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壶名家

发布时间:2024-06-16 点击:45
放谈壶艺名家
茶壶工艺品
茶壶工艺品
茶壶工艺品
中国的民间艺人,大多隐姓埋名。民间工艺界的行规,也使得民间艺人习惯了默默无闻。比如说,你脖子上挂着块翡翠,你不知道是谁雕刻的;你脚上穿着双绣鞋,你不知道是谁的手艺;你吃饭用的青花碗,你不知道是谁制作的;你家里有张雕花大床,你也不知道那是谁的作品。古往今来,民间艺人大多不在作品上署名,谁知道他是何方高人呢?可是紫砂界却不一样了。在一把紫砂壶上,我们至少可以在三个地方看到作者的签名,一是壶底,二是壶盖,三是壶把的下方。除了在“文革”那样的特殊年代,紫砂壶的制作者,从来都是要郑重其事地署名、不厌其烦地落款的。
虽然,紫砂壶在清代也成了皇家供品。但是,紫砂壶艺界从来就没有官窑这一说。因此,也没有出现过用“大清制造”、用“乾隆御制”这样的官印来取代个人落款的行规。
虽然,紫砂界存在过“合作社”、“紫砂厂”、“紫砂集团”这样的组织形式,但是,紫砂壶的创作与生产,从来都是以某个人为中心的,海内外的买家、炒家和藏家,也从来都是只认名头不认单位的。
这一现象,这一工艺美术界的例外,说明什么问题呢?它至少可以说明,紫砂壶艺界自古尊重壶艺家的个体劳动,自古重视作者意识、责任意识与品牌意识。而对于这些意识的重视,其意义是深远的。依照鲁迅先生的说法,那是“人的自我觉醒”的标志。
在中国,每个行业都有供奉祖师爷的习俗。例如,木匠供奉鲁班,郎中供奉华佗,纺纱女供奉嫘祖。如果,某一个行业原本就没有祖师爷,那也得找一个出来予以追认。
紫砂界追认的祖师爷,特别有意思。那位祖师爷,绝对不会做壶,甚至都没有到过陶都丁蜀镇。那个人叫范蠡,就是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的范蠡。范蠡跟西施私奔之后,在浪迹江湖的岁月里,曾经用过一个化名,叫陶朱公。就凭这一点,紫砂人就决定,将范蠡先生追认为祖师爷了。
史学家们普遍认为,陶朱公的陶,与陶器没有什么关系。“陶”在春秋战国年代,是一个地名。那地方,应该在现今的山东省境内。所谓陶朱公,就是生活在“陶”这个地方的朱先生。迄今为止,没有任何史料能够证实,范蠡,或者西施,做过陶器,贩运过陶器或是开过陶器行。即便如此,紫砂界还是选择了范蠡担当祖师爷。
这是行业心理在起作用。紫砂界之所以选择范蠡当祖师爷,起码可以说明一点,这一行的老少爷们,对于范大将军爱美人不爱江山、爱自由不爱王位的浪漫情怀,不仅是认同的,而且是赞许的,甚至是羡慕不已的。正因为紫砂壶艺界自古就有尊重作者、崇尚自由的传统,在这个行当里出类拔萃、叱咤风云的人物,个个性格突兀,人人身怀绝技。在此,我愿意为大家介绍几位壶艺大家。
时大彬:尚理崇文,享誉朝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