶树、镇康县镇康大山茶、金平县金平大茶树、马关县马关涩茶、广南县广南野茶、镇源县龙潭大茶树、振泰大茶树、昌宁县柳叶青宝洪茶、腾冲县腾冲野茶、岩肚大茶树、云县新村大茶树、双柏县双柏大茶树、大黑茶、师宗县师宗大茶树、保山市高黎贡山大茶树、新平县新平大茶树、富源县富源大茶树、楚雄县楚雄大茶树、南华县南华大茶树、昭通市昭通大茶树、镇雄县镇雄大茶树、凤庆县本山大茶树、沧源县大黑山大茶树、景东县花山大茶树、永德大雪山大理茶、大头茶等。最有代表的野生型古茶树为镇源千家寨龙潭大茶树王。过渡型大茶树主要有:澜沧县邦威大茶树、保山市旧寨大茶树、沧源县糯良大茶树、龙陵县镇安老茶、龙陵县小田坎大茶树、宁洱县勐先大茶树、雅鹿大茶树、梅子乡豹子洞古茶树等。最有代表性的过渡型古茶树为澜沧县邦威大茶树王。栽培型古茶树主要有:勐海县南糯山大茶树、施甸县猴子寨大茶树、宁洱县梅子乡旧芦大茶树、元江县元江茶、新平县峨毛茶、龙陵县镇安大茶树、施甸县猴子寨大茶树、永平县伟龙大茶树、景谷县景谷大茶树、墨江县墨江大茶树、西盟县西盟大茶树、澜沧县景迈山大茶树、镇源县镇源大茶树、景东县花山大花树、丫口大茶树、秧草塘1号大茶树、灵官庙大茶树、保山市坝湾大茶树、后山大茶树、腾冲县团田大茶树、文家塘大茶树、凤庆县小湾镇香竹箐大茶树、大寺乡羊山大茶树等。最有代表性的栽培型大茶树为勐海县南糯山茶树王,最大树龄的栽培型大茶树为凤庆香竹箐大茶树,树龄3200年。
云南省古茶树资源较集中的县有镇源、勐海、景谷、景东、宁洱、澜沧、龙陵、昌宁、腾冲、临沧、云县、双江、镇康、凤庆、永德、沧源、金平等19县市,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