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易武茶区收原料的那些事

发布时间:2024-06-09 点击:44
接作者上文《我的易武印象—古董茶与正山》。
【正文】收料是一个非常好玩又辛苦的工作,尤其对一个个人收料者而言,在易武我们简称为料头。
个人收料者的存在有两种原因,一种是为他人收料,赚取差价,一种是为自己收料,降低成本。无论为他人收料或为自己收料,价格与品质的平衡永远是最大的课题,因为任何人都必须面对巿场,收料者必须为自己找到合理的巿场定位,才能长远生存下去。
在早年以大货横行的年代,在山头收料是一种苦差事,也许在很多同行的眼中是一件傻事,因为大货只须炒作便能赚到钱,而且巿场的铺盖面也广。而自己在山头做茶,价格高且行销方面在早期是很困难的,因为很多人根本不认大树茶,只认品牌茶,认为品牌茶好进好出。
以前最常发生的情况就是山头上收料抢得你死我活,下山卖茶卖得死去活来,最大的原因在于2005年之后巿场的规律已经背离了茶叶传统巿场的价值,茶叶不管好不好喝,只要能涨就是好茶。早些年在山头上收料的时候,我们常常会产生一些困惑,存茶的目的到底是单纯为了涨价,还是为了将来能够更好喝?从合理的思维上来讲,台地茶是不可能变成红印或者是古董茶的,只有大树茶才有可能变成红印或是古董茶,很多人都一再地诉说国营厂改革的历史,却没有人真正地了解国营厂八十年代改革之后,因应原料的农业技术改良所产生的重大变化,开始量产的国营厂,所使用的原料就与早期印级茶时代挥别,因为两个时代所使用的原料是有很大差距的,追求量产是无法与古董茶时代的私人小商号特性的农业型态相比较的,也无法与承袭传统方式所生产的印级茶做连结,这中间是有根本性的质量变化。
走过了狂热的年代,我们有足够的理性来思考普洱茶的本质及未来发展的趋势,究竟我们收藏茶是为了要得到红印的价钱还是红印的品质?这些困惑在付茶款的时候困扰着我们,但当我到了同庆河及刮风寨的时候,那里的优越条件及发展潜力又深深地吸引着我,于是乎蜡烛就两头烧了。想要收到好茶,抢到先机,就必须要有充沛的现金,但下山卖茶又常常充满艰辛,但是在山头上有句老话:白条是收不到好茶的,有现金,好茶不请自来。这就是山头收料的本质,既野性又充满实际。当然在山头上对于人员的掌握也显现出对于收料的能力,人员掌控不好,料源必然短缺。
易武除了个人收料者外,最大的需求来自于作坊及小型的茶厂,还有每年从外地来到易武朝圣的短期收料顾客,这些人通常是价格破坏者,常常是打一枪就走人,但祸水就流到我们这些长期收料的茶厂及个人户,常常为了价格的剧烈波动而苦不堪言。很多易武的茶厂及个人户都有相互联系的习惯,会利用茶叶供应的空档,打压茶叶的价格,跟茶农展开斗智斗勇的交易过程。
长期收料者的优势在于,对产地的资讯充分掌握,了解价格波动的规律,某个程度上来讲也比较能收到纯度较高的原料。以笔者的例子而言,我长年收购刮风寨及同庆河的原料,对于原始原料的母样掌握充分,口感及特性十分熟悉,很多傜族是在我的指导之下才进行收料,那我受骗的可能性就比较低,对于短期收料客而言,匆匆之间如何能得知何者为纯料?何者为刮风寨或同庆河的原始味道?这就会产生和「到了阿里山买的却不是阿里山的茶」一样的道理,这种有趣又微妙的现象,年年在山头上演。
我早年到了易武,发现易武比我想像的还要大,最大的料源来自于生产队,到过易武的人都知道,共有十个生产队,纬度基本上以那么田为划分,品质较好的易武台地茶大概要七、八队以上,但易武的老台地又比生产队的更好,具有条形漂亮、价格合理、甜度高、涩度低的特性,茶的香气具有易武原型的概念,所以价格也远比生产队要高。
易武的台地茶在易武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很多大厂的料源,某个程度上来讲,它的存在也为易武的巿场覆盖率做出贡献。从资料上来看,易武山的面积约有三万九千一百多亩,古茶山有二千八百多亩,易武山产地林立、寨子众多,除了傜寨、汉寨外,再加上国有林,范围十分地广阔;易武的地势东面、中部高,南面、西面、北面低,海拔差一级大,生态环境不同,再加上阳光入射角度的差异,小区气候的特性明显,除了国有林及生态较好的傜寨,具有生态的特殊性外,其较高的海拔及日照系数的特性,也为茶叶的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除此之外,易武产地的气候基本上分两种型态,一为温暖型,二为较温暖型。属于温暖型的有:易武古镇、落水洞、麻黑、三合社、田坝、易比、高山、大漆树,而属于较温暖型的有:洒带、桥头、那么田、热水河等村寨。易武长年的日照时数在二千~二千二百左右,年降雨量为九百~一千六百毫米,平均温度常保持在十七·七℃左右,与茶树生长温度十五~二三十℃相吻合。
从收料的观点来看,汉寨的制作技术比较精良,条形好看,但产量也大,最重要的是汉寨的台地茶许多已经成熟,收料的难度加大,很多茶叶的纯度岌岌可危,再加上茶树的矮化及过度的摘采,想从汉寨收到品质良好的茶叶,难度加大,对收料者而言,在易武收茶遭受欺骗是很常有的事。收料者对于气候的掌控、口感的掌控、工法的掌控以及原料的掌控,必须十分的精确,否则难逃毒手,对于气候跟条形的不合理性,必须具有敏感性,对于每年每个产地的收茶时间要有清楚的了解,对温度的特性要有第一手的资讯。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在今年的春茶,三月份的时候就拿出了大量刮风寨和同庆河的茶叶,那真实性是不大的。多年来同庆河首次收茶的时间大约在四月中,刮风寨也大约如此,明前春尖不存在于傜寨之中,有很多傜族人交来的茶叶,条形参差不齐,工法混乱,则必须要整袋倒出验茶,因为在同一个时间内,气候条件是相同的,不可能产生这样多的条形,制作工法的差异与落差也可以看出这袋茶的来源很复杂,纯度就不高了,再加上对傜族人反覆的诘问,也可以得知其说法的合理性。最后就是试茶,收好的茶叶最重要的是不厌其烦的检查和测试,如此收料的纯度才能提升。
经过的反覆的测试,如果缺乏合理性,这样的茶叶宁可不收;对于价格异常升高或降低,都必须亲自前往收茶村寨进行巿调,才能了解价格波动是否合理,进而取得合理的价格。无论怎么样的收料行为,都必须保障为你收料的傜族人能够获利,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人会愿意为你收料。钱能通神,这是产地的至理,用人跟给钱的掌握火候与分寸,宁可多给一点利而扼杀他掺假的动机,否则也是防不胜防。
目前易武无论是傜寨还是汉寨,收茶的难度均大大的提升,除短期观光客充斥山头外,现在连刮风寨也有台地茶了,这都一再地考验着收料者的智慧与能力,相信只要是坚持做好茶、坚持收好原料,一定能在巿场开创出一片天地,在此与易武所有的收料者共勉。
文|陈智同,原题:我的易武印象-收料面面观。转载自作者博客,发布于2011-09-01