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绿色发展渐入佳境:充分发挥普洱被授予“世界茶源”
发布时间:2024-06-13 点击:42
绿色,是普洱的生命底色,是普洱的内在神韵,是普洱的魅力所在。绿色,也是普洱最大的特色,最重要的生态,最突出的资源。
绿色发展深入人心
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加强宣传引导,开展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和节能环保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农村活动,绿色生活方式蔚然成风,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全市生态文明知识普及率达78%。完善噪声自动监测及空气质量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慢行系统,推广新能源电动公交车,绿色产品政府采购比例达80%。累计创建32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和908个市级生态村,建成省级绿色学校44所、绿色社区9家、环境教育基地2个,市级绿色学校101所、绿色社区18家。
绿色产业发展壮大
着力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将生态资本转化为绿色产业,全市绿色产业增加值占传统gdp的比重达到71.5%。充分发挥普洱被授予“世界茶源”“中国咖啡之都”称号,享有“云南核心药库”美誉的优势,把茶叶、咖啡、生物药等作为特色生物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全面推广生态有机茶园、咖啡园转换工程,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制定农药、化肥规范使用名录,构建生产流通安全追溯体系,开展“三品一标”产品认证,实施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行动,创建全国咖啡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
建成生态茶园157.4万亩,6.67万亩茶园通过有机认证;建成生态咖啡园75.7万亩、生物药30.5万亩,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比例达30.4%,认证企业和产品数量居全省前列,24户农业龙头企业获得省以上名牌产品和著名或驰名商标。普洱祖祥高山茶园生产的有机茶,每公斤最高售价2000欧元,平均价格是常规茶叶价格的10倍。
构建以林(竹)浆纸纤维为龙头,林板、林化为两翼,林下特色经济为支撑的现代林产业链式发展模式,使普洱成为全国林业分类经营示范区和现代林业开发区。着力建设“西电东送、云电外送”的重要清洁能源产业基地,糯扎渡等一批水电站竣工投产,墨江联珠风电等建成发电,全市电力装机规模达918万千瓦。茶祖茶业公司研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纯太阳能烘干系统和蒸汽系统”,利用太阳能建成无烟工厂,每年可节省煤能源448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737.6吨、二氧化硫38.08吨、氮氧化合物33.15吨,实现生产过程污染的零排放。
建设集文化旅游、生态体验、养生养老为一体的国际性旅游度假休闲养生基地,普洱国家公园、西盟勐梭龙潭成功创建4a级景区,开通普洱至老挝边境旅游线路,“绿三角”旅游线路获中国自驾旅游线路评选金奖。
积极发展“互联网+”新经济新业态,建成云南普洱茶交易中心和国际咖啡交易中心,在全省各州(市)中首家成立市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互联网+”成为普洱融入全国、走向世界的新“茶马古道”。成立云南绿色金融服务中心,成功发行总规模50亿元首期10亿元的绿色经济发展基金,云南高山生物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成功挂牌。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按照“一核两翼三带”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划定生态红线,全面落实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15万人的生态移民和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湿地修复等生态保护工程。严控高污染高耗能项目落地实施,坚决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对重点污染源安装在线监控系统;严格限制木材采伐指标,关停大批原料型的木材加工厂。全市森林蓄积量达2.8亿立方米,自然湿地保有量3.05万公顷,水环境达标率保持在100%,中心城区空气优良率达99.2%,负氧离子含量高出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清新空气”标准的12倍多。
绿色发展机制不断健全
建立了省级推进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市级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不断完善资源环境保护机制、重大环境行政决策机制、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公众参与监督机制。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探索环境保护联动执法机制和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建立绿色经济发展研究院,成立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碳汇经济促进中心,在全省率先实施森林经营增汇减排试点项目。探索绿色新政,建立绿色经济考评体系。启动茶叶、咖啡、生物药等主要产品绿色化评价标准和绿色交通、绿色餐饮、绿色村镇、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等评价标准制定工作,发布实施绿色工业企业评价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