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茶叶文化与楹联

发布时间:2024-06-15 点击:52
中国古代的茶叶文化与楹联
有画必有书,这是中国书画艺术的特色。楹联又称“楹贴”、“对联”、“对子”,滥觞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发展到宋代逐渐用在楹柱上,作为装饰和交际之用。茶联是我国楹联中独树一帜的瑰宝。
历史上,有关名人书法的故事比比皆是。以宋代苏轼为例,相传苏轼游完莫干山,来到山腰的一座寺庙。庙中和尚见来人穿着格外简朴,冷冷地应酬道:“坐。”并对小沙弥吩咐道:“茶。”苏轼落座,喝茶。他随便与和尚谈了几句,和尚见来人出语不凡,马上请苏轼入大殿,摆下椅子说:“请坐。”又吩咐小沙弥:“敬茶。”苏轼继续与和尚攀谈,妙语连珠。和尚连连称是。和尚不禁问起苏轼的名字。苏轼自谦道:“小官乃杭州道判苏子瞻。”和尚连忙起身,请苏轼进入一间静雅的客厅,恭敬地说:“请上座。”又吩咐小沙弥:“敬香茶。”苏轼见和尚十分势利,坐了一会儿就告辞了。和尚见挽留不住苏轼,就请苏轼题字留念。苏轼写下了一副对联:“坐、请坐、请上座,茶、上茶、上好茶。”以此来讽刺和尚。
历代茶联中,以郑板桥作品为最多,据《郑板桥全集》摘录如下:
“白菜青盐粯(xian)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
粗茶淡饭,无所奢求,写出了农家俭朴生活的乐趣,这是郑板桥的一副传世七言联。
“墨竹树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
茶具是品茶的要素之一,也是历代文人雅士所推崇的雅玩,这一对联显示了郑板桥对品
茶用器的考究。
“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
郑板桥曾在镇江焦山读书,见景生情,为焦山海若庵撰联。焦山风景如画,佳木葱茏,
奇花闪灼,一带清流泻于石隙。
“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
焦山自然庵也是板桥驻足之处,故有联赠之。此联大气磅礴,展现了我与山水共融的诗
情画意,新茗、江水、青山、才子浑然一体,雅趣天成。
“秋江欲画毫先冷,梅水才烹腹便清。”
画与茶相连,景与情相通,诗人的浪漫想象与美好的感受,都在寥寥十余字中,为千古
佳联。
“洗砚鱼吞墨,京茶鹤避烟。”
这副对联延续了郑板桥一贯的唯美笔锋,展示作者远离尘世喧嚣,以琴棋书画诗酒茶为
伴的隐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