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乌龙茶发展史略

发布时间:2024-06-15 点击:58
台湾乌龙茶发展史略
◎台茶现况
台湾克复后以制造红茶、绿茶供应外销为主,外销量占产量的75%~85%。但近二十年来已急速地转成制造包种茶、乌龙茶供给内需,外销量削减到占总产量的15%~20%左右,外销衰退的首要启事是台湾的工业化开展,使人工之成本提高,招致红茶与绿茶的出产成本过高,而无法与国际上一样产物竞争。相对的,由於国人每人每年平均吃茶量,由1980年的0.34公斤激增到1995年的1.2l公斤,使得内销市场合需的高级部份发酵茶,尤其是包种茶与乌龙茶矫捷添加;台湾茶业由外销转为内需形状以来,产制外销茶类为主的北部茶区,台北、桃园、新竹、苗栗茶园面积逐年削减;
一九-六年为19,427公顷(74%);一九九一年为13,376公顷(57%);一九九六年为7,965公顷(37%);而产制部份发酵茶类供内需的中南部茶区(南投、嘉义、云林)茶园面积逐年添加,一九八六年为5,089公顷(52%)。台湾茶园当时栽种之茶树质量以青心乌龙(48%)为主,依次为青心大冇(19%),台茶十二号、十三号等新种类(16%),其他种类单个据有率皆在4%以下,甚或不及1%。台湾茶叶外销量以一九七三年达最高峰为2万3千余公吨,一九七九年今后逐年降低,至一九八六年外销量为1万公吨,一九九六年为3,475公吨;进口茶叶量一九八五年仅309公吨,一九九o年饮料茶在台湾鼓起后,进口茶叶(以红茶、茉莉花茶为主)急剧添加,一九九四年达最高峰进口量为1万余公吨,近年来则维持在7~8千公吨,进口茶类乃以红茶及茉莉花茶为主,供加工制造饮料茶之用。台湾罐(盒)装饮料茶於一九八九年逐步鼓起,尤其是乌龙茶饮料於一九九二年对新新人类市场的诉求成功,促使茶饮料於一九九三年跨越碳酸饮料,至一九九六年乃位居非酒精性饮料的龙头;一九九六年各类茶饮料发卖率为:鸟笼茶(31%)、绿茶(16%)、红茶(6%),其他为调味红茶,如奶茶、花扑鼻红茶、果扑鼻红茶、加麦红茶等).算计47%,红茶系列饮料台占53%,乃为台湾饮料茶的主流,此为台湾每年需输入数千公吨红茶的首要启事。当时台湾地域茶园面积约二万一千公顷,集中於台北、桃园、新竹、苗栗、南投、嘉义、云林、宜兰、花莲及台东等海拔数百公尺至一千五百公尺间的丘陵地、缓坡地及高山等,年产量约二万二千公吨。台湾之茶文明源於闽粤工夫茶之好客随俗风气,融人江南文人茶之精致,而成就台湾共同的茶艺文明。台湾的茶艺馆也在无心插柳的状况下,直接带动了民俗艺品、陶艺品、国乐及仿中国古典修建之怀古风潮,尤其是拓展了茶器艺术的视野。一九七五年后,台湾经济起飞,生活生计水准提高,政府指点举行优秀包种茶、鸟龙茶竞赛及宣导国人吃茶,茶艺馆逐步鼓起而替代盛极一时的港式茶肆吃茶办法。喜欢茶人士及业者也接踵成立推行茶艺文明的民间组织,於一九八二年九月首先成立「中华民国茶艺协会」,并提出中华茶艺的基本精神~「清、敬、怡、真」;一九八四年九月由茶艺业者筹构成立「中华茶艺业联谊会」,阐扬中华茶艺文明,推行茶艺细腻生活生计,促进国际茶文明交流为其宗旨,该会於一九九七年向内政部正式注销立案,并更名为「中华茶艺结合促进会」,乃简称「中华茶联」。一九八四年六月成立天仁茶艺文明基金会,其宗旨为以茶艺陡峭悠美的意境,树立国民更生活标准,使社会到达富而好礼的境界。一九八五年以来大专院校的学生社团亦接踵成立茶艺社,推展学生茶艺运动。茶文明的传承除藉由茶艺运动外,茶业及茶艺文明杂志的出刊及传播亦占极首要的地位,台湾首要的茶学杂志,早期的有日据期间由台北茶商公会出刊的「台湾茶业月报」及「台湾之茶业」;近代的有由政府机关刊行的「茶业专讯」,由民间集团刊行的「茶讯」、「茶艺月刊」、「中华茶艺会刊」,由大专院校茶艺社出刊之「台大茶艺』、「茶艺专刊」及已贸易化刊行的「茶与艺术」、「茶与壶」、「壶中寰宇」及「紫玉金砂」等。茶业在台湾有其经济出产价值,更有非经济性文明特质,当时台湾茶业面对劳力缺乏、工资高涨、消费者口味多元化、茶叶进口日益增多之压力,但若能调整产销构造,使用新科技、新技能选拔茶叶产制技能,连系茶业科技及茶艺文明促使茶艺生活生计化,开展休闲茶业及发扬茶文明特质,必能使传统财产现代化及永续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