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水 精茗蕴香,借水而发

发布时间:2024-06-17 点击:55
水是茶的载体,离开水,则茶之色、香、味、韵无从体现,明代有“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行与论茶也”之说,因此自唐以来,择水就成为饮茶的一个异常重要的环节,而论水、评水则一直都是爱茶人士的一个热门话题。此外,烹茶鉴水也是中国茶道的一大特色,由于水中不仅存载着茶的色香味韵,且蕴含了茶道的精神内在、文化底蕴和文雅深沉的审美情趣,以是有“水为茶之母”之说。
水质的利害对茶汤色泽、香气、滋味影响很大,昔人对此亦早有体会。最早也是最经典地论及茶与水质关系的是茶圣陆羽,厥后,宋徽宗在其茶著《大观茶论》中则将沏茶用水总结为:“水以清、轻、甘、洁为美。”总的来说,昔人用水崇尚“清、轻、活、甘、洌”。
清:昔人要求沏茶用水“澄之无垢、挠之不浊”。水不清洁则茶汤混浊,水质清洁无杂质、透明无色,方能显出茶之本色。
为了获取清洁的水,除注重选择水泉外,昔人还缔造了许多滤水、澄水、养水的方式。陆羽《茶经 四之器》中所列的茶具——漉水囊,就是饮茶煎水前用来过滤水中杂质的。此外,昔人还经常在水坛里放入白石等物,一是以为能养水味,二是以为能澄清水中杂质。
轻:水质的“轻”是相对“重”而言,昔人总结为:好水“质地轻,浮于上”,劣水“质地重,沉于下”。昔人所说水之“轻、重”类似今人所说的“软水、硬水”。
接纳软水沏茶,茶汤明亮,香味鲜爽,其色、香、味俱佳;而用硬水沏茶,则茶汤之色、香、味大减,茶汤发暗,滋味发涩,若是水质含有较大的碱性或含有铁质,茶汤会发黑,滋味苦涩,无法饮用。高等名茶如用硬水沏泡,茶味受损更重。
在自然水中,远离都会未受污染的雨水、雪水属于纯软水;泉水、溪水、江河水、井水等则大多同时具有暂时硬度和永远硬度,其硬度因区域差别有较大差异,一样平常我国南方区域的自然水硬度普遍低于北方区域,但并非绝对。人工处置水中,纯净水、蒸馏水、去离子水等属于纯软水,自来水也同时具有暂时硬度和永远硬度,因区域差别其软硬水平也差别。
低硬度的水更适宜沏茶,例如,虎跑泉水较龙井泉水更能体现狮峰龙井的品质特征,由于虎跑泉水的硬度较龙井泉低,矿物质含量相对龙井泉要低。但是否水质越纯就越适于冲沏茶叶呢?谜底却是否认的。在用自然优质泉水、去离子水(与纯净水一样,同为人工纯软水)、雨水(自然纯软水)的对照实验中,发现最佳沏茶用水仍是含有少量矿物质元素的自然泉水,而不是纯度异常高的雨水或去离子水。
活:“活水”是对“死水”而言,要求水“有源有流”,不是静止水。煎茶的水要活,陆羽在其著作《茶经》中就强调过,后人亦有深刻的熟悉,并经常赋之以诗文。苏东坡曾有《汲江煎茶》诗:
活水还需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天黑瓶。
南宋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赞曰:“此诗奇甚!茶非活水,则不能发其鲜馥,东坡深知此理矣!”
甘:“甘”是指水含口中有甜蜜感,无咸苦感。水味有甘甜、苦涩之别,一样平常人均能体味。昔人以为“味美者曰甘泉,气芬者曰香泉”,“泉惟甘香,故能养人”。明高濂《遵生八笺》亦说:“凡水泉不甘,能损茶味。”故沏茶水质要求清凉甜蜜。
冽:“冽”则是指水含口中有清凉感。水的冷冽,也是煎茶用水所要讲求的。泉清而能冽,证实该泉系从地表之深层沁出,以是水质特好。论及水的冷冽,昔人还首推“冰水”。晋代秦王嘉《拾遗记》中说:“蓬莱山冰水,饮者千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