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代中国文人笔下的茶文化
发布时间:2024-06-12 点击:67
中国是茶的故里,茶的历史源远流长,朋友相逢、人来客往,总会沏茶而待之。茶不仅仅只是一种解渴饮料,它也有着深深的文化底蕴,已经构成了一种茶文化。
茶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是从品茗斗茶开始的。茶饮具有清爽、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熏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倡导“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教、道教和儒家的“内省修行”思想。因而我国历代社会名流、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特殊爱好在品茗中,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用。
早在唐宋时代之前,茶已成为文人学者的描写对象,诸如借茶写人事,抒发襟怀,感悟人生。今日我们不仅可以读到茶圣陆羽的名著《茶经》,而且还可以读到如唐代杜甫、宋代苏东坡、元代耶律楚材、明代徐渭等著名诗词宗师们的咏茶佳句。细心翻阅旧时的文学艺术作品,我们还可以看到,茶还是绘画家、音乐舞蹈家,乃至宗教文化中的永盛不衰的重要题材。
喝茶的雅名叫品茗。文人好茶,以为喝茶是淡雅而幽怨的。品茗斗茶又是文人生活中一大雅事。旧时文人多情而善感,喝茶喝到得意处,难免诗兴大发,留下许多佳句。宋代范仲淹《和章珉从事斗茶歌》曰:“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到今栽。”诗人对武夷茶推崇备至,把武夷茶比作仙茶,评为天下第一。“斗茶味兮轻醍,斗茶香兮薄兰芷。”他夸奖武夷茶的味道,胜过甘美无比的醍醐,香气胜过清幽高雅的兰芷。寓意深长,倍增茶韵。
文人学者中多品茗行家。清代著名学者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有一段谈到武夷岩茶的神韵:“余游武夷,……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拭其味,冉冉咀嚼而体恤之,果真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拭一二杯,令人释燥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袁枚在浅酌慢饮中,把武夷岩茶比作美玉,把龙井和阳羡茶比作水晶,说明它们的神韵各有独到之处。
茶被文人这么一咏一颂一讲究,身价自然就高起来。久而久之,喝茶便成为了一件很高雅的事情,还衍生出了专门的“茶道”,用很多人为的规矩跟普通群众拉开了距离。于是,茶不能“喝”了,得“品”,在烦琐的细节里品茶的人便有了资历自鸣得意地嘲笑起他人来,以为群众皆“牛饮”,不解茶中味道。杜牧的“今天鬓丝禅榻畔,茶烟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