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普洱茶市场七大全新动向

发布时间:2024-06-14 点击:46
如果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算起,普洱茶市场由港台到珠三角,再到全国甚至海外华人圈的地域拓展,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已经历神秘史话、盲目追风、政商礼品、圈子喝藏到大众狂欢。2017年全新出现的市场动态,我们可以从这七个方面去解读。
1、新品炒作
当大家都以为炒作已经离我们远去时,其实2016年一开始,大益的几款概念品又受到资本的追捧。
没有重复2007的盲目,但再现了2013的癫狂——短短几个月时间,“皇茶一号”青饼的件价从二万多至现在的七万多;老树圆茶、群峰之上、珍藏孔雀和兰韵都有庄家资本介入,短时期内件价成千上万的涨,看上去很美。
这次资本的运作方法比之前更隐蔽,从舆论的准备、核心圈里价格的操纵,货源的收放都更为专业且大胆。资本总是需要寻找出路,茶行业资本的安全感,大多总是信任茶叶资产,这还是应了那句红楼俗语——若非个中人,不知其中味。
2、中老期茶
今年芳村批发市场同样是“二八定律”,少部分的商家生意比往年都好,多数商家反应生意比以前较差。生意好的大多是从事中老期茶的茶商,如陈茶汇、迎春茶行、老茶荟、时光茗茶等,作为稀缺品,90年代到2007年期间的茶进入较佳品饮期,真正显现出普洱茶的陈化之魅。
从市场批发实际来看,中老期茶品种走俏的大多是大厂茶和小厂精品,批价以品牌、品质、仓储、品相等几个方面综合而论。芳村因货品的规模效应和资本的巨量累积,仍然牢牢掌握着中老期批发市场的定价权。
3、小青柑
便利品饮的形态,大众的口感,养生的概念,让混血的小青柑一出生就特别受欢迎,并在2016年达到几乎火爆的程度,至今持续热度。
从消耗的角度看,一饼357克的茶,作为茶客可能一年也喝不完,因为他还要尝试喝不同类型的饼。而同样重量的柑普,也许一周就喝完了。一个飘逸杯,一颗青柑普,一天可以喝两到三颗。
我们见到很多资深老茶人,喝多了重口味的普洱茶,也会选择小清新的柑普“换换口味”。所有一切,皆源于人性里的好奇天性,还有喜新厌旧。
4、金融普洱
以大圆普洱为首的平台,是普洱茶营销模式的创新,以经纪人制度,将线上收藏交易和实体品鉴结合起来,以普洱茶两大属性“收藏”与“品饮”平台化运作,挑选各品牌厂家的单品合作,以利益捆绑方式共同推动喝藏。
对于长期以农产品交易模式为主的普洱茶市场来说,大圆普洱的创新是值得期待的,但其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还得看其“睡后成本”——边际成本的多少。实体店的规模越大,边际成本也就越大,赢利的可能越小。可持续的发展,需要有实际的多赢收益,才可能循环往前。
5、酵素茶
大益2016年高调推出其号称的第三代“黑马技术”,认为马帮时代的普洱茶的陈化,是随着时间流逝自然陈化的第一代发酵;而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的,是第二代的人工渥堆发酵。他们是第三代,密封罐里添加酵素的发酵。其实这就是酶促反应发酵熟茶的一种更为可控的方式。
关于酵素,历史上曾经有一个有趣的实验: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扎尼将肉块放入小巧的金属笼中,然后让鹰吞下金属笼。过一段时间他将小笼取出,发现肉块消失了。于是,他推断胃液中一定含有消化肉块的物质,这就是消化酶,也称为酵素。
把安全的酵素加入茶中发酵,产生的成果可以脱离粗放农产品属性,而“创造”出对身体有益的功能性养生食品,市场反响如何有待时间检验。
6、订制茶
在普洱茶核心原产地勐海,大多数的茶工厂今年都反映,今年特别“缺钱”。这里说的钱,是现金而非茶叶资产。因为,传统的经销模式大不如前,新的机遇在于——订制。
每年春秋两季,茶山行带给厂家的全新生意便是订制,个人订制、公司或机构订制,个性化的产品更符合需求。这是市场细分的结果,工厂将成为更加专业的生产车间。如今勐海已出现全新的茶工厂,如中吉号的药品级茶车间,佛香茶厂的竹框离地发酵等。
7、新概念古熟
2017年,中吉号推出了第三代云发酵的高端熟茶中吉古醇,市场也出现了专业做熟茶的品牌五正,并创立了自己的评审标准。
同时,多个厂家开始用乔木古树原料发酵高端熟茶,如巅茶的古树熟茶系列,天弘以无极为代表“五大金刚”系列。
这些熟茶以区别于传统的大货料,在选料方面以高端原料为主,工艺方面选用离地发酵等,做精品化的高端熟茶,以适应市场全样的精品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