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普洱茶的纷乱概念
发布时间:2024-06-17 点击:45
历史上的“普洱茶”,本是个简单朴实的概念。明代和清朝初期,“普洱”是隶属于车里的“极边地”,由车里土司设置有“头目”管理“六大茶山”茶业和茶税,凡由此遵章贩卖出入内地的“六大茶山”茶,都须加盖“普洱”头目的官印。它们被贩卖到异地,外地人就按所盖的“普洱”官印称之为“普洱茶”。其中包括“传统生茶”和“传统熟茶”两大类。从上世纪70年代起,“普洱茶”的工艺和分类及其名称,开始被前代和当前这代茶界专家误导、歪曲,导致它们现阶段的混乱。
一、普洱茶的“生”、“熟”概念
这个概念的区别需分为两个阶段:即民国末期及其以前和上世纪70年代起至今这两个阶段。
1、古代的“生”、“熟”之分
最初被命名的“普洱茶”产于滇西南“车里”辖区。西南该区域民族既是“不粟食”民族,即不种植、也不吃粮食,靠放牧、狩猎和采集野生植物为食;又是“不火食”民族,即吃生食的民族。因前者,离不开茶;因后者,到唐代初期,多数贫民还无锅,靠竹筒和宽叶为炊具和餐具,甚至仍然吃生食和以手爪为餐具。因而直到唐朝咸通年间,其“普洱茶”还“无采造法”,亦即不经锅炒就生晒制作。到唐朝中后期众多傣族和汉商渗入,传入土锅和铁锅技术,才学内地炒青。
依据此,将不经高温炒熟,“生制”的茶称为“生茶”;将经过高温锅炒至熟以后揉制的茶称为“熟茶”。按此,前者的紧压饼就是“生饼”或“青饼”;后者的紧压饼就是“熟饼”。
所以这时的“熟茶”和“熟饼”,都不是现今所谓“发酵”的“熟茶”和“熟饼”。
2、现代的“生”、“熟”之分
在笔者于2005年从清思茅厅下发的贡茶《札文》内所载“生、熟茶芽”和清云贵总督鄂尔泰《手记》里“生晒为佳”以前,包括全国、全世界茶专家,无人知道明代、清代及其以前的“生茶”和“熟茶”,所以,上世纪70年代开始生产“熟茶”初期,专家们就未经考证和疏理地将上述“高温锅炒至熟以后,揉制和干燥的毛茶”,即古人所称的“熟茶”,命名为“生茶”,并将其紧压饼称为“生饼”;而把它们“发明”的“湿水渥堆”,捂臭、腐烂、霉变的“茶”,命名为“熟茶”,并将其紧压饼称为“熟饼”。
可见,现今所谓的“发酵”“熟茶”及其“熟饼”,并不是明、清两朝及以前古代所称的“熟茶”及其“熟饼”。
实际上,专家所“发明”的“熟茶”及其“熟饼”,分明已经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茶”,已经是与腐烂蔬菜等同的植物茎叶的腐败物!何谓“茶”?有色的汤水就是“茶”吗?!凡是真正而正常的“茶”,都有相应而特有的茶味!蒙住对方双眼,不告知啥夜体,递杯汤水给对方,对方凭气味和滋味可判定其为“茶汤”。但是,针对仅喝过真正意义的“茶”而不曾喝过“熟茶”的人,以同样的情形递杯“熟茶”给他,绝对判别不出它是“茶”,他必定问:这是什么东西?饮者可自行对比,不曾霉变的所有茶水,都大同小异,有其共性,那就是茶特有的滋味!可是所谓“熟茶”,丝毫不带“茶”特有的滋味,只有烘烤过的植物腐败味!它根本不再是人类原本意义上的“茶”,而是与腐烂蔬菜同类的植物茎叶的腐败物的污浊汤。
可是,人们为了争相抓“老鼠”,为了宣传和销售“熟茶”,完全不顾并违背事实,主观而昧心地将针对现代概念的“生茶”和“熟茶”的滋味和气味的平价对调过来,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与此相应,当地毛茶的初制,经“高温锅炒至熟”以后“揉制”,然后干燥。干燥的方式多样,未必都是晒干,还有适温烘干和晾干。而且,这三道工序,真正的“杀青”是“锅炒”,而不是“晒”。因而,由此工艺初制的茶,不是“晒青茶”,而是“炒青茶”!
二、发酵与霉变
“发酵”是指物质构成成份的分解;“霉变”通常是狭指物质内外产生有害的霉菌。正常“发酵”的茶,干茶清秀、光洁,无杂异味;泡渣深黄色、黄褐色、红褐色、褐色、深褐色等,无碳黑色;气味无霉臭味、蟑螂屎味等杂异味。一是泡渣不带碳黑色;二是泡渣“脚底”只会有碎末,不会有泥状粉末;三是汤色均匀、透明、清澈、鲜红、亮丽,不会暗黄、暗红和黑色。四是汤里也无霉气味、臭泥味、蟑螂屎味等杂异味。五是饮用时,即使还有涩味,不太柔滑,饮后喉咙将洁净、润滑、空阔、通畅。与此相应,“霉变”的茶,一是干茶内外不清秀、不够光洁,有杂异味;泡渣带碳黑色;有无霉臭味、蟑螂屎味等不良气味或杂异味。开泡时有漂渣,汤面不清秀。二是泡渣不成形,泡渣“脚底”和茶汤倾剩的“脚底”会有泥状粉末;三是汤色至少不够均匀、不够透明、不够清澈、多显暗黄、暗红或黑色。四是汤里有霉气味或臭泥味,或蟑螂屎味等不良杂异味。五是饮用时,即使无涩味,很柔滑甚至油滑,饮后喉咙将不洁净、不润滑、不够通畅。这就是判定陈茶和发酵茶有无霉变和腐烂的五个标准。其中,第一、三、四个现象,是霉茶的显著特征;第二个现象是茶腐烂的标志。第五个现象则是霉茶的隐藏性特征;
三、矮化、非矮化、放高。
由于前半个世纪和目前专家们的错误文化,大多数茶树被重度矮化。但本世纪初,发现矮化茶苦涩度高,甘甜丰富度低,人们稀望将茶树放高,就暂时出现了这些差别。
矮化茶,包括总高平剪至1.2米以下的台梯茶、非台梯散种茶,即传统稀植式低龄树茶和中龄小树茶及老树茶;还有平地起的总树干或岔干高不足1.2米的散种茶,即传统稀植式低龄树茶和中龄小树茶及老树茶;有管理林的,也有荒野或国有林的。有生态的和非生态的。此类茶,在同环境下,比同树龄的茶,甘甜丰富度更薄,苦涩度更高。尤其前类更突出。
非矮化茶,是指该茶树从栽培起,其总树干或平地起的树岔高度不曾砍伐至低于1.5米,而且其分岔也不曾短于1.2米的茶树。包括曾砍伐过,但其重新生长的总树干或平地起的树岔又达约50年以上,高度不曾再次砍伐至低于1.5米,其分岔也不曾短于1.2米的茶树。
放高茶,又称散养、散放或松放等,是指让原来的矮化茶树的树岔长高。其中,分扦插苗和果实苗。若是扦插苗的茶树,无论放几年,长得多高,其品质永远都无法明显提高。若是果实苗,低龄和中龄矮化树,按其树龄,至少需放八年以上,其品质才会明显提高,但未必达到理想的丰富饱满度。若是百年以上老树,至少需放五、六年以上,其品质才会明显提高,但也未必到理想的丰富饱满度。
三、小树,大树和古树
由于前半个世纪和目前专家们的错误文化的误导,50多年来人们随专家追求60年以下低龄树茶,仅有苦涩味,缺乏综合甘甜味。但本世纪初,发现低龄树茶苦涩度高,甘甜丰富度低。而百年以上高龄树,尤其是其中的乔木树,苦涩度低,甘甜丰富度高,香气也更高。人们想望将茶树放高,就暂时出现了这些差别。
“小树”,树龄100年左右以下,不管高矮,包括台地茶、其它矮化茶、乔木茶。“大树”,实际就是“古树”,树龄100左右以上。有部分人瞎编,分开来,把三四十年至八九十年间的放高或原乔木树,称为“大树”。它实际是小树范围的中龄树茶。
四、荒山和国有林
由于前半个世纪和目前专家们的错误文化的误导,50多年来人们都按专家的指导,往茶地里施肥、喷农药,使所产茶都不生态,丧失自然性。到本世纪初,人们发现饮用这类茶后,使人产生各种不良反应。而未用过化肥、农药的地里的茶,饮后不会使人产生类似负面影响。人们因此追求生态茶品,就产生这些差别。
荒山茶,是指个人、集体或国有荒野里采来的茶,有老树、小树;有矮化的,也有未曾矮化的;有生态的和非生态的。国有林,多数是纯生态林的古树和小树,少数会有非生态的。有乔木树,也有曾矮化树。但有人不守此信。
五、易武正山
易武1100左右海拔以上,曾有古茶树范围生长的茶,包括老树、小树。不包括从其它山、其它片区或茶区收购来的茶。但如今很少有人守此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