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VS“无”,哪种方式更适合作为口粮茶的选拔标准?
发布时间:2024-06-11 点击:33
《1》很多时候我们判断一个茶的品质,是以它是否“有”什么为标准的。
比如,香、甜、鲜爽、生津、醇厚、顺滑、清凉感、高山韵...等等。
这些凸显品质的标准词织成一张网眼严密的筛子,各类茶品只要放上来过一过筛,就能快速的分出个三六九等。
乍一看,用这种方式选茶似乎没什么问题。
其实不然。
原因很简单:除非较专业、有经验的茶人,才可能相对全面、精准的掌握了这些“标准词”并在品饮时能很好的加以运用。
香、甜、顺,这些具象点的还好说,只要不再进行更深度挖掘,大部分茶友都可体会;
但像鲜爽、醇厚、茶气、韵味这些偏感性的体验,对于很多茶友来说,则更像是“玄学”。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门道,也是门槛。
换句话说,这种以“有”为导向的选茶逻辑,想用好,得有一定的基础。
《2》具体到选购口粮茶的操作上,“有”这种选茶方式,会更显累赘。
“就是日常喝,差不多就可以。”
“什么品茶鉴茶我不懂,只要茶干净、正宗、价格实惠。”
“我就想轻松的喝个茶,不想要那么复杂!”
看,选口粮茶,首当其冲就是要——省心、简便。
此时,终于到了今天的另一个主角——“无”,施展拳脚了。
所谓“无”,可以理解为:
——在判断一款茶的品质时,把惯性的“有什么优点”的思维模式,切换为“无什么缺点”的模式中来。
而且,这个“无”的特征只需要具备“典型性”即可。
这种以“无”为导向的选茶逻辑,标准少、难度低、易掌握。
尤其适用于选购口粮茶、这种没必要大费周折的事情。
《3》以近日品鉴的两款茶——2021高山寿眉和2021品系列熟普,为例:
对于白茶寿眉,我们惯性的品鉴方式是关注它的香气、顺度和甜感,有、且好,是为优;
而对于普洱熟茶,则重点关注它的汤感,醇、顺、甘、滑...等等,越丰厚越全面,则越优质。
现在,我们换个思维,用一下“无”的方式:
作为新茶,这款高山寿眉冲泡后,气息上没有某些低质茶常见的那种久久挥之不去的青草气,入口的茶汤也完全没有低质茶的闷、绵沓、不精神的气质;
而这款2021品系列的熟普茶,新熟茶里最被人诟病的堆味、土腥味,在它这里是踪迹全无,同时,更没有一般新熟茶常见的稍显粗粝的口感,反而特别顺滑。
综上,即可断这两款茶的品质,已然不差。
好喝的茶是相似的,不好喝的茶,各有各的问题。
“有”,是好茶呈现出的优点的叠加,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无限向上;
而“无”,更像是一个托底的角色,某种程度上,是好茶、优质口粮茶的那个入围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